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 200444)
刺繡是工藝美術的一種,既包含了繪畫的藝術性和又融入了刺繡的技術性,是一般機器制品無法比擬的,因此,繡品的價格因其多樣的工藝之美而沒有固定標準。清末民初是繡品價格相對高漲的時期,尤其是欣賞性畫繡的價格,除了圖案的復雜與講究外,對畫師和繡工的要求也很高,故繡品所包含的創(chuàng)作價值很高,不同繡品的價格各有所異。
首先,繡品價格與其緞料、繡件大小、圖案繁簡、針工疏密有關。上海的繡品價格“按該業(yè)鼎盛時,以定件論,高至千元數(shù)百,中至三五百元,少至百元左右不等,普通成品,恒在三數(shù)元至數(shù)百元之間?!?/p>
清末民初時間跨度大,幣值變化多樣,故繡品價格的幣值單位在不同時段各異。宣統(tǒng)二年(1910)清政府將鑄幣權統(tǒng)一于中央,規(guī)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大清銀幣”;進入民國,仍維持銀兩、銀元并行的貨幣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
其次,繡品價格因創(chuàng)作者不同而異。清初,顧繡初為商品繡,其精堪工藝讓世人喜愛,價格昂貴。后因顧繡名聲大起,凡繡皆假稱“顧繡”,至清中后期,濫竿充數(shù)的繡品,影響了顧繡的質量,價格漸少。葉夢珠《閱世編》曰:
露香園顧氏繡,海內馳名,……,向來價亦最貴、尺幅之素、精者值銀兒兩,全幅高大者,不曾數(shù)金。年來價值遞減,全幅七、八尺者,不過以一金為上下,絕頂細巧者,不過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過五、六錢一幅而已。然工巧亦漸不如前。前更有空繡,只以絲綿外圍如墨描狀,而著色以淡雅者,每幅亦值銀兩許,大者倍之。近來不尚,價值愈微,做者亦罕見矣。
1897年后,沈壽創(chuàng)制的仿真繡問鼎繡壇,繡品市場出現(xiàn)新的高潮。沈壽等名家所作繡品,非一般繡品所能比擬;而繡品店的繡品因題材和內容不同而另論。
宣統(tǒng)元年,沈壽刺繡意大利國君王后像,“現(xiàn)在南洋勸業(yè)會陳列京畿館內,注明價值英金三千磅。賽得一等奏獎。旋由前農工商部委派吳代表(匡時)赴意賽會。將該繡件運赴意國?,F(xiàn)在都朗萬國賽會場陳賽。譯成洋文說明書,載明價值,賽得世界至大榮譽之卓絕獎?!辟悤Y束后,由駐意大利吳前(宗廉)大臣代表農工商部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將該繡像贈予意大利王后。為向中國致謝,意大利王后派駐京大使斯故爾泰,代表意大利外交部獎勵沈壽意大利皇家鉆石金表一塊,以作紀念。之后,沈壽在上?!断闫G雜志》發(fā)表《沈壽所要繡價文》稱“雖謂正以三千磅一繡,不使值價是八萬磅之一畫。專美于外國并能歆勸全國之美術。矧此繡價值在前,借贈在后。政府更樂于照付惟思中央財政究在萬絀之時,壽亦具有愛國微忱。故減去一千磅報效政府,亦有愛民之意。核案給領以獎美術,而示信用?!笨梢姡驂劾C品在當時備受歡迎,價值不菲。
第三,繡品的價格與創(chuàng)作題材有關。繡像是刺繡重要的題材,清代就有為皇帝繡像者,清末,繡像藝術更加精湛,尤以湘繡為最,“聞民二十年,本埠錦華麗湘繡莊,承繡美總統(tǒng)胡佛相一幀,約三英寸見方,索價國幣千元,尚稱低廉,后得該國芝加哥博覽會藝術獎狀,以示嘉許云?!?/p>
民國初年,湘繡參加國際博覽會亦是以繡像聞名世界。1933年民國政府經(jīng)濟困難時,美國總統(tǒng)羅福斯因鐘愛《羅福斯繡像》酬以錦華麗繡莊6000美元獎金?!皳?jù)湘繡界中人談,繡像最難,其最精細之制品,往往半年始竣事,蓋初度畫出輪廓,用分毫長短之線,平鋪而成,第二次再畫陰影濃淡,又加刺繡,至第三次加以畫工之修飾,其像始成,且繡像之絨線,一根須分開至七八十根,至細如蛛網(wǎng)始能用以刺繡,煩難如此,一像值三四百元,實不為過,而今湘繡業(yè)中,有七十八元亦可一像繡者,是蓋于輪廓之上,完全用白色絨線鋪成,嗣用色筆著色,遠望之,像亦儼然……”民國十五年左右,湘繡已開始風靡全國,滬杭京等地湘繡莊生意極其興隆。
除名家及繡像作品價值高昂外,上海地區(qū)一般繡品價格是根據(jù)繡品大小及圖案復雜程度而定的。價格一般在數(shù)十元至百元之間。由民國五年《顧繡店之談話》中掮客與買者的對話可以看出:
b:君將畫軸懸于是間,以供覽閱,吾現(xiàn)時觀之,頗能清楚。
c:然,將新出之品,以供主顧者之鑒賞,為此最佳之法。
a:噫,吾知之矣,是皆新作之手工也,所貯存者,抑何精巧耶。
b:約翰,汝見彼副之龍否?
a:然,乃椅墊外套之精品也,即彼枱巾,亦殊不惡。
c:君指有二鳥之畫乎?
b:否,適在彼大幅而有笑北京犬者之右旁。
c:哦,是也,其物誠佳。
a:先生,何者令君嗜好(或君好何種?)?
b:有龍之畫,其價若干。
c:只十元耳。
b:科克,汝以為此價公道否?
a:審查其質,價非不公,然仍可使之稍微降格。
b:某君,吾價還價八元。
c:是價太小,敝處于此種小件之物,所獲殊微。
b:君宜注意,吾儕非新到此地之客也,汝輩乃常時議價。
c:設為九元,君愿買否?
b:否,吾還價太多矣
c:甚好,吾任君以八元得之,更要別物乎?
a:今日不要,其價在是。
對話展現(xiàn)了當時繡莊的情況,店中繡品繁多,懸掛室內,供顧客挑選,根據(jù)顧客的需求,店主推介繡品;繡品的價格,并非一成不變,顧客可討價,但繡品價格變化的幅度不大。一幅“有龍之畫”的繡品經(jīng)過討價從十元減到八元。至20世紀20年代,一幅高一尺五,寬二尺四的《雙羊圖湘繡品》在上海繡品市場的價值是二十六元。
綜上所述,商品的銷量和市場需求密切相關,1911至1926年繡品銷量遞增,是繡品市場變化的體現(xiàn)。價格是繡品市場的又一要素,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因繡品自身的特性,上海地區(qū)繡品的價格除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外,還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繡品市場的變化,與清末民初繡品市場的發(fā)展相互作用,促成了繡品市場的繁榮。
參考文獻:
[1]《上海之絲織刺繡業(yè)(續(xù))》.《時兆月報》,1937(12).
[2]葉夢珠《閱世編》卷七食貨六,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6.
[3]沈壽《沈壽所要繡價文》.《香艷雜志》.
[4]同1.
[5]《長沙湘繡之現(xiàn)狀》.《中外經(jīng)濟情報》,1937(7).
[6]《顧繡店之談話》第二章.《英語周刊》,1916(60)(注:掮客(a)、買者(b)、店主(c)系筆者所列).
[7]《婦女雜志》19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