楊昌群
【摘 要】青霉素類藥物是當今社會首選的廣譜抗生素,本類抗生素它不耐酸,他的作用與血液濃度有關,高濃度時起殺菌作用,低濃度時起抑菌作用。該類藥用途廣、療效高,是很多疾病抗菌消炎的首選藥。但該類藥物具有很強的致敏性,胃腸外用藥比口服用藥更易過敏,而我們大部分都是選擇靜脈給藥或肌肉注射。為了安全有效的用好該類藥品,我們時刻都要牢記好青霉素類藥物的護理知識。
【關鍵詞】致敏性;過敏試驗;陽性;陰性
【中圖分類號】R4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057-01
青霉素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抗菌素類藥物,藥物療效好,副作用小,即經(jīng)濟又實惠,對各個系統(tǒng)疾病治療的利用率最高。由于青霉素的治療價值和使用價值高,青霉素的藥物組成、藥理作用、適應癥、禁忌癥及正確使用方發(fā)等是我們護理工作者必須了解、掌握和牢記的知識。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并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青霉素又被稱為青霉素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鈉、芐青霉素鈉、青霉素鉀、芐青霉素鉀。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從青霉菌培養(yǎng)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并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類抗生素是β-內(nèi)酰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但它不能耐受耐藥菌株(如耐藥金葡)所產(chǎn)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內(nèi)酰胺類作用于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是化療指數(shù)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類抗生素常見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首位,發(fā)生率最高可達5%~10% ,為皮膚反應 ,表現(xiàn)皮疹、血管性水腫,最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數(shù)分鐘內(nèi)發(fā)生,癥狀為呼吸困難、發(fā)紺、血壓下降、昏迷、肢體強直,最后驚厥,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各種給藥途徑或應用各種制劑都能引起過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藥的發(fā)生率最高。過敏反應的發(fā)生與藥物劑量大小無關。對本品高度過敏者,雖極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體內(nèi)可致癲癇樣發(fā)作。大劑量長時間注射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藥或降低劑量可以恢復。
青霉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球菌、和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嗜血桿菌屬。
二.氨基青霉素類,包括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這一組主要用于對青霉素敏感的革蘭氏陽性菌以及部分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和流感桿菌等。
三.抗葡萄球菌青霉素類,包括本類藥物包括氯唑西林、雙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組青霉素對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葡萄球菌屬亦有良好作用。
四.抗假單胞菌青霉素類,包括羧芐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組藥物對草蘭陽性菌的作用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為差,但對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有抗菌活性。
細菌對青霉素類產(chǎn)生耐藥性主要有三種機制:
1.細菌產(chǎn)生β內(nèi)酰胺酶,使青霉素類水解滅活;
2.細菌體內(nèi)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結合蛋白發(fā)生改變;
3.細胞壁對青霉素類的滲透性減低。其中以第一種機制最為常見,也最重要。
青霉素類抗生素水溶性好,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過2小時,主要經(jīng)腎排出,多數(shù)品種可經(jīng)血液透析清除。
青霉素類藥物不能與下列藥物同時使用:
一 .青霉素不可與同類抗生素聯(lián)用
由于它們的抗菌譜和抗菌機制大部分相似,聯(lián)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藥加重腎損害,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它們之間有交叉抗藥性,不主張兩種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聯(lián)合應用。
二. 青霉素不可與磺胺和四環(huán)素聯(lián)合用藥
青霉素屬繁殖期“殺菌劑”,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四環(huán)素屬“抑菌劑”,影響菌體蛋白質(zhì)的合成,二者聯(lián)合作用屬拮抗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應聯(lián)合用藥。臨床資料表明單用青霉素抗菌效力為90%,單用磺胺類藥效力為81%,兩者聯(lián)合用藥抗菌效力為75%,若非特殊情況不可聯(lián)合使用。
三. 青霉素不可與氨基糖苷類混合輸液
兩者混合同于輸液器給病人輸液,因青霉素的β-內(nèi)酰胺可使慶大霉素產(chǎn)生滅活作用,其機制為兩者之間發(fā)生化學相互作用,故嚴禁混合應用,應采用青霉素靜脈滴注,慶大霉素肌肉注射。
四.氯霉素、紅霉素、四環(huán)素類、磺胺藥等抑菌劑可干擾青霉素的殺菌活性,不宜與青霉素類合用,尤其是在治療腦膜炎或需迅速殺菌的嚴重感染時。
五.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藥可減少青霉素類在腎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類的血藥濃度增高,而且維持較久,半衰期延長,毒性也可能增加。
六.青霉素鉀或鈉與重金屬,特別是銅、鋅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壞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環(huán)。由鋅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響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環(huán)素注射液皆可破壞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為氧化劑或還原劑或羥基化合物滅活。
七.青霉素靜脈輸液加入頭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環(huán)素、萬古霉素、琥乙紅霉素、兩性霉素B、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苯妥英鈉、鹽酸羥嗪、丙氯拉嗪、異丙嗪、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后將出現(xiàn)混濁。故該品不宜與其他藥物同并滴注。
八.青霉素可增強華法林的作用。
九.該品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混合后,兩者的抗菌活性明顯減弱,因此兩藥不能置同一容器內(nèi)給藥。
青霉素類藥物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青霉素適用于A組及B組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敏感金葡菌等革蘭陽性球菌所致的各種感染,如敗血癥、肺炎、腦膜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猩紅熱、丹毒、產(chǎn)褥熱等。也用于治療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心內(nèi)膜炎(與氨基糖苷類聯(lián)合);梭狀芽胞桿菌所致的破傷風、氣性壞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熱、梅毒、淋病、雅司、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奮森咽峽炎、放線菌病等。在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病人進行口腔手術或牙科操作,胃腸道和生殖泌尿道手術或某些操作時,青霉素也可用于心內(nèi)膜炎的預防。青霉素對革蘭陽性球菌及革蘭陽性桿菌、螺旋體、梭狀芽孢桿菌、放線菌以及部分擬桿菌有抗菌作用。青霉素對溶血性鏈球菌等鏈球菌屬,肺炎鏈球菌和不產(chǎn)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對腸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孢桿菌、牛型放線菌、念珠狀鏈桿菌、李斯特菌、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對該品敏感。該品對流感嗜血桿菌和百日咳鮑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蘭陰性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對該品敏感性差。該品對梭狀芽孢桿菌屬、消化鏈球菌、厭氧菌以及產(chǎn)黑色素擬桿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對脆弱擬桿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四肽側鏈和五肽交連橋的結合而阻礙細胞壁合成而發(fā)揮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有效,由于革蘭陰性菌缺乏五肽交連橋而青霉素對其作用不大。對青霉素用藥前應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對24h未應用過青霉素者,應做皮內(nèi)敏感試驗,試驗結果陽性者,應禁用。對本藥或其他青霉素類藥物過敏者、有過敏性疾患及過敏狀態(tài)者禁用。
青霉素類藥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
青霉素G為繁殖期殺菌藥,半衰期短,排泄快,應間歇給藥。每日3-4次,重癥感染必要時可每隔3-4小時給藥1次。青霉素G肌內(nèi)注射常規(guī)劑量40萬U-80萬U,最多100萬U。需要較大劑量或病情較重應靜脈滴注給藥。中度感染靜脈滴注每次80萬U-100萬U,每日3-4次。重癥感染每次劑量可根據(jù)病情需要適當加大,每6小時滴注1次。治療腦膜炎或心內(nèi)膜炎時每日劑量1000萬U-2000萬U稀釋后滴注。小兒每日2.5萬U-5萬U/kg,分2-4次注射。
不良反應:青霉素G毒性很低,主要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 1.過敏反應 包括即刻的過敏休克、速發(fā)的皮疹和遲發(fā)的過敏反應包括血清病、皮疹和接觸性皮炎等。青霉素G過敏反應大多為皮疹反應,但應警惕可能發(fā)生威脅生命的過敏性休克。 2.驚厥 大劑量青霉素G(每日2000萬U-2500萬U)靜脈滴注可能發(fā)生驚厥或昏迷。 3.血液學異常反應 大劑量青霉素治療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也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 4.腎損害 大劑量青霉素治療有引起腎功能衰竭與間質(zhì)性腎炎的病例報告。 5.赫氏反應 青霉素治療梅毒可于給藥后2-8小時內(nèi)發(fā)生赫氏反應:發(fā)冷、發(fā)熱、喉痛、頭痛、心動過速、局部病變加重等。
注意事項:1.青霉素過敏休克搶救原則和方法 ①應分秒必爭,就地搶救,立即使病人頭低位躺下。②立即皮下或肌內(nèi)注射0.1%腎上腺素0.5ml。③迅速準備靜脈輸液。④如第一次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尚未見效應,重復注射一次或在輸液內(nèi)加腎上腺素。⑤如以上措施未見效應,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50-100mp。⑥有呼吸困難時可緩慢靜脈注射氨茶堿0.25-0.5g,同時人工呼吸。⑦出現(xiàn)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蕁麻疹應結抗組織胺藥物。⑧保溫,注意維持呼吸與循環(huán)功能。 2.青霉素過敏休克的預防措施 ①注意詢問過敏史,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過敏疾患或過敏狀態(tài)。對青霉素過敏者禁用。②應在有搶救過敏休克的條件下才能注射青霉素G。③注射青霉素G前應作皮內(nèi)敏感試驗,用500U/ml青霉素G皮試液,皮內(nèi)注射0.05-0.1ml,20分鐘后觀察反應。皮試陽性反應者禁用。注射青霉素G后應觀察力30分鐘。
青霉素類藥物的使用方法:
使用青霉素類藥物之前必須先做皮內(nèi)過敏試驗。青霉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nèi)注射較準確。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藥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準備。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霉素時,也需重作皮試。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wěn)定,以新鮮配制為佳。而且對于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diào)整。
對青霉素類既往有過敏史者及皮試陽性者禁用。住院病人,護士對醫(yī)生報告病人對青霉素的過敏史,并在病人床邊掛上顯眼的青霉素過敏標識牌,并告訴病人,今后任何時候除醫(yī)生特別準許外,不可使用青霉素;可以使用青霉素類的病人,第一次用藥時,護士也要認真觀察病人用藥后的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皮疹、過敏性休克等,并立即停藥同時報告醫(yī)生;若有過敏反應,立即輸氧氣、注射腎上腺素,注射1:1000腎上腺素溶液0.3—0.5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或0.2—0.3毫升溶液用氯化鈉注射液10毫升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停用并提醒醫(yī)生不要同時使用對神經(jīng)、腎有相似毒性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生素;觀察病人對治療的反應,如體溫、食欲、意識等方面變化情況;注意病人二重感染,特別是出現(xiàn)黑色舌苔、惡心、腹瀉等霉菌感染癥狀時;交代病人必須完成療程,即使病人出院或癥狀減輕,也不要隨便停藥。告訴病人必須在醫(yī)師的指導下使用,療程完成后剩余的青霉素類的藥應停用;青霉素類的療效必須在保持足夠的血液濃度時才能產(chǎn)生,因此用藥間隔時間必須均勻,例如,一天三次是指每隔8小時一次;評價青霉素是否有效,至少要5—7天才能決定是否取消或更換其他藥;食物可影響青霉素吸收,口服制劑宜在餐前1小時或餐后2—3小時使用。長效青霉素制劑不宜作靜脈注射,注射長效青霉素后,勿按摩注射部位。治療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患者,應連續(xù)使用青霉素10天以上,以防發(fā)展為急性風濕熱或腎小球性腎炎。
使用青霉素必須要到有搶救設備的正規(guī)醫(yī)療單位注射青霉素,萬一發(fā)生過敏反應,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在注射過程中任何時候出現(xiàn)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都要立即告訴醫(yī)生護士。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醫(yī)院觀察20分鐘,無不適感才可離開。不要在極度饑餓時應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時機體對藥物耐受性降低,誘發(fā)暈針等不良反應。兩次注射時間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時為好。靜脈點滴青霉素時,開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鐘以不超過40滴為宜,觀察10—20分鐘無不良反應再調(diào)整輸液速度。如果當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現(xiàn)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及時送醫(yī)院診治。
以上是使用青霉素類藥物的重要護理知識,為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我們醫(yī)護人員一定牢記這些知識,更好的為患者服務,為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陳維英;《基礎護理學》(第三版)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
[2]《護師用藥指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