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丹,彭元峰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大連 116052)
心理詞庫(mental lexicon)的概念由特雷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首先提出。目前,該理論已經(jīng)成為心理語言學和二語詞匯習得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心理語言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儲存的詞匯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語義節(jié)點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個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都具有一個心理詞庫,該詞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人們只能通過對心理詞庫的提取的研究才能對其做出一些推測,可見,心理詞庫的提取是研究心理詞庫的組織的前提。國內(nèi)外心理語言學家在詞匯習得的心理機制和詞匯習得方面已取得重大的成果,這對如何激發(fā)和擴大學習者的詞匯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詞匯無論對于哪種語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詞匯能力是衡量他們是否到達各級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很多英語學習者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進行英語閱讀時,許多單詞看到時能知道或猜出其意思,但到寫時卻想不出來;到了大學階段,寫作中的詞匯大部分還停留在中學階段使用的基本詞匯。針對這一現(xiàn)象,心理詞庫的詞頻效應(frequency effect)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做了更加合理的解釋,即心理詞庫中高頻詞提取識別得快,低頻詞不容易被提取和識別。
筆者認為,將二語教學實踐與影響心理詞庫提取的因素相結合,對二語詞匯教學和習得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心理詞庫的角度出發(fā),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就詞匯教學進行探討。
心理詞庫又被稱為心理詞匯或內(nèi)部詞匯/詞典(internal lexicon),是人腦中詞匯的動態(tài)組織,是字詞的意義在人心理中的表征,由許多詞條組成。這種組織和表征包含詞的意義、詞的形態(tài)、詞的語音以及詞與詞之間的彼此聯(lián)系。[1]心理詞匯與一般意義上的普通詞典并不相同。從內(nèi)容上看,心理詞庫容量更大。根據(jù)艾奇遜(Aitchison,J.1987)的估計,一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所掌握的英語詞匯不大可能低于5萬,也可能高達25萬。[2]心理詞庫所包含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詳細,不僅包含書本詞典內(nèi)容的語言內(nèi)容,還包括個人經(jīng)驗。心理詞庫呈動態(tài)發(fā)展,包括內(nèi)容的不斷更新、新詞及舊詞新義的習得,同時也伴隨著各種遺忘。另外,從兩者的儲存方式上看,一般的詞典按照字母順序來排列詞匯,而心理詞庫中的詞匯卻是按照語義聯(lián)系來儲存的。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心理詞匯是呈網(wǎng)絡狀高效組織而成的,大腦中儲存的每一個詞都被視為一個節(jié)點,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網(wǎng)絡結構中,每個節(jié)點之間通過各種語言和非語言信息而相互連接。心理學家提出許多心理詞庫的組織模型,其中Collins&Loftus(1975)的激活擴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最具解釋性。[2]心理學家 Aitchison對心理詞庫的結構進行了詳細描述。她認為心理詞庫包含的都是整詞,每個詞像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詞義和詞性,另一面是語音結構。他們都可再細分成一些能在網(wǎng)絡中聯(lián)系其他心理詞匯的表征,如意義、語音或形態(tài)表征。她還認為心理詞匯包含兩個模塊:語義—句法模塊和語音—音位模塊。前者負責詞的產(chǎn)出,相同語義或詞性的詞之間緊密相連,容易共同被激活。后者負責詞的辨認,發(fā)音相似的詞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容易同時被激活。當提取詞匯時,大量的與目標語義或語音聯(lián)系的詞都能同時被激活供大腦篩選提取。[3]
(1)詞頻(word frequency)。詞頻就是指某個單詞在一定范圍的語言材料中被使用的頻率。無論對于母語還是第二語言,人們對心理詞匯中高頻詞的提取速度遠遠高于低頻詞,簡言之,人們對低頻詞的反應慢,對高頻詞的反應快,這一現(xiàn)象叫做詞頻效應(frequency effect)。心理學家認為,詞頻效應是詞的新近性(recency)造成的。新近性是指最近聽到或讀到過的詞。陳賢純認為,新近性是對每一個個人來說的,詞的頻率效應只是一種現(xiàn)有的、暫時的狀態(tài),詞頻效應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一個低頻詞經(jīng)過重復出現(xiàn)或使用后也會產(chǎn)生高頻詞的效應。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詞頻與認知和記憶有密切關系,相對于低頻詞,高頻詞認知的閾限低,更容易被激活和提取,因此在口語表達中,人們使用的詞匯大多是常見的高頻詞。[4]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也表明,短時間內(nèi)對所學知識的再認可以大大降低遺忘率。
(2)詞匯歧義(lexical ambiguity)。詞匯歧義指同一個詞具有一個以上的意思,也就是英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polysemy)和同形異義詞(homonym)。如英語的match既可以指“火柴”也可以指“比賽”和“匹配”。研究發(fā)現(xiàn),當遇到多義詞時,詞匯的多個意思一般情況下同時被提取,但語境能夠很快決定保留哪個意思,也就是說,當上下文明顯偏向詞匯的主要意思時,則首先提取主要意思。[5]語境分為“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語言性語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前者指書面語中的上下文和口語中的前言后語,后者指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如交際者的身份、文化背景、交際方式、交際內(nèi)容等非語言符號。許多實驗證明語境對心理詞匯的提取有很大影響,這種由語境來決定心理詞庫中的詞匯提取的現(xiàn)象稱為語境效應(context effect)。語境的作用實際上是人腦利用記憶儲存的信息進行自上而下概念驅(qū)動加工的結果。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水平低的學生語境效果更大,更需要借助語境認知詞匯。
(3)語義啟動(Semantic priming)。語義啟動實際上是一種詞匯判斷任務,語義啟動也被稱為語義效應(semantic effect)。研究發(fā)現(xiàn),在需要受試者做出判斷的目標詞如(nurse)前面增加不同的啟動詞(如doctor)會縮短對目標詞的反應時間。此結果表明,人們在提取有語義聯(lián)系的詞(safe/dangerous;teacher/student)比無語義聯(lián)系的詞(如student/television)要快,因此,有語義關系的啟動詞或明確語義范疇能夠縮小受試者搜索目標詞的范圍,從而縮短反應時間。
在大學英語學習階段,很多英語學習者由于對詞匯的遺忘率過高,導致英語學習事倍功半。受詞頻效應的啟發(fā),一方面,教師要重視教材中詞匯的重現(xiàn)率,并以此對教材及其他學習材料進行取舍,保證剛學過的單詞短時間內(nèi)的必要重現(xiàn)。另一方面,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使新單詞在短時間內(nèi)不斷再現(xiàn),同時在學習新詞匯時,建立與舊詞匯的聯(lián)系,做到舊詞匯的及時重現(xiàn)。比如,教師在講授新詞“postpone”時,可以用學過的詞匯對新詞匯進行解釋:“delay to a later date or time.”用英語解釋英語既可以培養(yǎng)英式思維,避免母語的干擾,又可以對舊詞匯及時復習,使詞匯在短時記憶中得到鞏固,在長時記憶中得到夯實。在英語寫作當中,很多學生所用的詞匯大部分還是中學階段的基本詞匯,因此在組織學生詞匯使用方面,應注重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即在表達同一個意思時,教師應選擇一些口語表達中頻率相對低的詞匯來豐富心理詞典的輸入,如在表達“get”時,適當選擇“acquire,obtain,gain”等意義相近的詞替換使用。另外,為了豐富詞匯知識,學生要養(yǎng)成日常泛讀的好習慣。在閱讀可以豐富詞匯的觀點上,汪榕培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6]
根據(jù)心理詞匯的語義效應,有語義關系的詞更容易被提取和記憶。在詞匯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義場(semantic field)意識,建立詞義關系和范疇,將單詞歸類在不同的語義場內(nèi)。語義場理論認為,語言中的詞匯并非孤立地儲存在人的記憶中,而是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某些詞可以在一個共同概念或核心詞匯的支配下,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語義場,形成記憶中的詞匯集合,只要記起其中一個詞匯,就會聯(lián)想到其他的詞,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大學英語教材中附在課文后的單詞數(shù)量多并且比較零散,相互之間缺少語義聯(lián)系,如果將單詞重新做一個歸類和整理,不僅可以減小記憶負擔,還會幫助學生高效地構建心理詞典。比如,可以將與法律相關的詞匯整理在一起,想到法律(law),會激活很多與之相關的詞匯(見圖1)。平時做到及時測驗,給出一個啟動詞,讓學生想出可以被激活的其他詞匯,通過這種測試方法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近期的心理詞庫的構建情況和復習情況。另外,為了避免母語文化負遷移對詞義的影響,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強調(diào)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的關系,因為兩種語言中多數(shù)的對應詞是部分對應詞,即一種語言的某個詞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詞義與另一種語言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詞義相同。比如,漢語中的“老”和英語中的“old”就是一對部分對應詞。兩者都表示人和事物存在的“長,久”,即“老的”“陳舊的”“原有的/從前的”,如“老房子”“老朋友”可以分別翻譯成“old house”“old friend”,但是,漢語中的“老”還另有“最小的”的含義,因此“老閨女”不能翻譯成“old daughter”而是“the youngest daughter”,在表達“有經(jīng)驗”時,漢語中用“老”,而英語中的“old”則沒有“有經(jīng)驗的”的含義。筆者認為,了解英漢語言中詞義之間的這種關系,對學習和領會英語的詞義、提高學習者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
圖1 詞匯激活圖示
根據(jù)心理詞庫組織的激活擴散模型和語境效應理論,存在于心理詞庫網(wǎng)絡中的由語義關系互相連接的每個節(jié)點所對應的詞,在提取時所篩選出的意義由語境決定。很多實驗表明,有效的語境教學可以幫助擴大和鞏固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庫的語義網(wǎng)絡。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在閱讀和聽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一詞多義現(xiàn)象和同音/同形異義詞的干擾。傳統(tǒng)的教學試圖將詞匯的各個義項在講解一篇課文中一次性地灌輸給學習者,不僅增加了學習者的記憶負擔,也容易使學生在閱讀中不能快速有效地提取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因此,結合語境,有效地擴展詞匯的意義尤為重要。大學英語中的一些積極詞匯通常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含義,在學習者掌握了某個詞在課文中的含義后,可以結合與學生密切相關或感興趣的話題將詞義進行有效擴展。如“account”這個詞在課文中除了有動詞“解釋”以外,針對金融類專業(yè)的英語學習者的具體專業(yè)領域,可以將“報賬”的含義也同時強調(diào)出來,并向?qū)W習者提供方便記憶的例句,幫助學生將詞匯的基本意義向?qū)I(yè)領域擴展。另外,由于詞的搭配意義可以限制人們理解詞義的主觀隨意性,因此,授課時可以結合詞的搭配意義,引導學生根據(jù)搭配詞加深對詞義的理解。比如,“slippery”在課文中修飾“floor”時,表示“滑”,當修飾對象發(fā)生變化時,詞義也會發(fā)生變化,“slippery customer”表示“狡猾的顧客”。在閱讀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猜詞能力,提供足夠的語境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進行猜測,以避免歧義。
綜上所述,作為心理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心理詞庫理論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很大的指導作用。英語詞匯是英語語言系統(tǒng)組成部分中最敏感、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隨著新事物、新思想的出現(xiàn),英語詞匯每年呈現(xiàn)遞增趨勢,而我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詞匯量與其他國家相比嚴重偏低,遠遠未達到順利閱讀英語中等難度文章的要求;同時,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將重心放在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上,單憑對單詞的死記硬背已經(jīng)不再適應更高的考試要求。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詞匯教學效果成為當務之急。筆者相信,在英語教學中,結合心理詞庫理論進行不斷地研究和實踐,并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將會在一定時期內(nèi)使教學效果得到改善。
[1]張 琦.影響心理詞典提取的因素與英語詞匯學習[J].當代經(jīng)理人,2006(21):1666-1678.
[2]Aitchison,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M].Oxford:Basil Blackwell,2003.
[3]汪利萍.心理詞匯研究與英語詞匯教學[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1):68-71.
[4]陳賢純.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5]常 琳.心理詞匯研究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詞匯習得[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35-137.
[6]汪榕培.An Advanced Reader of English Lexicology[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