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與在任領導干部權力腐敗不同,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具有隱蔽性強,時間跨度大,查處難度大的顯著特點。官本位思想對領導干部權力觀的不利影響、“戀權心理”對領導干部心態(tài)的不利影響、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監(jiān)督體系措施的不完善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只有抓好廉政教育,提高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做好心理疏導、消除離任領導干部的心理障礙,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完善監(jiān)督體系,加大查處力度,才能從根本上防止領導干部的“后權力”腐敗,取得標本兼治的效果。
關鍵詞: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期權腐??;戀權心理
中圖分類號:C9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81(2014)02-0053-04
近些年來,隨著離崗、退休領導干部違法、違紀的案件頻繁被媒體披露,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如何認清“后權力”腐敗的形式、特點、成因,給離任領導干部的“后權力”套上一道枷鎖,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更關系到反腐敗斗爭的成效。
一、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的形式
現實生活中,離任領導干部發(fā)生違紀、違法的情況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投桃報李式的“期權型”腐敗,即某些領導干部在任時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他人牟取利益,但當時卻不收取當事人任何好處,而是與其達成一種默契,退休或辭職后以普通公民身份到這些人所開辦的工廠、公司供職,獲得超額回報。這種期權型腐敗的特征是領導干部在任時就早有預謀,并把離任后牟利作為在任時逃避查處的護身符。其危害表現為:違背黨的“執(zhí)政宗旨”。[1]二是“發(fā)揮余熱式”的“權力延伸型”腐敗,即一些領導干部退休后仍想繼續(xù)做些事情、繼續(xù)實現自身價值而被一些企業(yè)老板以高薪聘到企業(yè)做領導或顧問,為回報企業(yè)的高薪,這些領導干部常常使出渾身解數,甚至利用其在位時權力影響力的余熱為企業(yè)牟利。這種權力延伸型腐敗的特征是領導干部退休后再就業(yè)出發(fā)點有時沒錯,但其在具體工作中卻采取了不當或違法行為,有意、無意地干擾了公權力的正當行使,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為企業(yè)牟取了不正當的利益。事實上,無論哪種形式的“后權力”腐敗,只是表現形式有所差異而已,其實質都是用公權力謀取私利益,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二、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的特點
離任領導干部腐敗雖在本質上也是以權謀私,但與在職領導干部腐敗相比,仍有自身的一些顯著特點。
一是隱蔽性強。以期權型腐敗為例,權力人使用權力后,是在未來的某個時期受益而不像即期權錢交易那樣,我用權力給你辦事,之后馬上收受你的錢財。例如,《青年時報》曾經報道,某縣級市一位房改辦負責人在位時通過各種關系及精心策劃,將市區(qū)黃金地段的大片土地出讓給某房地產商,該房地產商開發(fā)成小商品市場后日進斗金、發(fā)了橫財。而那名房改辦負責人退休后則被那家房地產商聘用,待遇是年薪30萬元,外加一套高級住房,一輛紅旗轎車,并有每年幾萬元的請客送禮簽字權。這個負責人的所有行為,都發(fā)生在退休以后,依據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很難找出其違法犯罪的事實。再以權力延伸型腐敗為例,某縣的一位領導干部在位時培植、提拔了眾多“心腹”,編織了強大的個人關系網,退休從商后,每當遇事求到這些老部下、老同事時,都會得到他們的關照,而這些人無論從報恩的角度還是從給老領導面子的角度都沒有收取錢財、好處,且以“扶持企業(yè)、促進發(fā)展”為借口,給予其特殊政策。所以說此做法同樣具有相當強的隱蔽性。
二是時間跨度大。以期權型腐敗為例,由于一些領導干部不圖眼前回報,而是注重長遠收益,使權力尋租的時間、空間大大延長,因此實際中想要去調查、打擊很難。因為盡管有時候可以證明領導干部為對方謀了好處,但很難證明拿了對方的好處,所以賄賂罪就很難成立。有些領導干部‘權力期權化的時間跨度有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使得很多證據無法收集,很多證人無法找到,從而為離任領導干部“權力資源”成功兌現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三是查處難度大。由于離任領導干部權力腐敗的隱蔽性強和時間跨度大,給紀檢、司法部門查處違紀、腐敗行為帶來了巨大困難。首先,取證難。由于其權力違法的隱蔽性強,導致很多證據無法取得。就像上海財經大學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麻國安博士所說,“在領導干部搞權力期權交易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公開的‘照章辦事,并非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這些期權化交易,即使當時拿到桌面上,也看不出個所以然?!?另外,由于時間太長,也導致了大量證據損毀,無法彌補。其次,定性難。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期權腐敗”進行界定和規(guī)范,也缺少一定的可供參考的司法案例。再次,權力腐敗雙方當事人都會心照不宣地形成高度的默契,達成“攻守同盟”,導致實際案件查處中不易找到突破口。
政治建設吳濤: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三、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的原因
造成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分析這些原因,對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官本位思想對領導干部權力觀的不利影響
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滿清結束,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有著深層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并在許多中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個別領導干部受這種思想影響,習慣把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當作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認為當官掌權就應該獲取更多的財富。于是在位時能完成的權錢交易就在位時完成;在位時不好完成的交易,就充分做好“前期工作” ,為離任后獲利打好“伏筆” 。例如,某些官員在位時,掌握著各種項目、工程資金使用的審批權、決策權,但由于在位時直接進行權錢交易比較明顯,容易被查處,于是他們常將這種權力作為一種無形資產進行“投資”。據報道,一位私企老板承認,他曾請求某領導幫忙拿到一個路橋項目的標底,這名領導慷慨答應并且分文不取,但有個條件,就是自己退休后到這位老板的企業(yè)去任職。由此可見,充分利用權力攫取更多財富的官本位思想,是某些領導干部在離任后發(fā)生腐敗的思想根源。
(二)“戀權心理”對領導干部心態(tài)的不利影響
目前,按照規(guī)定各級領導干部只要到了任職年齡限制,必須卸職離位。領導干部退休以后,有些任職期間的特權必將隨之消失,加上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退休領導干部戀舊、戀權現象不可避免。云南省一位從縣長職位退下來的領導干部曾坦言,“在任時風光無限,不僅電視中有影,廣播里有聲,報紙上有名,而且公車出行,公款消費,工資基本不動,還享有很多隱性特權。而退休后,表面看工資沒有減少,但一些補貼、津貼就不存在了,這些在以前的收入中占不小的比例?!?因此,不少領導干部退休后都喜歡繼續(xù)發(fā)揮余熱,通過在行政審批、項目立項、企業(yè)經營等方面得到老部下或老同事的關照,使自己的權力能夠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以緩解心理上的落差??梢哉f,“戀權”是導致離任領導干部權力腐敗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法律方面的漏洞為離任領導干部權力腐敗開了方便之門。雖然《公務員法》有規(guī)定,“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3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2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yè)務直接相關的企業(yè)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yè)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但仔細研究后就會發(fā)現,此規(guī)定存在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例如,我們很難判斷某些企業(yè)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是否“與原工作業(yè)務直接相關”,對已無職務的離任領導干部是否能認定“職務犯罪”、退休后所從事的工作是否能認定為權力“期權化”腐敗,也很難把握。另外,我國刑法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也極其模糊。比如我國刑法對于受賄罪的判定標準是行為人不僅要有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故意,而且要有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非法收受財物交換條件的故意,而在離任領導干部權力腐敗案件中,由于收受賄賂與為他人牟利存在很大的時空跨度,因此很難證明是否存在“故意”。
(四)對領導干部權力的監(jiān)督存在問題
首先,對在職領導干部監(jiān)督還存在漏洞。很多離任領導干部的權力腐敗都是通過在職時或利用在職領導干部完成的,而目前我們對在職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漏洞的。“一把手”獨斷專行、為所欲為情況的發(fā)生,就是權力監(jiān)督不力的結果。上級疏于監(jiān)督,下級不敢監(jiān)督,平級不好監(jiān)督,群眾沒法監(jiān)督,從而導致很多在職領導干部的權力游離于監(jiān)督視線之外。這樣,為離任的老領導,老同事大開方便之門,或為自己將來搞期權腐敗“埋伏筆”的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對離任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存在盲區(qū)?,F行的有關監(jiān)督條例,主要是針對在職領導干部的,而領導干部在任時腐敗,退休和下海后再兌現腐敗收益的行為,則常常是監(jiān)督的盲區(qū)。
四、防范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的對策
防范離任領導干部“后權力”腐敗問題,需要黨、政府、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對策措施。
(一)抓好廉政教育,提高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
我們首先要抓好廉政教育,使領導干部始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權力觀。眾所周知,行為的腐敗根源于思想道德的墮落。因此,解決任何形式的腐敗問題,都應從源頭抓起,發(fā)揮廉政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領導干部的官德修養(yǎng),特別要使他們徹底擺脫官本位思想的束縛,充分認識自己手中的權力是為國家的安全、發(fā)展和富強服務的,是為人民的團結、富裕、安寧服務的。換句話說,掌握和行使這種權力,是對人民委托的忠誠執(zhí)行,切不可把它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杜絕“花錢一支筆”[2]的現象。廉政教育、官德教育要經常做,深入做,既要不厭其煩給在任領導干部做,也要潛移默化地給離任領導干部做,這樣才會使領導干部無論在任還是離任,都能自覺筑起抵御腐敗侵蝕的思想防線。
(二)做好心理疏導,消除離任領導干部的心理障礙
領導干部在任時或多或少都掌握著各種權力,加之其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優(yōu)越感。而離職或退休后,很多任職期間的特權必將隨之消失,收入要減少,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也會隨之變化,這難免會讓其產生心理上的落差。上級組織、紀檢及其他干部監(jiān)督管理部門應多關注離崗和退休領導干部的心理變化,在保障其基本物質生活待遇的前提下,多關心其精神生活,多做勸導工作,嚴肅認真、熱心誠懇地做好心理疏導和思想轉化工作,徹底消除其戀權心理。
(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為預防和懲治離任領導干部腐敗提供保障
首先,要繼續(xù)完善和細化《公務員法》中對離任領導干部的從業(yè)限制。例如,規(guī)定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離職和退(離)休后三年內,不準接受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qū)和業(yè)務范圍內私營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和中介機構的聘任,不準個人從事或代理私營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yè)務相關的經商辦企業(yè)活動。違反者一律依法處理。同時,建立健全離任領導干部從業(yè)制度細則,讓不同級別的領導干部離任后只能在細則規(guī)定的范圍從事相關活動。
其次,要繼續(xù)完善其他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約束離任領導干部直接到企業(yè)經商的行為。例如,在刑法中明確規(guī)定領導干部離任后不正當接受他人財物的行為可以構成受賄罪;規(guī)定行使公安、司法權力以及負責公共事業(yè)管理和由公眾選舉受任職務的人任何時候接受不當利益的,都構成受賄罪;再如,建立永久責任追究制度,無論領導干部離任多久,都做到有疑必查,有事必究;推行保證或擔保制度,將領導干部一定比例的報酬延至退休以后逐年支付,以此提高離任領導干部的腐敗犯罪成本,使其不敢輕易腐敗。
(四)完善監(jiān)督體系,對離任領導干部腐敗形成有力約束
首先,要加強對在任領導干部權力的監(jiān)督。規(guī)范其權力行使,增強其抗干擾能力,是防止離任領導干部利用“權力余威”,謀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如果現任領導干部自身都能遵紀守法,清正廉潔,就不會發(fā)生權力的“期權腐敗”;如果都能嚴格依法辦事,拒絕私情,就會在離任領導干部與現任領導干部之間構筑一條堅固的隔離帶,有效減少離任領導干部利用“權力余熱”與現任領導干部搞各種交易。所以,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對在任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和管理,并加大對其腐敗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徹底堵住“后權力”腐敗的源頭。
其次,要切實加強對離任領導干部的各種監(jiān)督,以充分消解其“權力磁場”。一是要加強黨內的紀律監(jiān)督,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加大對離任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發(fā)現問題要及時查處;二是要健全民主監(jiān)督機制,在全社會建立起立體的監(jiān)控網絡,充分發(fā)揮群眾、網絡對離任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作用,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要認真對待,及時查清;三是要發(fā)揮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使領導干部離任后也在媒體公眾的監(jiān)督、約束之下,不敢輕易腐敗。
黨的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在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要規(guī)范領導干部離職或退休后的從業(yè)行為”,這充分表明了黨對領導干部離任后腐敗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嚴肅對待、嚴厲懲戒的決心。解決這一問題既要通過不斷加強領導干部的倫理道德教育、權力觀教育,使其不愿腐敗,也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和監(jiān)督機制建設使其不能腐敗,更要加大懲治、查處力度使其不敢腐敗。同時還需做好廣大離任領導干部的生活保障工作,心理疏導工作以及再從業(yè)引導工作,使離職領導干部能夠在嚴格監(jiān)督下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積極工作,做出新的貢獻;也使尚有精力和意愿的退休領導干部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繼續(xù)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揮寶貴的余熱。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教育與監(jiān)督相結合,懲治與幫助相結合,雙管齊下,多措并舉才能從根本上治理好離任領導干部的“后權力”腐敗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榮,閆文濤.“四鳳”問題:根源危害及解決對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5).
[2]史清.基層公務人員黨風廉政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5).
責任編輯:陶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