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能文[四川旅游學院, 成都 610000]
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是文學和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的關鍵。文學作品模糊語言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形成召喚結構,激發(fā)讀者想象力,讓讀者享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中西方文論和美學對此都有闡述,本文嘗試進一步系統論證文學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及形成的機理。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評論中,對于文學語言模糊性具有美學價值,即“模糊即美”的問題有著大量精辟的見解和精彩的評論。老子的哲學思想堪稱中國對于模糊美研究的鼻祖。他強調陳述、忽視經驗主義;強調直覺、拒絕邏輯;強調虛無、忽略存在。他認為虛空(虛空以及不確定性是模糊性的具體表現)是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則。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發(fā)表了尖銳的評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借此表達了自己對于不確定性的觀點。
所謂“道”就是一種典型的模糊性。老子的另一著名言論“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①,也對模糊性做出了完美的詮釋。莊子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他提出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②的觀點。后來,中國的文學評論家將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模糊性運用到了美學和藝術領域,并對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繪畫、書法和音樂等藝術領域中也可以找到有關模糊美觀點的強有力的支持和證據。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息息相關并互相產生巨大影響。中國著名的美學家宗白華曾經說過“中國畫上畫家用心所在,正在無筆墨處”;在書法藝術方面,王僧虔在《書賦》中指出,創(chuàng)造和表達虛空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梁啟超也同樣表明了虛空的美學功能以及處理空白和處理黑暗之間的關系。
對于寫字的人,最主要的有一句話“計白當黑”。寫字的時候,先計算白的地方,然后把黑的筆畫嵌上去,一方面從白的地方看美,一方面從黑的地方看美。③(梁啟超)
音樂藝術中的空白也能實現同樣令人滿意的效果。徐上瀛推崇無聲中蘊含的悅耳音色。“至于弦聲斷而意不斷,此致無聲之妙……未按弦時,當先肅其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從萬籟俱寂中,冷然音生……”④(徐上瀛《溪山琴?!罚?/p>
總之,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評論充分論證了模糊美學的原則同樣適用于文學和其他藝術領域。
有關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中文學語言模糊美的研究對文學和藝術產生了巨大和持續(xù)的影響。另外,當代美學家也對此開展了研究并結出了豐盛的成果,模糊美學的誕生就是這種成果的具體體現。《模糊美學》的作者王明居認為,模糊美學是一門以自然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堅實基礎的系統科學,它以現代物理和化學中的耗散結構論為科學基礎、以模糊數學中的模糊集合論為數學基礎、以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為哲學基礎。模糊美學具有系統和規(guī)范功能,它不僅汲取了此前的模糊美思想的精華,同時還去除了其中固有的散發(fā)性和描述性的糟粕,因此將人們對于模糊美的認知提高到了更高的層次。
從上文可知,中國古代文學評論和美學為“文學語言模糊之美”的論點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西方文學評論和美學中同樣也提出了這一論點,并且證明了它的有效性。歐內斯特·海明威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即字面意義只是真正意義的八分之一,而言外意義占據了真正意義的八分之七,因此字面意義只是“冰山一角”。美國著名意向派詩人龐德反對直接和明確表述,主張通過意象、隱喻和象征實現模糊美學效果。西方文學評論和美學中的接受美學對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闡述。
20世紀60年代,接受理論在英伽登現象學和伽達默爾詮釋學的基礎上應運而生。與其他文學思潮不同的是,它強調文學作品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同時也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建。浪漫主義和19世紀期間,文學評論集中在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的外部研究上,重點關注身為社會環(huán)境一員的作者。相比之下,對新批判主義的倡導則是通過強調文學文本本身而專注于文學的內部研究。但接受美學偏離了這兩種極端傾向,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到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或相互作用上。接受美學文學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并不是明確和完整的。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不可能由作者獨自完成,讀者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對其進行識別和具體化。文學作品不是一個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實體,而是一個包含空白和未定點的多層構造,讀者需要通過閱讀對空白和未定點進行填補。讀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換句話說,讀者在文學文本意義的生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閱讀過程從靜態(tài)過程轉變成為了動態(tài)過程。各個讀者的個性化詮釋使得文學作品變成了一個模糊集合,這個集合中包含所有可能的詮釋。在共時上,具有相同社會文化背景的讀者可能會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興趣、欣賞水平和其他因素而產生不同的解釋;在歷時上,由于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讀者的教育水平、審美能力和鑒賞情趣也會因此而改變。因此所有詮釋的模糊集合可能包括各行各業(yè)人們的解釋;包括與作家同時代的人的詮釋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后來者的詮釋。簡而言之,共時垂直接受與歷時水平接受豐富了文學文本的含義和意味。
接受美學究竟是如何對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美學價值的產生進行說明的呢?接受理論評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和漢斯·羅伯特·姚斯提出的一些概念對于說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
接受理論評論家相信空白(空虛)和不確定性是區(qū)分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的最顯著特征。非文學作品,比如學術文本和新聞報道旨在通知或說服,而包含大量空白和不確定性的文學文本卻是多層的系統化物體。因此,文學作品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和不確定性,《藝術類文學作品的認知》一書中將其定義為“被描述對象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部分,該描述對象并非由文本具體確定的”⑤??瞻缀筒淮_定性必須讓讀者自由發(fā)揮想象力來進行詮釋。伊瑟爾明確指出,“故事確實只有通過必然的省略才能獲得活力。因此,每當流程中斷,我們失去方向時,我們都能得到機會發(fā)揮自己建立聯系——填補文本故意留下的空白的能力”⑥。他還提出,“同樣,我們只有通過文學文本才能想象出并不存在的事物;文本的字面意義提供了知識,但言外之意才給了我們在腦海中描繪事物的機會”,“如果有了書面含義,但缺少不確定性因素,即文本中的空白,我們是無法發(fā)揮想象力的”⑦。因此,“未定點的存在并不是偶然錯誤行文的結果。相反,它對于每個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⑧。在想象力的驅動下,讀者能夠得出個性化的解釋。在這一點上,空白和不確定性體現在語言層面上,比如語義和語法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同時也體現在非語言層面上,比如文學任務和文學主題的空白和不確定性。作者根據本文的主題并未對語言層面進行討論。對語言的空白和不確定性與語言模糊性進行對比后,很容易發(fā)現這兩個概念具有類似的特點。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啟發(fā)了我們的想象力。因此,模糊性在形式和功能上與空白和不確定性是類似的。
第二個重要概念是由包括沃爾夫岡·伊瑟爾在內的德國康斯坦茨學派評論家提出的召喚結構(或稱Appellstruktur)。召喚結構被生動地描述為一個由空白和不確定性,即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所構成的“空籃子”。它將創(chuàng)作和接受連接起來,賦予了讀者參與到文學作品意義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權利。決定性概念在實現文學作品模糊語言美學價值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下列流程表對此進行了解釋說明。
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美學價值的形成過程可以這樣表述: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文學作品中語言空白和不確定性)→文學的不確定性→召喚結構→激發(fā)讀者的審美想象→實現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具體而言,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即具有不確定性特點的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空白和不確定性構成了召喚結構,激發(fā)了讀者的思維和想象。在閱讀、思考和想象的過程中,讀者達到了審美鑒賞文學作品的目的,實現了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偠灾?,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在于它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審美想象空間。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學評論的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存在相似之處,二者都將文學語言的模糊性作為文學和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從文學作品文學性的構建角度來說,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比明確性更為重要;其次,只有文學作品模糊語言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才能為讀者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才能讓讀者享受到審美體驗。再次,文學作品的模糊語言為文學作品帶來了永恒的魅力,因為盡管讀者具有相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由于欣賞情趣、接受能力、情緒以及其他情感因素不同,因此他們能夠憑借各自的想象力分別對文學作品進行詮釋。隨著欣賞情趣、接受水平和情感狀態(tài)的改變,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肯定會產生不同的詮釋。這一點可以通過那句著名的“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得以證實。三個共同點充分展示出了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美學價值。
①② 引自《百子全書》,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419頁,第4558頁。
③④ 轉引自徐宏力:《模糊文藝學論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159頁,第162頁。
⑤[波蘭]英伽登R.:《藝術類文學作品的認知》,埃文斯頓:西北大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50頁。
⑥⑦⑧[德]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行為:美學反應理論》,巴爾的摩和倫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