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8)
淺析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與理想主義情懷
陳婷婷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8)
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在飽受安史之亂之后,面對舉目瘡痍的國家,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杜甫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以一種悲天憫人的姿態(tài)去憐憫這個社會,詩歌創(chuàng)作中盡顯現(xiàn)實之態(tài),所感所想所說都極富真情,被譽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典范。但是,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也依然包含“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理想主義情懷。本文主要探討杜甫一生中所創(chuàng)造詩歌中,以何種理想主義情懷去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解讀杜甫內心的真實狀態(tài)。
杜甫;詩歌;浪漫主義;理想主義
明代張載曾經以四句話概括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年開太平。中國古代的文人始終與封建政治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孔子儒家思想講求士大夫要追求:內圣外王,所以對朝廷的憂患意識貫穿在整個封建王朝,當然,唐朝也不例外。唐朝整個朝代對于儒家文化看似沒有什么發(fā)展,但是文人卻將自己的“濟世使命”深深植根整個仕途之中。受到良好家教的杜甫從小就表現(xiàn)出對詩歌極高的天賦,“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這是后人對杜甫的評價,七歲就可以寫詩,確實可以算的上才華橫溢的少年。此時的杜甫,心懷“致君堯舜”的崇高理想。年幼的杜甫,是對未來抱有極大的憧憬,應該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情懷的少年。像所有的古代文人一樣,杜甫也選擇在長安去展示自己,希望在天子腳下可以施展抱負。天寶六年,唐玄宗詔告天下“通一藝者”可以參加考試,對于一個對仕途滿懷信心的少年,杜甫可謂是盡平生之所學,洋洋灑灑的抒寫自己對社會的認識,不過,時運不濟,由于當朝權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參加應試的學子全部落選。杜甫卻沒像陶淵明那樣寄情于山水之間,而是通過拜謁權貴門下,希望能夠有所得。但是久居長安十年,他始終是沒有獲得較大的發(fā)展,也沒有陳子昂那樣碎琴于長安遍發(fā)詩文而獲得青睞的命運,每次進士考試都落榜。
這十年應該是杜甫一生成長的十年,作為一個初入社會的文人,詩風還沒有完全確立,但是,十年的郁郁不得志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對社會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此時的理想主義情懷應該在職場上消磨殆盡。然而,這十年卻讓他更傾向于以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描繪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不盡人意。而我認為,真正讓杜甫轉型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不是這十年,而是隨后的“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面對唐軍的節(jié)節(jié)失利,杜甫不得不舉家搬遷,躲避禍亂。不過,在逃亡的路上卻被叛軍俘虜,被壓至長安。后逃亡到肅宗所在的地方,任“左拾遺”,然而,剛正不阿的杜甫在面對權貴敢于直言,因直言進諫,被貶到華州 ,在華州也沒任職多久,就西去秦州。最后,輾轉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建了后世瞻仰千年的草堂:杜甫草堂。
有人說:經歷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那么我想,杜甫應該算是富甲一方了,但現(xiàn)實卻是一生貧困不得志,一生沒有獲得致仕途而騰達的愿望,也空有一腔抱負無所施展。不過,杜甫卻沒有忘記“為百姓立命”的使命,在顛沛流離中,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吹桨彩分畞y給老百姓造成的無盡災難和前方軍隊浴血奮戰(zhàn),奮勇殺敵的愛國之心。 杜甫奮筆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種現(xiàn)實主義表達對社會不滿的同時,也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救百姓于水火,減少戰(zhàn)亂的發(fā)生,我以為這應該也包含理想主義的成分在里面了。
縱觀杜甫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盡管有《三吏》《三別》這樣純現(xiàn)實主義之風的詩歌,但也不乏在現(xiàn)實主義詩歌中注入理想主義元素的佳作。
雖然,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但詩人的理想主義卻滿含對勞動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的熱切關懷,也表達希望建立美好生活的愿望。正如詩人在《蠶谷行》中所描繪的那樣“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盡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詩歌描繪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有著“大同社會”的思想,讓我們真切感覺到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 。
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的杜甫應該有陶淵明描寫《桃花源記》的心態(tài)了,希望社會可以安穩(wěn)太平,百姓可以安居樂業(yè)。但是,杜甫始終沒有釋懷的還有他“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騏驎,戰(zhàn)骨當速朽”的濟世報國之心。我想,這也暗合了古代士大夫對國家的愛國之情。不過,這首詩歌卻極具浪漫主義的特色,作者此時已然充滿理想主義,希望能夠為國捐軀,報效祖國。這種理想主義甚至應該說有些迂腐了,畢竟現(xiàn)實已經將他打得體無完膚。我相信這種迂腐的理想主義政治思想也存在在整個封建社會,我相信這就是古代士大夫最讓人值得敬佩的地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杜甫的理想主義情懷還表現(xiàn)在純粹的理想主義去對待君主,純粹的希望自己可以以濟世報國的心態(tài)去報效祖國??v觀“安史之亂”之后杜甫的出行路線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唐肅宗即位于靈武,杜甫就馬不停蹄的投奔靈武,不過路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至德二年四月,杜甫冒險又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 投奔肅宗。所以,杜甫中年之后的顛沛流離很大成分是因為自己希望能夠為統(tǒng)治階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夠將經世致用之學應用于現(xiàn)實社會,為統(tǒng)治者分擔一點責任。然而,這種純粹的理想主義卻沒有現(xiàn)實生存的沃土,杜甫的努力也付之東流。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相信杜甫的魅力不僅在于他“詩史”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也在于他有點可愛的理想主義思想。
[1]張晨.淺談杜甫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精神[J].閱讀與鑒賞,2010(12).
[2]王海明.淺談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J]. 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3).
[3]丁雪昭. 杜甫詩歌“詩史”性探究[J]. 名作欣賞, 2011(35).
陳婷婷(1992年-),女,本科在讀,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