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珂
(四川省巴中市 第六中學(xué),四川 巴中 636600)
略論民間之“孝”的承傳
周 珂
(四川省巴中市 第六中學(xué),四川 巴中 636600)
不像官方之孝那樣宏闊高遠(yuǎn),民間之孝更加務(wù)實,它以對父母生養(yǎng)的感恩、日常照顧、慎終追遠(yuǎn)為旨?xì)w,更多地保有和體現(xiàn)著民間豐富而樸素的孝道信仰和追求。民間之孝以導(dǎo)向家庭和樂為要義,重視血緣親情。于此,孝道回歸家庭本位,指向父母,擴及兄弟,成于家庭。
民間之孝;生養(yǎng)之思;晨昏侍奉;慎終追遠(yuǎn)
民間之孝屬于民間隱形文化范疇,雖然自有其旨?xì)w,但在社會的發(fā)展演變中,它始終處于官方強勢文化的壓抑和籠罩之下,不自覺地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在兩種文化的流動共生體系中,民間文化有時會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屈從和妥協(xié)。但民間文化又自有其強大的包孕力,在接受主流文化同化的同時,又會吸收其新的質(zhì)素,來豐富自身。民間之孝道文化亦然。
所謂“民間”,主要是與官方相對或是游離于主流思想之外,存在的一種個人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空間體系。民間之孝,它是一種緣于心、發(fā)乎真情真性的樸素的情感流露,它貴在真純無遮掩,不受官方意識形態(tài)所號令,旨在家庭和樂。其次,民間之孝的另一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與官方意識思想的相契合的一面,但這種契合一致是民眾心理不自覺的選擇,更多是一種出于深重文化積淀的集體無意識。
許慎《說文解字》釋“孝”為:“善事父母者也。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1]”對人民之孝的闡釋,擬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方面,主要通過一些作品、歌謠、民間故事、家訓(xùn)家誡及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的演繹分析,進而歸納出民間之孝的一些共同特征,以此區(qū)別于官方之孝。另一方面,主要通過一些禮俗如喪禮的舉辦、清明節(jié)的上墳掃墓等事項,來表現(xiàn)孝之尊祖敬宗、慎終追遠(yuǎn)的含義。
孝是人類返本報初、尊祖敬宗的一種原始信仰,是一種血濃于水的情感寄托,早已有之,后世不斷傳承延續(xù)?!叭送诵?,心同此理”,因為這是人之共情,人之常情。
大舜孝感動天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佳話。該故事今多保存在《史記·五帝本紀(jì)》和民間“二十四孝”故事中。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載: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逃避;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jǐn),匪有解?!锤麣v山……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cè)。[2]
虞舜憨厚至孝,即便面對來自以至親之父為首的近乎迫害的行為,舜不慍不惱,泰然處之,對父母恭敬如初,對弟善慈始終。二十歲以孝聞名鄉(xiāng)里,三十歲堯禪讓其天子位于舜,舜亦治政有方。待演繹到“二十四孝”故事,說舜孝感動天,充實細(xì)節(jié),附會上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之類的神話,使得歷史人物神話化、神圣化,由此突出其孝之真、孝之誠??梢哉f,篤孝事親是舜身上最具光輝的道德亮點,這也是其被四方推薦受天子位的重要原因。舜恪盡子道,盡管父不父,弟非弟,他時刻以寬厚謹(jǐn)順之心包容至親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始終無怨無悔,不離不棄。這其實也是對人子之孝的一種真誠考驗,因為孝從來不在于言辭,而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家務(wù)事從來難以對錯來考量,舜不自怨自艾,只是堅持做好自己——既為人子,便盡子道,不問其他。該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的勸誡意味頗為濃厚,甚至還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之隱喻。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亦有反映孝的觀念的篇章,如《邶風(fēng)·凱風(fēng)》《小雅·蓼莪》《小雅·小弁》等篇?!缎≯汀菲熬S桑與梓,必恭敬止。”闡釋了孝之基本內(nèi)涵——要用一顆誠篤恭敬之心來奉養(yǎng)父母?!掇ぽ菲?,表達(dá)了人子對父母養(yǎng)育深情的感恩與不能報父母深恩于萬一的濃烈追思,讀來沉痛悲愴、凄惻動人。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fēng)發(fā)發(fā)。民莫不榖,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fēng)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清人方玉潤言本篇:“備極沉痛,幾于一字一淚,可抵一部《孝經(jīng)》讀” ,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稱引其為“千古孝思絕作?!?《詩經(jīng)原始》卷十一)這是一篇懷悼之作。連用“生”“鞠”“拊”“畜”“長”“育”“顧”“復(fù)”“腹”九個動詞,講述父母生我養(yǎng)我的不易,近乎悲咽。詩人愈是回憶父母的辛苦不易,愈是充滿了無限悔責(zé)之情。常言,樹愈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雙親不在,款款孝心難表,終是為人子的心頭大痛。這首詩很好地詮釋了善事父母的孝之初意,以自身的沉痛經(jīng)驗為例,提醒朋輩孝敬父母應(yīng)當(dāng)時,否則遺憾終生。筆者以為,這正是民間之孝樸素本真而又直指人心的動人之處。它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一時一刻,而是細(xì)水長流,是日積月累的點點滴滴,更是年年歲歲的不厭其煩。父母在世之時,盡心供養(yǎng);父母過世之后,按時祭掃,常懷感念之情。民間之孝便是沿貫這一基本共識,潺潺流淌而去。
漢代,以孝治天下,民間亦是孝風(fēng)籠罩。單說民間教孝的教科書“二十四孝”故事,漢代的就占據(jù)了三分之一還多的篇幅?,F(xiàn)存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九個都是源于漢代,相信這亦非偶然。各個事跡具體見下圖:
主要人物內(nèi)容概括備注漢文帝親嘗湯藥蔡順拾葚貢親江革行傭供母黃香扇枕溫衾陸績懷橘遺親這5例,都屬日常生活的照顧。為人子者將心比心,處處替父母著想,時刻不忘父母深恩,給予悉心照料。姜詩涌泉躍鯉郭巨為母埋兒這2例,均具一定的神話浪漫色彩。突出孝感動天,孝子得福的樸素的民間善惡果報信仰。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事親這2例,父母死后,恪盡子道,全心盡孝。
上述諸人孝行雖異,孝心一也。其孝的表達(dá)也是基于父母日常生活的照料,平日之時,盡心供甘旨;生病之時,湯藥不離,憂心不已;去世之后,早晚揖拜,心懷感念,“事死如事生”。漢代通過“察舉制”選賢任能,有“維德是舉”的意思,這樣通過察舉出來的“孝廉”就真假難辨了,往往是虛有其名?;胳`時的一首民謠,從側(cè)面透露出某種與主旋律不一致的聲音,從民間窺探出另一種真實。謠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樂府詩集》卷八十七)整個一“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假混世場景。察舉制的弊端,生出了許多道德作秀的士子,純粹出于沽名釣譽,達(dá)于廟堂之目的?!皞涡ⅰ眳采⒈恍问交?、簡單化而敷衍,人們此謠即是諷刺這種歪風(fēng)邪氣。即是說,有漢一朝,在孝風(fēng)甚熾的汪洋中,同時也有股暗流在潛滋暗長。
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曾作《靈芝篇》,深情緬懷先人。詩作前半篇歷敘古之賢孝子虞舜、老萊子、丁蘭、董永等的孝跡,“歲月不安居。嗚呼我皇考”,話題一轉(zhuǎn),下半篇一吐己之思親衷腸,表達(dá)了對其父的追念之情。該詩上承《蓼莪》,訴說了人子對于父母的感恩深情,發(fā)己之幽思,讀來誠婉動人。
唐詩中也有不少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dá)自己的一片誠孝。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這種牽腸掛肚、食不甘味的思念也唯有母親能須臾不忘。子女幼時,父母含辛茹苦,盼望其快快長大;待到子女長大,求學(xué)立身于外,父母已垂垂老矣,分別、守望、盼歸似乎又成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案改冈?,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3]”,即強調(diào)子女應(yīng)在家噓寒問暖,侍養(yǎng)雙親。但現(xiàn)實多是離多聚少,即便若此,也應(yīng)“游必有方”,安頓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向,即便不能在身邊盡孝,至少也要讓父母心安。值得特別關(guān)注的是,在文體上還形成了專門的祭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專為行孝懷悼而設(shè),飽蘸濃情,歷代自是佳作疊出。如唐代政治家張九齡的《祭二先文》、李商隱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宋代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朱文公的《祭告遠(yuǎn)祖墓文》?!对娊?jīng)》的《蓼莪》篇誠開后世祭文之先河。后世祭文形制不一,有誄、銘等,其寫作的范圍也有所擴大,不單指子孫對父母等長輩,也可以是對同輩的悼念如袁枚的《祭妹文》,該文被譽為祭文中的“千古絕調(diào)”,也可以是后人憑吊前賢的,如西漢賈誼的《吊屈原文》、唐代柳宗元的《吊屈原文》。千古而下,祭文對于死者的追遠(yuǎn)情愫自是不變,對于生者的安慰熨帖也自是其社會功用。
周興嗣受梁武帝之命,撰寫了膾炙人口的《千字文》,三字成訣,對仗工整,音韻諧美,內(nèi)容豐贍,遂成為千古童蒙學(xué)的教科書。其于孝的表述是:
資父事君,曰嚴(yán)與敬。孝當(dāng)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4]
他采用忠孝并舉、比孝說忠的方式,強調(diào)無論盡孝履忠,都需盡心盡力,全心全意。這樣,自然不錯。因為要讓小孩子從小樹立孝順父母的這種意識。宋代學(xué)者王應(yīng)麟的《三字經(jīng)》亦是膾炙人口。其曰:
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千字文》《三字經(jīng)》作為幼學(xué)寶典,由于是文人學(xué)者編撰,他們起到了溝通民間底層與上層貴族文化意識之間雙向流動的作用。因此,在這里所宣揚的孝明顯具有雙重色彩,既發(fā)抒老百姓望子成才的美好愿望,也樹立孝子賢臣的典型表率?!皳P名聲,顯父母”這可以說是教子之孝最樸素的表達(dá),是民間之孝的第二類別。作為朗朗上口的小兒讀物,這種“立功揚名,光宗耀祖”的觀念自小被灌輸,成為其志欲追求。
在元代,為人們所熟知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圖》正式成書,可謂孝道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其實“二十四孝”故事,數(shù)目在宋金時期已接近完整,但終究是在元初經(jīng)郭居敬之手編定成書的?!抖男ⅰ芬粫瑑?nèi)容取自先秦至宋各朝,故事在民間亦廣為流傳,自漢以降,不僅有故事的傳唱,而且有專門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等載體表現(xiàn)這些故事。這些都為孝道的通俗化、普及化做了有益的開拓。宋元明清以來,孝道的通俗讀物:勸人為孝的詩文、繪畫、俗講故事、彈詞,以及家訓(xùn)、家誡、蒙學(xué)書等越來越多,通俗化、深入化特征顯著。圍繞《二十四孝》,孝行錄相繼出現(xiàn)了《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詩》《二十四孝圖說》《后二十四孝》,甚至擴到《女二十四孝》、廣為《百孝圖》、《百孝圖說》,再廣為《二百四十孝》。今人已將該書譯成白話文,定名《白話二百四十孝故事》,由三秦出版社于1994年付梓印刷。清咸豐年間,有人據(jù)《二十四孝》改編成《二十四孝鼓詞》,在民間演唱,借此,“二十四孝”故事幾于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有清一朝,孝道的通俗教材多不勝舉,士人百姓似乎也樂此不疲。民間勸孝歌文一時蔚然勃興。唐·王剛的《勸孝篇》,宋·邵雍的《邵康節(jié)先生孝父母三十二章暨其孝悌歌十章》,清·李毓修的《弟子規(guī)》,姚廷杰的《教孝篇》,王家楫的《鏤心曲勸孝歌》、徐廷珍的《烏夜啼思親曲》以及佚名作者的《勸報親恩篇》《道情勸孝歌》《勸孝格言》《勸孝歌》等等。還有民間廣為流傳的“老來難”勸孝歌圖,為文回環(huán)構(gòu)成一慈祥老者的形象,新穎別致,語語通俗懇切,呼喚人子的孝敬之情。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佛教的大量經(jīng)文中亦有勸孝的諸多篇章。佛教在中國民間信眾頗多,以神的名義來教孝、勸孝,意義大哉。其實,這亦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結(jié)果。佛教的《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道教的《原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道藏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jīng)》,以及一些假托道教名義宣孝、勸孝的經(jīng)文,如《文昌帝君勸孝歌》《文昌孝經(jīng)》等。這些至少說明,孝道觀念在民間的影響是非常深遠(yuǎn)的,同時這一觀念還被不斷地強化和鞏固著。
此外,歷代的史書、小說、戲曲、筆記等也都記錄了大量的人子為受冤父母復(fù)仇的故事。由王立、劉衛(wèi)英編的《中國古代俠義復(fù)仇史料萃編》一書,曾專章專節(jié)綴錄為人子(甚至專門挑出女性,另立一章)替父代母報仇的各類孝義故事。故事中的苦主多為惡人迫害致死,其子力為復(fù)仇,即便孝子此舉干法亦廣揚孝名,從輕發(fā)落。由于統(tǒng)治者的倡孝以及需要現(xiàn)實的宣傳榜樣,因此在后世的史書書寫中,開始設(shè)立專章旌表、歌頌這些孝子事跡,故《孝義傳》《孝友傳》屢見于各朝史載。這是孝道思想在民間與官方之間上下流動、互相影響的體現(xiàn)。
孝之表達(dá)還體現(xiàn)在民間的一些祝壽禮、喪葬禮俗儀式中?!对娊?jīng)》中描繪了大量的祝壽場景。如《大雅·江漢》中:“虎拜稽首,天子萬年”“作召公考,天子萬壽”。《豳風(fēng)·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其中有些語言直接是現(xiàn)今的祝壽詞?!案H鐤|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是對壽星的良好祝愿。壽星圖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畫。祝壽活動,晚輩借此表達(dá)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體現(xiàn)尊老敬長之意。生而為人,固有一死。儒家一貫重視喪禮,于治喪過程中注重孝情的發(fā)抒。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禮”事親,既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內(nèi)容。“事死者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孟子把死孝提到至高地位,“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唯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顯見孟子更注重死后追思之孝。后世所普遍通行的葬前禮儀、五服制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喪葬程式,多出自儒家論“禮”之經(jīng)典著作——《禮記》《儀禮》《周禮》。死者死后,一般要經(jīng)歷報喪、入殮、出殯幾個環(huán)節(jié),死者的子女的孝服用粗白布制成,四周及袖口不縫,頭裹六尺白布巾,直垂背后,即是通常所說的“披麻戴孝”了,入殮、出殯之時都要哭祭。每每哭得悲天愴地,愈是聲淚俱下,愈被旁人夸誠孝。在家祠里,立牌位,孝男孝女朝夕上香揖拜。每逢清明時節(jié),攜子帶孫,上墳灑掃祭拜,追念祖先懿德。這種孝情的激發(fā),身教甚于言傳,教子孫尊祖敬宗,緬懷先人,孝事父母。掃墓、祭祀這無疑是清明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也是“祭之以禮”的民間孝行的踐履。陸游的七絕《示兒》一詩末句“家祭無忘告乃翁”,側(cè)面反映出人子對已故雙親的守時祭祀。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路上行人因吊念故去親人而傷心欲絕,又逢小雨更助添內(nèi)心的凄涼之情。
佛教的漸入,民間孝道氛圍漸行漸濃。佛教為贏得善男信女,教義不斷本土化,依托儒家孝道宣傳自己的轉(zhuǎn)世說和善惡果報說。印度的佛經(jīng)《盂蘭盆經(jīng)》,被中國佛教奉為“佛教孝經(jīng)”。經(jīng)文敘寫:釋迦牟尼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于七月十五日,乃親入地獄解救。本經(jīng)特具孝子報恩思想,突出體現(xiàn)了孝道精神。經(jīng)說: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yīng)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據(jù)此,我國佛教于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的大型佛事活動,追薦遠(yuǎn)祖,為父母祈福。民間亦廣為效法。這一佛教節(jié)日逐漸演變成孝親祭祖的活動。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是中國的“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在這一天,子女要為亡去的父母焚燒紙錢,或在家祠或去墳地祭拜。信佛的人,則誦經(jīng)禮懺。以這種方式,表達(dá)對過世父母的追思,或是對在世父母康健的祝愿。目連救母的故事在民間大為流傳,也以文學(xué)、繪畫、戲劇(目連變文、目連戲)等形式活躍在社會生活當(dāng)中。類似題材,還有我們熟知的神話故事沉香救母。沉香歷經(jīng)千辛萬苦,飽受千難萬險,斧劈華山,救出生母,最終一家團聚。以此故事為藍(lán)本,改編的戲劇作品有秦腔劇《劈山救母》、京劇《寶蓮燈》,影視劇、動畫片《寶蓮燈》也有,形式多樣,深受觀眾所喜愛。勸人向善、勸子行孝自是這一類故事的主旨,已經(jīng)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和津津樂道。
民間之孝以導(dǎo)向家庭和樂為要旨,重視血緣親情。于此,孝的直接屬性是對家庭而言,指向父母,擴及兄弟,成于家庭。從這個角度來講,民間之孝它更務(wù)實——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孝”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準(zhǔn)則,以此維系、和合家族人際關(guān)系,成為一種血濃于水的無形紐帶?;诖?,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中緣于家庭的民間之樸孝有了向社會、政治方向滲透、延伸的潛質(zhì)。官方之孝的產(chǎn)生即是基于古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gòu)的思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雖然它起源于民間家庭之孝,然而它的指向卻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更多是為國盡忠的“大孝”。
[1]許慎.說文解字校訂本[M].班吉慶,王劍,王華寶(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司馬遷.史記(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楊撰(述).二十四孝圖說[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張定遠(yuǎn)(主編).田姝(選編).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責(zé)任編輯:周靜)
Different from the grand and lofty official filial piety, folk filial piety is more practical, which takes the gratitude to the birth and raising of parents, good care of parents in daily life when they are alive and commemoration after their death as its goal. To some extent, folk filial piety retains and embodies richer and plainer filial faith and pursuit. Folk filial piety aims to guide family harmony and emphasizes the ties of blood. In this way, filial piety returns to family in the end, parent-oriented, and brothers inclusive.
folk filial piety; gratitude to the birth and raising of parents; everyday care; commemoration
2013-12-06
周珂(1987-),女,陜西勉縣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四川省巴中市第六中學(xué)高中語文教師,主要從事古代戲曲研究。
G122
A
(2014)02-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