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文課堂上何處需慢,如何慢?回顧我們平日的教學,本文結合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對《皇帝的新裝》的課堂教學,來談談自己對語文課堂慢的藝術的一些淺顯的思考。
一.慢一點,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
肖老師由《皇帝的新裝》的體裁引入課堂,然后緊緊抓住學生回答中的“想象”“夸張”兩個詞語,請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出自己所認為的“最夸張”的地方。學生通讀全文圈畫好了,教師組織全班交流,自然是讀中感悟。這個過程中,有個男孩子找到表現(xiàn)皇帝虛榮得夸張的句子后讀得實在不太好:不夠流暢,語調平淡,沒有一個重點突出的詞語。老師不著急,啟發(fā)他“你覺得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皇帝的虛榮?”引導學生讀好“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學生第二次讀,只是稍有重音,老師及時肯定又耐心地示范,當學生讀第四遍的時候,那明顯的進步讓全體聽課老師都為之贊嘆。
肖老師本身就是朗讀的高手,他嗓音好聽,感情充分,學生讀得不夠好,教師卻不是簡單地代讀,而是放慢速度,耐心引導這個學生,這個細節(jié)折射出了肖老師“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一個語文老師,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只是一個導演,而不是演員,教師的任務,就是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帶領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文字,觸摸情感,打開學生與文本間對話的渠道。學生只有深入地去讀,才能領悟得更深刻,更準確到位,思維才會輻射得更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才會取得理想的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效果。
二.慢一點,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提問后,最希望看到學生馬上唰唰舉手表示能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問題稍微難一點,僅一兩個學生能回答,就請他們回答后,馬上把正確的答案告訴給學生,把完整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然后迅速轉入下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擔心過多的等待會打亂我們的教學計劃,使我們預設的教學任務沒法在當堂課上完成。事實上,我們的這些“走過場”“替代思考”的做法都不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不能讓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除非老師預設的問題沒有價值,否則教師提問下去,總是要慢一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學生認知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寧可犧牲教學進度,也不能讓“自主思考”匆匆走過場。也許在下一秒,學生就茅塞頓開,創(chuàng)造出課堂的精彩來。如果提的問題每個學生都能快速反應,每個學生都能回答,那么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拓展思維又有什么益處呢?
三.慢一點,多給學生交流的時間
肖老師上《皇帝的新裝》,主要扣住三個問題去串聯(lián)課堂:“課文中哪些地方最夸張地表現(xiàn)了這篇童話的特征?”“這出荒唐的鬧劇成功上演的因素是什么?”“你從皇帝的這件新裝中看到了什么?”三個問題層層推進,引領學生去思考。上課伊始,學生還有些放不開,漸漸地,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每一個問題都有不少同學想發(fā)言,肖老師請大家交流中,總是等到沒有學生舉手才進行小結。
平日的語文課堂上,我們也是比較尊重學生,有問題提出盡量讓足夠多的學生回答,但舉手學生太多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削減課堂交流的時間,因為我們會擔心教學進度是否來得及,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其實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的學習面前,一切都要讓步,學生的思維是最珍貴的。課堂上若一心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加快教學節(jié)奏,便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結果學生在重點句段感悟上的交流時間不多,有效思維不能充分展開,自然也難以在整個課堂上激蕩起思維的漣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慢一點,多給學生質疑的時間
有經驗的老師在課堂結束之前會請學生提出自己還不能理解的問題,并集大家的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對深入理解文章有極大的幫助。不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大部分老師不會設計,因為這很費時間,同時學生不理解的問題老師也許也不能解答,所以我們“有經驗”的老師在沒有預設的情況下突然被學生提問,總是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再慢慢研究”,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無法回答的尷尬,又使課堂教學的時間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但顯然,這對學生及教師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是無益的。
高頻率、快節(jié)奏的語文課堂,學生的所得僅是浮光掠影,終究有限。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yōu)閹熣咭枂栕约海菏菍W生的學重要還是我們的教重要?我們上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來配合我們來教完這篇教材,還是引領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教材而得到成長和發(fā)展?我們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教育思想就不致于偏離正確的方向,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慢一點,再慢一點,和學生一起前行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
圣美秀,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東。責任編校:舒 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