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加
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將突破2億大關,同時高齡、失能和空巢化將進一步加劇。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出臺,無疑彰顯了法律的人性關懷。在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就國內(nèi)佛山這起案件來看,法院雖然判兒子每年需看望母親一次,但兒子在法庭上仍堅稱沒時間去看老母。毋庸諱言,像這樣的不孝子,只靠道德的鞭撻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但法律真能挽回親情嗎?
退一萬步說,法律雖不能挽回親情,但是,越是縱容,親情就在“沒有時間”的借口中流失殆盡。
網(wǎng)友熱議
回歸自然:精神贍養(yǎng)比物質(zhì)供給更重要——成都一老人花10萬元為陪伴他的小狗舉辦葬禮;北京一老人因保姆要回家過年,跳樓自殺;濟南老人靠坐公交聽乘客聊天解悶……金錢不能買到親情啊。
有話好好說:母子能否見面,絕大多數(shù)時候靠母子間的商量,對不孝子就是法院判決他來看你,你真的幸福嗎?就是贏了官司咱們不也輸了親情?
難為滄海:支持母親狀告兒子!誰讓他7年不回家!起碼可以讓一些狠心的子女受到法律的制裁,讓年邁母親能得到些許心理安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