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學術交流英語教學模式探索

      2014-07-09 02:10:28隋桂嵐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語塊學術交流交際

      隋桂嵐,楊 琦

      (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26)

      在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的今天,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學術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學者的聲音在國際上仍然微弱,其癥結并非單純學術研究水平問題,英語運用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數中國學者用英語撰寫文章、發(fā)表演講、參加討論的能力依然很弱,這是限制中國學者國際話語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英語運用能力看似是一個很小的語言問題,但實際上卻是關乎中國國際地位的大問題。[1]因此,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作為學術研究的后備軍,盡快提高他們學術英語寫作、演講以及參加討論的能力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為此,大連海事大學開設了“學術交流英語”選修課。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提高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學術交流英語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

      一、理論基礎

      本研究采用Vygotsky社會互動理論[2]作為理論框架,借鑒《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3]中的五C原則,提出了學術交流英語的教學原則,即“以學術交流為核心,比較中西文化,貫連其他學科,參與學術活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言、提問、會下交流的基本模式和特點,擴展相關學科知識,熟練相關英語表達,提高學術英語交流能力。

      1.Vygotsky社會互動理論

      Vygotsky(1962)是一位在心理學領域許多方面都做出偉大貢獻的俄國心理學家。他被廣泛運用的兩個理論是“認知發(fā)展?jié)撃軈^(qū)理論”和“支架理論”(Scaffolding)。前者認為,人類的發(fā)展依賴社會互動,社會學習最終會導致認知發(fā)展。人類學習預示著一個特定的社會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習者處于一種社會環(huán)境中,處于與成人互動以及與同行的合作中才能激發(fā)學習者內在的發(fā)展動力。后者是指提供符合學習者認知層次的支持、導引和協(xié)助,以幫助學習者由需要協(xié)助向能夠獨立完成某一任務的過渡,進而使其由低級的能力水準發(fā)展到高級的能力水準。Vygotsky重視溝通的過程,認為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意義協(xié)商過程可促使社會新成員明白語言的特殊意義和來源,并借由溝通將文化模式內化。

      2.《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

      《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的核心主題就是所謂五個“C”(communication,culture,connections,comparisons,communities),即運用語言交際溝通、體認文化和習俗、與其他學科貫連、比較語言文化特性和參與社會實踐,在多元社區(qū)應用。作為《標準》的核心主題,“這五項標準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這五項標準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的框架,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交際技能、學習策略、批判性思維技能、對文化適當要素的理解、技術知識等,而不是讓學生純粹地記憶語言成分”[4]?!?C”外語學習標準的核心是溝通(Communication),下設三種交際模式: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理解詮釋(Interpretive)和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大綱、教師教案、教師授課方法、學生分組模式、學生課堂活動模式、問卷調查、學生訪談和學生作業(yè)等原始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通過本研究,找到提高學術英語交流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否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術交流口語能力?

      (2)采用語塊練習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學術口語交流的流利度和準確度?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大連海事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中進行。301名一年級碩士研究生(2007、2009、2010、2011、2012)先后參加了本實驗。第一、二周期各有72名學生參加,第三、四、五周期有53名學生參加,其中有11名學生為在職人員,年齡在22歲至31歲之間。

      2.研究過程

      本研究共進行了5個周期,歷時6年(分別為2007—2008、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2012—2013學年的第二個學期)。每一周期分為規(guī)劃、實施和反饋三個階段。

      (1)規(guī)劃階段:每學期第一次課,用20min時間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本課程教學內容的預期和需求,目的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預期調整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2)實施階段:本階段貫穿整個學期,教師和學生按照制定好的教學大綱進行授課和學習。每堂課師生共同按照成績考核表對演示人(一般為小組)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根據教學效果隨時對教學進行微調。

      (3)反饋分析階段:每堂課教師課下征求學生意見的同時,學期末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反饋問卷設計了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問題,問卷分批發(fā)放給教學實驗的301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252份,對所得數據進行了量化分析。

      3.學習目標

      參照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制定的“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1所謂AP課程,是指美國中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的大學課程,學習之后通過考試,凡達到大學相應課程標準者,獲取大學承認的學分。這一項目由美國大學理事會主持,已有50的歷史,開設課程有30多門。漢語與文化課課程目標”[5]制定了學術交流英語課程目標。本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以語言溝通的三種模式為核心,分為學習目標和學習表現兩組內容 (見表1)。學生要通過這三種交際模式來發(fā)展學術英語交際能力,展現學術英語熟練程度,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濃厚的學術氛圍框架下即時的、多樣的機會,以全面提高其學術英語交流技能。

      這三種交際模式各有其鮮明的特點。在學術交流活動中理解詮釋模式(Interpretive Mode)是單向的交流,需要運用聽力解讀和詮釋口頭的報導,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運用上下文的情節(jié)進行猜測,避免過度關注單個的詞,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讓學生熟悉實際語料。

      表達演示模式(Presentational Mode)也是單向的交流,是運用說的能力表達意見闡述論文或者做口頭報告,包括發(fā)表演講、會議發(fā)言、說明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等活動。

      而人際溝通模式(Interpersonal Mode)則具有雙向的人際交流特點,因此是即興的、自然的、沒有準備的。這種溝通著重語言信息表達的整體,強調語言的溝通技巧。語言使用者需要不斷地通過溝通,確定其真實的交流效果。

      在真實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單向的信息接收、信息輸出以及雙向的信息交流與互動是人類語言交際的三種基本模式。在這三種交際模式中,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是綜合呈現的。[6]從表1可以看出,學術交流英語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三種溝通模式的學術交流及文化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在學術交流場合得體地使用英語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交流。但這三種模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

      學習結束時,學生應能夠掌握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基本技能及其相關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能夠用英語較為熟練、流利、得體地進行學術討論,在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言及在相關場合進行口頭交流。

      4.教學內容

      選取與國際學術交流密切相關的典型話題,介紹相關的英語詞匯和語塊,模擬特定的語言情境,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進行練習,使三種交際模式都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根據問卷調查調整并確定教學話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時分配(見表2)。

      表1 學術交流英語課程目標

      表2 學術交流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5.教學模式

      本研究的課程教學模式是在大綱規(guī)定的框架內,根據研究生公共課大班課(50~70人)的特點,課堂活動安排以小組活動為主。采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分組辯論、報告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交際情景之中,進行大量口語實踐。教師按照交際任務,介紹與主題相關的語料,學生根據語料進行練習。以課堂活動為中心,進行教師與單個小組間互動、教師與所有小組間互動、小組內學生互動、小組間學生互動等不同互動方式。具體步驟如下:

      (1)相同或者相近專業(yè)學生分在同一組里,每組5~7人,小組成員根據話題隨時進行調整,同組成員間建立QQ群,以方便課余時間討論。

      (2)教師根據任務導入語料,包括與主題相關詞匯和短語、語塊、討論問題等。實踐證明,學生間的協(xié)作有助于口語交流水平的提高,學生在協(xié)作中也表現出極大的潛力和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在利用教師給出的語料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查找資料,交流內容和活動形式新穎生動。

      (3)學生利用教師所給語料和情境進行課堂活動,活動形式可參考表2“教學方法”。提出問題小組課前用英語搜索相關知識,在討論之后給予正確答案及原因,學生在練習英語的同時又增長了知識。

      (4)評估方式。采用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期末成績進行考核,以過程性評估為主,終結性評估為輔。教師每節(jié)課對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按照評估表進行記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其他小組打分),每個話題10分,共8個話題,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80%,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20%。評估時既考慮學生的個體表現,也重視小組整體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成員的成績基本一致,這種評估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堂課,也在客觀上提高了學生參與小組互動的積極性。

      6.數據分析

      根據5個周期課程結束時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生普遍認可本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滿意度達98%。在問卷中,選擇“我喜歡目前的教學模式”的占98%,選擇“我愿意參加課題活動的”占93%,認為“目前的學術交流英語教學模式讓我感到自己的學習潛力很大”的占91%,認為“學術交流英語課的學習內容對我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非常有幫助”的占93%,認為“目前的學術交流英語課有助于提高我的英語水平”的占95%;多數學生認同按專業(yè)分組的方式,也有一些學生希望根據話題分組,只有在討論與本專業(yè)有關的話題時,如 research,conferences時按專業(yè)分組,以便有不同的溝通交流伙伴,因為QQ群使不同專業(yè)、不住在一起的學生課下討論起來很方便。在回答“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你覺得自己在學術交流英語方面有哪些提高”時,多數學生認為“敢說了,樂意說了,明顯說得比剛開學時自信了,在流利度、準確度方面比以前好很多。尤其是自己認真討論過,做過的題目和話題,都有一種難得的收獲”。

      三、結果與討論

      課前問卷調查表明,學生選修學術交流英語課的目的是希望了解相關學術交流英語的特點,掌握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言的技巧,以便在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場合能夠應對,本研究通過五個周期的實驗,回答了提出的兩個問題。

      1.任務型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術交流英語提高的可能性

      本研究回答了任務型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術交流英語提高的可能性問題,證實了Vygotsky社會互動理論中“認知發(fā)展?jié)撃軈^(qū)理論”和“支架理論”。這體現在課堂上師生、生生透過任務而形成互動與合作的社會情境中,學生內在的發(fā)展動力得到激發(fā)。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為他們提供了符合其認知層次的支持,幫助學習者由需要協(xié)助向能夠獨立完成某一任務的過渡,進而使其由低級的能力水準發(fā)展到高級的能力水準。

      2.采用語塊練習模式提高學術交流英語的流利度和準確度的可能性

      Sinclair指出,自由選擇原則 (the openchoice principle)和熟語原則(the idiom principle)在語言中同時起作用。[8]前者指按語法規(guī)則進行選擇;后者則強調說話者構造語言時,擁有大量提前預制好的語塊。到了研究生階段,學生對語法規(guī)則都已諳熟,但對語塊知識還很欠缺。Altenberg發(fā)現,英語自然話語中有80%由各類板塊結構組成,[8]也就是說大部分話語是通過語塊來實現的。本研究運用語塊練習,結合任務分配式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術交流英語能力,在學術交流英語的流利度和準確度方面效果明顯。

      3.本研究的局限性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學生通過互動合作和語塊練習能有效地提高交際三模式中的后兩種模式,即理解詮釋(Interpretive)和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模式。尤其對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模式提高明顯,而對于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模式提高幅度相對較小。其原因在于理解詮釋模式和表達演示模式同屬單向的交流,充分的準備會有效提高交流水平。而人際溝通模式則具有雙向性、即時性的特點。任務型教學模式通常在任務下達后,學生就本組的任務查找資料,進行集體討論等準備,雖然很多情況下雙向性很好,但即時性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

      另外,學術交流英語設在第一學年,學生對學術研究還缺乏清晰的認識,語言教師也不可能了解每一個學科。為了使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均能有效地參與交流,交流的內容通常是本專業(yè)最基本的、常識性知識,以便使各個專業(yè)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因此,學術交流英語課堂還缺乏很強的專業(yè)性。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5個周期的實驗(第一、二期30學時,第三、四、五期24學時,分別持續(xù)15周和12周)、分析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學生課堂表現,對語塊加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表明,采用語塊練習加任務分配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術交流英語水平。實驗表明,盡管課堂上涉及的話題專業(yè)性不是很強,但學生感到確實對本專業(yè)的英語表達更加了解,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擴大了知識面,感到每一堂課不僅練習了口語,也增長了知識。

      [1]劉敬東.中國學者應爭取更大國際話語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5-26.

      [2]VYGOTSKY,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2.

      [3]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 Century[M].Allen Press Inc,Lawrence K.S.,USA,1999.

      [4]羅青松.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6(1).

      [5]Standards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S].Chinese Guest Teacher Summer Institute, Stanford University,Sponsored by Hanban and College Board ,2008.

      [6]楊麗姣.美國外語教學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標準的分析和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06(6).

      [7]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arse Description[EB/OL].[2013-10-20].http://apcencral collgeboard.com.

      [8]SINCLAIR J 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9]ALTENBERG,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A].In A.Cowie(eds.)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猜你喜歡
      語塊學術交流交際
      情景交際
      學術交流及演出活動
      學術交流活動
      校近期學術交流活動及獲獎與出版
      交際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我校近期學術交流活動及獲獎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英語語塊在漢英翻譯中的積極作用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2:10
      從語塊類型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語塊獲取能力與聽力理解能力的相關性研究
      外國語文(2013年1期)2013-09-12 07:57:56
      語塊的性質及漢語語塊系統(tǒng)的層級關系
      當代修辭學(2013年3期)2013-01-23 06:41:20
      嫩江县| 永福县| 苍梧县| 盘锦市| 怀来县| 万荣县| 三台县| 汝城县| 甘肃省| 永川市| 毕节市| 金华市| 修水县| 灌南县| 青海省| 塔城市| 浪卡子县| 富锦市| 克什克腾旗| 海门市| 虹口区| 台北县| 广安市| 天长市| 云和县| 固始县| 姜堰市| 东阳市| 泾川县| 大港区| 射阳县| 石河子市| 皋兰县| 白河县| 泾川县| 星座| 大丰市| 新绛县| 应用必备| 大城县|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