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一、演示實驗教學中進行分解,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以實驗的方式對課本中已知的現(xiàn)象與結論向學生進行演示,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前人是怎么探索的,是怎樣操作的,操作的要點是什么等。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明確演示的知識點是什么;通過演示,學生要建立什么樣的概念;這些演示實驗揭示了什么原理;演示中有哪些具體的操作等等,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否則,僅僅為了應付教材中的實驗任務,對學生沒有進行必要的引導,只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看看而已,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學生什么也沒有學到,教學效果將大大降低。
在分解示范中,還要注意,老師的實驗操作不可過快,要做到每個動作或者動作細節(jié)都能讓每一個學生看清。對于較為復雜的演示實驗除了示范分解動作以外,還要反復幾次示范,這樣更容易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我們知道,掌握操作技能的唯一途徑是反復練習,而練習操作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老師的演示操作必須做到規(guī)范與準確,還要做到步驟有序。否則,留給學生錯誤的“第一印象”,接下來的教學就會陷入困境,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很難達成。
二、分組實驗過程中進行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實驗教學的目的既要了解事物發(fā)生的過程,通過操作把過程給學生頭腦中留下實驗表象,還要學會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實驗過程與結果都是鮮明的、生動的,學生無論是看實驗還是做實驗,都會產(chǎn)生“這是怎么回事”的疑問,這也是探求知識的動力,學生會帶著問題去猜想與思索,并驅動自己去探究,學生的這一心理過程就是觀察--產(chǎn)生興趣--疑問--思維的積極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達到了有意注意,其思維必將活躍起來。但是,同是是在觀察,沒有思維與有思維兩種情況下的觀察,產(chǎn)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要求在觀察時,老師要抓住時機,發(fā)揮學生的自身主導作用,誘導學生把分組實驗時的實驗過程進行分解,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并不斷的推理與判斷、概括。把所看到的所學到的感性知識形成概念和理論,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yǎng)。
在學生探索學習的時候給予分解,學生在每一步操作的時候,都有了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學習,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的什么是什么。都是在分解練習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要根據(jù)本實驗的具體教學目的,事先精心設計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能有效的學習進行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步驟結合在一起,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從而充分發(fā)揮實驗教學的教學功能。
三、課外實驗探究中進行分解,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l、精心選擇小實驗
有些實驗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但也有的實驗在課堂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在課外,由學生自己動手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所進行實驗?,F(xiàn)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些實驗由于時間、場地等原因,只能在課后完成。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選擇小實驗,力求器材的生活化、簡單化,而且實驗操作簡便,實驗現(xiàn)象明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2、認真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有一定的趣味性,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一般在快要下課的時候做實驗,但是,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去操作,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有時候在學生沒有完成實驗,或者在實驗不佳的情況下,老師做匆匆地指導,結果可想而知。當課堂鈴聲響起,老師只能布置學生回家繼續(xù)去做;也有的在課堂上遇到問題時,卡殼了;也有的未能堅持觀察……這一系列的問題產(chǎn)生直接原因是老師造成的,老師在實驗前的指導沒有到位所致。
筆者總結問題后,改變了實驗策略,比如,在養(yǎng)蠶活動這一課時,我把實驗過程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1)、組織學生討論一些蠶的知識,對蠶做進一步的了解。(2)、組織學生觀看蠶的一生的錄象或者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對蠶的生活習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3)、老師給學生講清這次養(yǎng)蠶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養(yǎng)蠶,在養(yǎng)蠶時注意的問題,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4)、鼓勵學生活動時學會畫圖畫、寫筆記,記錄蠶的生長過程中不同的特點等。(5)、為學生提供蠶卵或蟻蠶,及時提供桑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及時評價與反饋
學生的家庭小實驗時進展順利嗎?遇到什么困難了?實驗的現(xiàn)象是否明顯?是否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匯報。教師可以查看筆記,對好的情況進行表揚,并及時解答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幫助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鼓勵大家繼續(xù)實驗。也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實驗成果帶到教室里與大家分享。通過此實驗的活動,有的孩子從對蠶的畏懼到熱衷于養(yǎng)蠶,學生們的收獲也很多:比如,發(fā)現(xiàn)了蠶的發(fā)展有很大的變化,在一開始是黑色的小螞蟻,這么小就能在桑葉上咬出一個個針孔那么大的洞。隨著蠶的長大,后來發(fā)展到小米粒大小;在不斷吃桑葉的同時,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速度也不同:有的吃桑葉先咬成一個弧形,轉移方向再咬成一個弧形或不規(guī)則的圓形,有的形成不知名的多邊形,有的蠶碰到同伴會讓出一些地方共同吃。有的則寸土不讓;蠶排糞便也有很大的變化,一開始像小小的粉塵,后來逐漸變大;蠶的生長速度非常快,短短幾天就長了很多。這些發(fā)現(xiàn)都在證明一個觀點——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出色的研究者,一個小小的科學家。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觀察到了蠶的一生經(jīng)歷的生長過程。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適時運用實驗分解教學法,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在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過程中,從教師的實踐教學到適時的指導與評價各個階段進行有效分解,合理優(yōu)化,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動腦分析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