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近期我看到反映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些高質量黑白影像,頗有感觸。所謂高質量,其實在當今數(shù)碼時代,實在不算什么了,是個人就能拍。但我說的這些照片是1949年前后拍的,1950年發(fā)表在專門的攝影畫冊上,至今已有65的歷史。攝影者的名字叫卡爾·維爾納·埃德蒙德·柯利爾(Karl Werner Edmund Gullers,1916-1998),瑞典人,生于斯德哥爾摩,1953年當選瑞典職業(yè)攝影師協(xié)會主席。他的作品1950年就發(fā)表在專門的攝影畫冊上,是當時知名的攝影師。
讓時間凝固的斯德哥爾摩
我于本世紀初去過斯德哥爾摩兩次,因為舉目無親,整日在大街上閑逛,所以對這個北歐名城要熟悉些。跟歐洲許多城市一樣,照片里的許多地方隔了半個世紀還沒有大變樣:瀕臨波羅的海的普通建筑和皇宮、老街、音樂廳兼電影院前小廣場的周末市場,至今仍是老樣子。咱們一向以改天換地、舊貌變新顏為榮,歐洲人光吃老本不立新功,以守舊為榮,哪個對呢?說不清。照片里的中央火車站肯定不是現(xiàn)在的了,那個老的拆了,新的反而意思不大,好像這種地方全世界都差不多。
單從攝影角度講,斯德哥爾摩應該算是個能出片子的好地方。在我這個東方人眼里,那里滿街都是長得像嘉寶或英格麗·褒曼式的金發(fā)女郎和洋娃娃般的小女孩,都是咱這里打著燈籠都難找的上好素材。
瑞典由于自拿破侖時代之后就一直遠離戰(zhàn)爭,這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源地的歐洲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所以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暴力行兇事件甚少,警察鮮見,是一座真正意義上不設防的城市。而也正因不設防,1980年代,時任首相帕爾梅在晚上下班后走回家的路上被不明身份的槍手射殺,兇手好像至今都未歸案。論國土面積,瑞典4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國的黑龍江省,在歐洲排名第5,北歐第1,人口卻一直停留在800萬上下,比天津市的人口還少些,是真正的地廣人稀。在瑞典,國王只是象征性的,實際領導人是首相,當年的首相在無任何保護的情況下,晚上下班后獨自步行回家,這種毫無警惕性的事情全世界也屬罕見。
帕爾梅當年遇刺的那條街道至今還是那個樣子,再往上走的那條老街,更是號稱300年沒變樣。狹窄的街道兩側,店鋪林立,游人如織,說白了就是斯德哥爾摩的“南鑼鼓巷”(編者注:北京最古老的街區(qū)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歷史,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著的、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店鋪里售賣的東西幾乎件件都不便宜,而且如今經營者也大多是外國人,本地人不多。老街是如今到斯德哥爾摩一游的外國人或外地人必去的地方,但從65年前的照片中看,當年也是人煙稀少沒有多少商鋪?;叵?0年前的北京,大商場、大飯館也就那么幾家,現(xiàn)在則是東西南北遍地開花,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
仔細看看這些半老不老的照片,還能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信息。瑞典屬于高緯度北歐國家,陽光稀少,陰天居多,皇宮里的毯子逢太陽天都要拿出來搭在鐵欄桿上曬。還有人說北歐人最講環(huán)保,騎自行車上下班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從照片里的確能看出這一點。但是今天,斯德哥爾摩街頭騎自行車的上班族已經很少了,因為該城地勢高低起伏,并不適合騎行。在北歐3個主要城市:丹麥的哥本哈根、挪威的奧斯陸、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中,只有哥本哈根是平地,最適合騎自行車。另外從照片中也不難看出,當年斯德哥爾摩街頭自行車和汽車是混行的,并無專門自行車道,看上去很危險,但瑞典人開車一向斯文,強行猛拐的很少。
當?shù)氐墓步煌ǚ浅7奖?,乘客也比較禮讓,但有一條讓我這個外國人非常不適應,那就是賊貴。坐地鐵也就相當于北京坐一號線從石景山到天安門這個距離,要50克朗沒商量,差不多相當于咱50元人民幣,來回就是100元,比北京打車還貴。
不愛照相的瑞典人
另據我不一定準確的觀察,瑞典人甚至包括北歐人都不大喜歡照相,熱衷攝影的絕對是小眾團體,這或許與他們的性格有關,北歐人為人處事恬淡怡靜,不事張羅,看上去都很有禮貌,但要和他們套近乎并非易事。他們只專注自己的小日子,下班就回家,對熱鬧和異國文化不感興趣。它們離德國那么近,大街上卻少見奧迪車,多是德國大眾或日本廉價車,一個個收拾得都很干凈,不像咱們,車倒是夠豪,灰頭土臉的居多。
用咱中文的“淡漠”一詞描寫北歐人真是再貼切不過。記得有人跟我說過,一次他陪一個挪威人到九寨溝旅游,千里迢迢到了那里,外賓卻不下車,說在車上看看人就行了,至于美景,“我們國家都那樣,沒什么可瞧的”?;蛟S在他們看來,生活就是這樣:藍天白云不稀罕,金發(fā)碧眼人人是,有什么可拍的呢?按說當年嘉寶和英格麗·褒曼在故鄉(xiāng)斯德哥爾摩不過是個打工女郎,到了美國好萊塢頓成傾國傾城的金發(fā)美女明星,連她們自己都大感意外。北歐幾國原先除了丹麥以外,都不太富裕,比起英國美國差一截?,F(xiàn)在不同了,北歐人一提起美國都敬而遠之,不感冒,覺得美國生活節(jié)奏太快,鬧得慌,金發(fā)美女也不興往那兒跑了。
瑞典是著名的哈蘇相機的故鄉(xiāng),但它的發(fā)明人搞出這么先進相機的初衷是為了拍鳥而非拍人。再聯(lián)想到我若干年前陪一個挪威專拍雜志封面的攝影師逛北京,正逢金秋9月,從天壇到什剎海他都看傻了。以他在奧斯陸謀生的那點本事,到北京頂多在一個一般的影棚里干個攝影助理。總之,北歐三國再把芬蘭都算上,也有近2千萬人了,真沒出幾個世界知名的攝影大師。
北歐人對攝影提不起興趣,所以照相器材在這幾個國家也賣得冷冷清清,好容易碰到一家店,里面的人好像根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照料一家博物館。照理說離德國那么近,徠卡這樣的名牌相機應該不少,但實際上北歐使用徠卡相機的人非常少。徠卡相機價格高,不過與當?shù)氐钠骄飪r水平相比,1萬多克朗的二手徠卡應該還不算貴。這里隨便一個城市吃盤很一般的炒面條還要100克朗;在挪威的奧斯陸,中國的餃子和泰國的水果這類東西都是論個兒賣的,別看挪威出三文魚,在那兒也不便宜。但也有破例的地方,我去的那會兒,在哥本哈根,德國五六十年代制造的三流全金屬相機二手貨只賣100克朗上下(合100人民幣左右),在偏僻一些的地方更是便宜。而在斯德哥爾摩老街,一面布做的小國旗差不多也要賣到這個價,真是瞎賣。
不光是照相機,攝影畫冊在那兒也少。北歐人愛看書,但指的是字書,大開本售價高的畫冊并不多,種類不但少得可憐,售價還奇高,概不打折。這本攝影集里還有許多現(xiàn)已消失的老行當,但音樂廳前的星期天市場時隔半個多世紀依舊保留著,那兒可是個淘老相機的好去處。不過據說現(xiàn)在情勢不妙,所有老玩意兒的價格都給炒上去了,據最近從阿爾巴尼亞回來的同事說,那兒的舊貨市場價格一路看漲,咱們同胞的貢獻真大,滿世界就那么點兒性價比高的攝影老玩意兒,根本經不住新土豪們的一擲千金。
老照片有老照片的味道,新照片有新照片的用途,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其實從照片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而論,斯德哥爾摩的老照片價值并不高,因為那里并沒有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巴黎的也一樣;如果如今誰拿出北京65年前高質量的老照片,那才轟動呢。但老黑白照片不論是在哪兒拍的,那特有的影調和里面的事情,總能令人回味悠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