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東民
根據我們所做的寄宿制小學生與非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寄宿制學生相較非寄宿制學生的壓力似乎更大,他們的困惑也就更多,從而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狀況。在與我校實驗教師的談話中,他們的真實感受也證實了調查結果,因此可見該校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況不容樂觀。
一.寄宿制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及其成因分析
(一)寄宿制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
1.冷漠、孤僻、膽怯。農村的寄宿制學生都是出村讀書,例如:我校的600余名寄宿制學生分別來自各個鄉(xiāng)鎮(zhèn)農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使他們顯得冷漠、孤僻、膽怯,特別是在年齡小、學習成績差的寄宿制學生身上更為突出。他們經常討好本村的孩子,以至得到他們的呵護。
2.適應環(huán)境能力較弱。有些孩子由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yǎng)成了嬌生慣養(yǎng)的習慣。一旦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不知所措。在家時父母對其也十分遷就、嬌貫,如果是爺爺奶奶帶養(yǎng),更是捧為掌上明珠,甚至吃飯、穿衣都用不著自己動手,這些孩子大都養(yǎng)成了一種依賴思想,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寄宿制學校,很多事情得自己學著做,做得不好常常惹來同學們的譏笑。
3.性格柔弱內向。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更需要親情的幫助。而在寄宿制學校學生每兩周才能回一次家,在他們的生活中缺少家教與親情。所以,在許多寄宿制學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內向的問題。
4.自控能力差,攻擊性強。有些寄宿的學生愛三五成群地組成小集體,他們是希望在小集體的呵護下生活,“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錯誤思想較普遍。到了六年級這種現(xiàn)象更為突出。
(二)寄宿制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長認識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寄宿在學校的小學生雖然在學校度過了大部分時間,但對家庭仍有強烈的依賴感。很多研究也已經證明,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當,過高或過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阻礙他們健康活潑的成長。
2.學校因素
教育方法不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小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需要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然而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往往缺乏理解、耐心,總是覺得他們非常笨,不能以熱情的態(tài)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就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特別是在那些后進生身上更明顯。
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就說本校吧,總是要到檢查的時候,才趕緊補資料,那有什么真實性。最近剛設有一間屋,說是小學生心理咨詢室,可每次一經過那里,孩子們總是問:老師,“心靈之約”是什么意思???
三.寄宿制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的教育對策
1.老師可以利用寄宿制小學生生活起居都在學校的條件,加強對寄宿制小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寄宿制學生,開展團體輔導活動,進行各種能力方面的教育干預。由于寄宿生以寢室為單位居住,非常有利于團體輔導,可以通過讓學生做趣味游戲,舉行能力比賽,由于游戲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它能培養(yǎng)兒童一定的技能。
2.加強學校建設,提高教職員工的水平。
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健康水平,是保障教育事業(yè)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在生活中要能做到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的一切,必定他們剛離開家到寄宿制學校,很多事情得自己學著做,他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做得不好,他們渴望能夠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也特別希望跟他們生活在一起的生活老師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
3.加強家校聯(lián)系,處理好離異家庭的子女的教育。
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通過及時溝通,向家長宣傳正確對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要多與家長聯(lián)系,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如有什么事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問題,一起選擇幫助辦法,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家長也要多與孩子溝通。寄宿在學校的小學生雖然在學校度過了大部分時間,但對家庭仍有強烈的依賴感。教師還要教育學生不要歧視這些孩子,不要諷刺和挖苦;要理解、幫助這些孩子,主動與他們交朋友,給他們關愛和友情,幫助他們克服遇到的困難。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農村外出務工人口不斷增加,寄宿制學校給農村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學校中幾百人在一起學習生活,猶如一個小社區(qū),拓寬了小學生的群體交往,也使學生在交往中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六壩寄宿制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