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映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0110-01
關(guān)注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方法有很多,我想,合理地恰當?shù)卦O(shè)置課堂問題,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chuàng)意,這是我們在備課和上課時必須精心關(guān)注的。那么,我們?nèi)绾翁釂柲??我認為,有幾個“度”需要把握好。
一、體現(xiàn)層次性,先易后難,注意梯度
《學記》講:“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币簿褪钦f問題設(shè)計應先易后難,符合學生實際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想象能力。語文課堂設(shè)計問題,可以由淺入深,由人物行為的刻畫到人物內(nèi)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內(nèi)容到具體細節(jié),由點到面等。根據(jù)不同文體、不同教學目的,針對不同學生,遵循閱讀的認識規(guī)律,逐層發(fā)問,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我抓住作品題目中的“歸”字引導學生思考:從何歸?歸向何處?為何歸?歸后如何?前面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但后面的兩個問題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也是學生必須在把握作品中心的基礎(chǔ)之上才能回答的。
二、激發(fā)興趣,點撥思維,注意效度
教師的提問要問到學生心里去,使學生產(chǎn)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提問要打開學生感情的閘門,催動積極思考,想方設(shè)法探究問題答案。好的提問、有趣的問題則會產(chǎn)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娜塔莎》一課,一般我們設(shè)計的問題會比較零散,如:娜塔莎是怎樣一位人物形象?你覺得風度翩翩的安德萊公爵與“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一見鐘情有可靠的依據(jù)嗎?這樣一位姑娘的婚姻會是怎樣的?她在舞會上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什么等等。而戴連成老師設(shè)計的問題是:如果娜塔莎就在我們班,你會喜歡這個女孩嗎?喜歡她什么?不喜歡她什么?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出來,他們自然積極地從文本中去尋找他(她)觀點的依據(jù),這時,老師應有足夠的耐性。我們希望精心設(shè)計的問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所轉(zhuǎn)變。這個邊讀邊思考的答題過程是急促而又緊張的,在短時間內(nèi),學生的思維活動要經(jīng)歷概括、歸納、判斷、比較和選擇等過程,通過答問,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課堂的效率也得到了體現(xiàn)。
三、深究原因,探求本質(zhì),注意問題深度
深度的問題在于調(diào)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推進思維的縱向發(fā)展。主要針對優(yōu)秀學生,或問題的解決由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教師要注意循序點撥,關(guān)鍵時刻引導思維走向,難度大的要分層鋪墊,一點點把學生推上去,到最后達到豁然開朗、“花開見佛”的境界,問題徹底解決。同時,還應于無疑處有疑。在看似尋常的地方挖掘出深意和新意,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和深入地認識文章所描寫的普通事物,刻畫的尋常人物,敘述的平凡事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蘊。例如,講《鴻門宴》,在劉邦、項羽兩軍的對壘中,劉邦僥幸逃脫,才成就了后來的漢朝。假如項羽殺了劉邦,歷史會怎樣?引導學生推測結(jié)果,然后再回到課文,事實上項羽沒能殺掉對手,這是為什么?從課文中篩選、歸納來尋找原因,學生會更積極主動,會以更大的興趣探討。最終發(fā)現(xiàn)項羽人格的不足:1.對敵斗爭胸無城府,早早出賣向他告密的曹無傷;2.沽名釣譽,為項伯一句“殺有功之臣不義”就放了劉邦,置范曾多次舉玉玦而不顧;3.狂妄自大,受用劉邦的假意恭維而飄飄然。認識到草莽英雄的悲劇實際上是性格的悲劇,從人性的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深化了思想境界。解決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認知及思維方式具有很大的影響,思維能力會得到很大提升。因而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提出問題,促成學生思維的飛躍。其他如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杜甫、是蘇軾等等問題都可以設(shè)置,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走進人物內(nèi)心,去體驗、去領(lǐng)悟、去享受。
四、圍繞目標,設(shè)置主問題,注意信度
主問題是為完成教學目標而設(shè)立的一系列有機問題。從運用價值上講,有如下特征:1.在課文理解方面具有整體品讀的牽引力;2.在教學過程方面具有教學板塊的支撐力;3.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的凝聚力。也就是說,要能切實地教學目標的完成,問題展開要有邏輯性、層次性,給學生思考時間,然后師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如教《外國小說欣賞》中《牲畜林》,我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不是讓主人公朱阿一次或兩次瞄準后就射擊,而是讓他瞄準了六次后才射擊呢?我并不要求學生立馬給出答案,而是給他們充分的時間閱讀文本,從文中找尋答案,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本單元的話題中心“延遲”手法的運用。這樣,就抓住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的效率也應該是高的。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