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燕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0042-02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最大問題還在于課文講得過多,語文技能訓練太少,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顯然與素質教育“凸現(xiàn)主體,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一、精講
1.講重點。教師“主講”式的教學最大弊端就在于傳授知識面面俱到。而真正做到“精講”的閱讀教學,就應該敢于大膽地“從有所失中有所得”。教一篇課文尤其是長篇課文,應該首先做到“三看”,一看大綱,找定本冊訓練重點;二看“讀寫例話”,找出本單元讀寫結合的重點課文;三看課后習題,找準本課重點。接著,制定出恰切的教學要求,找出重點詞、句、段,展開教學。如教學第十冊《冬陽·童年·駱駝隊》時,我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學咀嚼”。這是本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點內容。這個自然段的寫作上對于駱駝的描寫相當細致,因此,重點在于通過多人多層次的朗讀,讀出林海音對駱駝的喜愛之情。
第二步是“談駝鈴”與“念駱駝”。這兩個部分放在一起教學,主要是考慮到這兩個部分的寫作形式都是以人物對話展開,因此,主要的教學手段為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們感受到童年時的林海音充滿問題的天真與可愛。
第三步是“剪駝毛”。這個環(huán)節(jié)則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句子: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人何以像駱駝一樣?這個說法可以嗎?顯然在孩子的眼里根本沒有駱駝與人的區(qū)別,在他們眼里天地萬物沒有尊卑貴賤,駱駝可以像人一樣,人自然也可以像駱駝一樣。此又何嘗不是兒童的真善美呢?
在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一次次地讀文章第15自然段的兩句話,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情感沖擊中,漸漸感受到林海音在寫作時的淡淡的感傷。
2.講難點。小學很多課文都有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解碼器、段,抓住這些難點展開攻關,教學就能取得“省時高效、豁然開竅”的效果。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一句是個難懂句。特級教師是這樣教學的:先引導學生口述課前閱讀《一件小事》所了解到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和他當時與舊勢力作斗爭的情況,然后問學生“關鍵詞是哪個”,再叫學生用敘述語氣說出句子前后關系,最后問“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實指什么?”引導學生體會魯迅為了人民大眾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整節(jié)課,教師緊緊圍繞這一難懂句子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學生順利地理解了這一關鍵句子的內容,對其它內容的理解也深刻多了。
3.講疑點。有些課文,作者常采用寫實手法烘托人物,讓讀者從“不合理”中見精神,從“兩模棱”中正是非。如教學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的片斷。
師:學了課文,對文中的某一點、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看誰提出的問題有質量、有深度,能引發(fā)大家的熱烈討論。
生:(質疑)在那萬分緊急的關頭,假如李大釗同志向敵人開槍,當時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討論時,可以從李大釗同志被捕的情形、當時周圍的環(huán)境和李大釗同志的為人處事等方面考慮。
生A:他如果開槍了,他當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敵人抓住了,不至于后來被送上絞刑架。
生B:敵人封鎖得那么嚴密,李大釗不可能用槍把敵人全消滅。我認為他還是會被敵人逮捕的。
生A:我也認為他開槍不行。你想當時街上聚集著群眾,他身邊還有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如果開槍,就會危及群眾和女兒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釗是一個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當時情況下,他一定會沉著冷靜地處理問題,決不會意氣用事。他寧可自己被捕,也不會隨便向敵人開槍。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從以上教學細節(jié)不難看出,學生在“質疑——設疑——釋疑”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產(chǎn)生了思維的撞擊,從而迸射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整堂課趣味盎然,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潛力得到開發(fā)。
二、多練
1.練口。這里專指讀書。真正做到“讀”而有效,“課前先提動腦要求,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讀后細心揣摩”的讀書三環(huán)節(jié)千萬不能去掉。這里尤其強調讀好以下內容:一是重點段要多讀,從讀中歸納出段落大意;二是課文巧妙的構思、感人的情節(jié)、優(yōu)美的詞句要誦讀,以加深理解,體會作者用心,學習作者表達方法。尤其是人物語言、對話要議讀,以體現(xiàn)景物描寫對中心的襯托作用;三是古詩要反復讀,從中再生情境,理解詩文,背誦古詩;四是文道相融的句段要研讀,讓學生學業(yè)品德雙豐收。
2.練手。教師要變換教法,多給學生動手機會。
3.練筆。在課內圍繞教學要求布置當堂完成的筆頭作業(yè),一是可以限制教師講解的時間,二是可以調節(jié)學生心境,三是可以彌補講解的不足。有些知識即使老師講了也還要繼續(xù)練習,如抄寫詞語、造句等,以夯實雙基;有些知識教師未講到的可在練習時出現(xiàn),如《飛奪瀘定橋》,教師在詳講了“攻天險”一段后,就可設計“紅四團接到 命令,時間只剩 小時,離瀘定橋還有 里”作業(yè),以進一步體驗“搶時間”的不易,這就是互補性作業(yè)。有些知識需要變換練習點的,要多加改造,如學完《草船借箭》可設計“諸葛亮‘知人(知道周瑜 ,知道魯肅,知道曹操 )、‘知地(知道 )、‘知天(知道 ),從中看出諸葛亮是一個 的人”的作業(yè),讓學生全面把握人物特點。
總之,“精講”是有目的地講,在一節(jié)課中控制在20分鐘左右;“多練”是有針對性的練,在一節(jié)課中安排在10分鐘左右。留下一部分時間一是讓學生質疑問難,二是讓學生自主探索,這樣就能使全體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閱讀教學的質量也一定會高起來。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