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顧建平
在我國古代,表演歌舞戲曲節(jié)目的少年兒童,稱為童伶。翻開我國劇壇上的童伶史,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漢代。漢代設立“樂府”,也就是當時音樂歌舞的總機構。樂府命令各地戲曲教坊培訓童伶。漢高祖劉邦為了頌揚自己反秦起義的武功,親自作了一首《大風歌》,在一次招待來賓的盛大宴會上,由童伶126人演唱。
漢武帝時出現(xiàn)“百戲”。武帝一面把民間樂曲搜羅到樂府里來,一面在教坊中蓄童伶。武帝愛看《總會仙昌》,這是一出大型歌舞劇,排場盛大,布置華麗,由100名相貌俊美的男女童伶演出。武帝還愛看“百戲”中的“戴竿之戲”,由衣黃衫文玉帶的大力士額上頂一根長竿子,竿上置一橫木,橫木兩端都有一個童伶懸在上面,左邊童伶做著“忽跟掛而倒絕”的動作,右邊童伶擺出“虬索龍蟠”的姿勢,竿頂再有一個童伶“杪竿音而旋腹”。動作是很驚險的。
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十分喜歡少年兒童的演出。一次,她在宮廷歡宴皇親國戚。席間,武則天命內侍招伶侑酒,宮娥引出一隊娃娃,在宴席前載歌載舞。這些小演員全是武則天的孫兒孫女。年紀最大的是12歲的皇孫,他演了化妝歌舞《安公子》。年方6歲的隆基、后來的唐明皇歌舞一曲《長命女》。年僅4歲的玄宗的二妹李華,后來的代國長公主舞了一曲《西涼》。玄宗的弟弟、后來的歧王年只5歲,戴著假面具扮演《蘭陵王》。這些娃娃的表演贏得滿堂彩聲。
唐玄宗是個最會玩戲曲的皇帝,他精通音樂,他編撰了宮廷樂隊演奏的《傾杯樂》曲,還親自編導《破陣樂》巨型舞蹈,這是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一國家的歌舞。他在教坊中蓄有童伶雜伎300多人。每次演出《破陣樂》等巨型舞蹈時,除宮女表演外,還有童伶的專場演出,這些小娃娃身穿銀飾盔甲,手中持戟,用舞蹈演出古代作戰(zhàn)的陣式,更增加娛樂成份。
北宋時,神宗皇帝在京城的教坊,蓄有更多的童伶,教習歌舞。一年神宗壽日,宮廷演戲,神宗招童伶演出《崔護六么》(演人面桃花的故事,“六么”是古曲調名稱),“舞態(tài)多姿,曲盡其妙”。當時,大文學家蘇軾寫了一篇《教坊致語》,其中有“朱弦玉綰(指女童歌隊),屢進清音;華翟文竿(指男童舞隊),少停逸綴。宜進詼諧之技,少資色笑之歡,上悅天顏,雜劇來歟?!北砻髂信倌陜和母栉柩萃曛?,接著演出雜劇??梢姰敃r的童伶,已經成為宮廷的專業(yè)演員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