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萱智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漢書·地理志》中的楚地地域變遷與風俗
孫萱智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楚地歷經時代更迭,其山川風俗與地域變遷,可略探其脈絡。據《漢書·地理志》所載,漢時楚地地域范圍北至荊山,南至衡山,囊括長江、漢江、云夢澤等水域,有南郡、南陽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漢中郡、汝南郡九個主要行政區(qū)域。楚地水系眾多,以長江和漢江為母親河,沿周邊支流輻射,幾乎每一郡縣都有一條河流,有明確記載的較大河流三十四條,其中行程過千里的有六條;這里還是鹽鐵兼收的魚米之鄉(xiāng),物產十分豐饒。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楚人形成了無千金之家的理財觀和“信巫鬼、重淫祀”的鬼神觀,與當時中原之地的禮俗有較大不同。
《漢書·地理志》;楚國;風俗
先秦時期,諸侯分立,國皆有其名,至秦之一朝,初設郡縣制,但疆域未明而秦亡,有漢一朝,分封王國,明辨郡縣;而班固始開一代地理志之先?!稘h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以郡為綱,記載了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的全國疆域、政區(qū)劃分、人口戶數、各地風物、地貌山川。全書不僅記錄了東漢時期的全國疆域劃分與地理風貌,同時,還收錄了《尚書·禹貢》《周禮·職方》的一部分以及朱贛《風俗》、劉向《域分》(1)的全文,參考了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在這些文獻中,《尚書·禹貢》與《周禮·職方》是先秦文獻,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約出現于西漢成帝時期,這樣大的時間跨度使得《漢志》有了縱向對比的意義。
由古至今,荊州與楚地的地名稱謂與實際地域不斷變遷,但二者一直是并列而提,因此研究楚地風俗不可不關注荊州,同時兩漢時期楚地以及荊州的地理區(qū)域的界定,是在研究楚地風俗中需要首先界定的問題。
大禹治洪水而天下分九州,荊州乃是其中一州,后兩漢朝設立荊州刺史部,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土分裂,有荊州、郢州、湘州之分,而后荊州逐漸由最開始的廣闊地域逐漸演變成行政區(qū)劃中的州、府?!稘h志》中載有《尚書·禹貢》與《周禮·職方》中的荊州區(qū)域。
(一)《尚書·禹貢》中的荊州地域
班固在《漢志》的第一部分摘錄了《尚書·禹貢》中的疆域劃分,可知先秦時期對于各個區(qū)域的劃分主要是以高山大河為依據的,如九州之一的豫州以荊山、黃河為界,“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道荷澤,被盟豬…… ”[1]1530,雍州以兩條河黑水與西河為地界,“黑水、西河惟雍州……”[1]1532,顏師古注:“西據黑水,東距西河……”[1]1532,而書中對于荊州的地域是這樣界定的:“荊及衡陽惟荊州?!盵1]1529顏師古注:“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也?!盵1]1529從地圖集上看,大體是在今天的湖北房縣到湖南衡陽這樣的區(qū)域。
(二)《周禮·職方》中的荊州地域
《周禮·職方》中對于荊州地域是這樣描述的:“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云夢,川曰江、漢,寖曰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榖宜,與揚州同?!盵1]1539這樣來看,《周禮·職方》中所描繪的荊州,其地域中有山為衡山,有長江和漢江兩條河流,濕地湖泊有云夢澤,從秦漢時期的地圖上來看,也大致是今天的江漢平原一帶。
因此,《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荊州區(qū)域,基本上是重合的,但是,這兩本先秦典籍并不具有行政區(qū)域劃分的實際意義,于后世所說的“楚地”尚有一定的距離。
楚地,位于秦漢兩朝行政中心的南方?!稘h志》中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為楚子,居丹陽(今秭歸)”[1]1665,此處鬻熊為文王和武王“先師”。關于“先師”之意,眾說紛紜,本文暫且不表,但在鬻熊之后,楚人的地位極低,直至楚莊王稱霸于春秋,才在諸國中略有威名,而且楚處荊蠻,在史書中所涉及的篇幅也較少。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設立郡縣制,將吳楚等地分為漢中郡、南郡、長沙郡、九江郡、廬江郡等郡縣。秦亡漢興,高祖又復設楚國,以韓信為楚王,《漢志》中載:“楚國,高帝置,宣帝元年更名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復故。屬徐州??h七:彭城、留、梧、傅陽、呂、武原、甾丘?!盵1]1638此時“楚國”雖然被再次設立,但是并不在原來的地界,而是今天的江蘇徐州一帶,所轄縣也與原來不同,并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故不列出。《漢志》中又載有劉向《域分》中的楚地。
(三)劉向《域分》中的楚地
《漢志》載:“楚地,翼軫之分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盵1]1665劉向以星宿為分野,將西漢疆域中的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漢中郡、汝南郡劃為楚地。
(四)《漢志》中所錄平帝元始二年的荊州
東漢時,全國的行政區(qū)域正在逐步確立中,后來,靈帝在原來的楚地正式設立荊州刺史部。班固在《漢志》中,已經初步條列了當時荊州所屬的幾個州郡,也就是后來荊州刺史部所轄地域的雛形:
南陽郡:秦置,屬荊州,縣三十六;
南郡:秦置,屬荊州,縣十八;
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縣十四;
桂陽郡:高帝置,屬荊州,縣十一;
武陵郡:高帝置,屬荊州,縣十三;
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縣十;
長沙國:秦為郡,高帝五年為國,屬荊州,縣十三。
由以上兩處歸納可看出,劉向《域分》中的楚地,與平帝元始二年的荊州區(qū)域大致一樣,只是《域分》中多出了漢中郡及汝南郡,少了南陽郡,但是結合《中國歷史地圖集》來看,漢中郡及汝南郡在地理位置上與南陽郡接壤,位于楚地的上半部[2];因此,在本文中也將南陽郡、漢中郡及汝南郡算作楚地地域。
探討《漢志》中的楚地風俗,必須結合以上諸方面來界定楚地的地域,即北至荊山,南至衡山,囊括長江、漢江、云夢澤等水域,以南郡、南陽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漢中郡、汝南郡九個郡為主要行政區(qū)域的地方。
班固在輯錄劉向的《域分》一文之前寫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盵1]1640所謂“風”,是該地地理自然環(huán)境,以及受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而形成的人的生活方式等??梢哉f,“風”是“俗”形成的基礎,是聚居于某一區(qū)域的人們最基本的原始狀態(tài)。
(一)江漢周邊的河流及郡縣
楚地地域之中,水系眾多,以長江和漢江為母親河,沿周邊支流輻射,幾乎每一郡縣都有一條河流,其中行程過千里的河流有六條。這里的“里”是東漢時期的度量單位,不能等同于現在的“里”。據考,秦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始于商鞅變法),六尺為步(定于秦始皇),三百步為里,一直到隋統(tǒng)一前,皆用此制[3]。由此,大概能算出一千里的河流長度為415 800米?,F將楚地河流狀況列表如下:
表1 漢代楚地河流概況
續(xù)表
由上表可知,楚地的地域范圍中幾乎所有的郡縣都有較長的河流經過,僅《漢志》中有明確記載的較大河流就有三十四條。長沙國雖無主河,但湘南、酃、益陽等地為許多河流最后的交匯地,且坐擁洞庭湖,又有貫穿其境的沅江,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從上表可見,流程較長的湘水、沮水、夷水、泥水都匯入長江,又有八條大小水系直接匯入漢江(顏師古注曰:漢上曰沔。故沔水和漢水應為同一條),因此,將楚地比作是“古漢的兩河流域”一點也不為過。
(二)鹽鐵兼收的魚米之鄉(xiāng)
這樣一個水系眾多的地域,不得不讓人將它稱作“魚米之鄉(xiāng)”?!队蚍帧酚涊d道:“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盵1]1666“火耕水耨”是一種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即在陸地上以焚燒植被的方式開墾土地用來種植作物,而在積水的地里,用耨子刨去水草,種上農作物。
史料上對于楚地所出的物產也有記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杏涊d:“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4]3270《漢志》中的記載與這段話幾乎一模一樣,應是劉向輯錄了太史公之語,而后班固又輯錄了劉氏語;但不論如何,楚地人民以稻米為主食,以魚類為菜肴是不容置疑的,不僅古代,現在的湖南湖北地區(qū)的生活習慣也是如此。
《周禮·職方》中對于荊州地產是這樣描述的:“正南曰荊州……寖曰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榖宜,與揚州同?!盵1]1539對于揚州的記載則是“畜宜鳥獸,榖宜稻”[1]1539。綜合起來看,楚地能煉丹、產銀,出獸角、皮革,而在畜養(yǎng)鳥獸與種植稻谷方面,其便利與揚州相近。
班固所在的東漢朝廷,在楚地設有鐵官、工官、鹽官,如下表:
表2 漢代楚地有關官職表
由上表可知,楚地有鐵官三名,金官一名,鹽官一名,工官一名,云夢官、發(fā)駑官各一名??紫檐娫凇稘h代鐵官制度的設立和考索》一文中根據《續(xù)漢書·百官志》中記載的“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推斷出鐵官所置的地方大部分為鐵礦資源豐富的地區(qū)[5],由此可推知,西平、宛縣、沔陽應有較為豐富的鐵資源。高敏在《東漢鹽、鐵官制度辯疑》中查證到,據《續(xù)漢書·百官志》所載,東漢的鹽官是“主鹽稅”的官吏,工官是“主工稅物”的官吏,水官是“主平水收漁稅”的官吏[6],由此可知,“云夢官”應是負責征收云夢澤水產稅務的官員了。而“發(fā)駑官”,顏師古在文中注曰:“主教放弩也。”但并未找到其他的相關史料記載發(fā)駑官,此官職待考。
至于《周禮·職方》中所說的“丹”,應該是丹沙?!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杏涊d:“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盵4]3253-3254其中有“丹沙”一物的記載。又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xiāng)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4]3260其中的那個名為清的巴地寡婦即是一個善于煉丹的商家,用自己的財力庇佑一方,并給予秦始皇財物上的幫助,從而得到了秦始皇的禮遇。而古時煉丹,很大一部分原料應該是丹沙這種礦產,巴地與楚相隔不遠,因此有水銀也就不足為奇。
《墨子·公輸》中的一段話更是印證了楚地物產豐饒的事實:“荊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轝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jié)M之,江漢之魚鱉黿鼉?yōu)樘煜赂唬嗡鶠闊o雉兔狐貍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7]由此段話可知,楚地確有犀、象之物,能產齒、革,楚國風物之盛,所言非虛。
班固在書中寫道:“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1]1640由此可知“俗”則是在長期的聚居、發(fā)展后,經過王政的引導,所形成的“好惡取舍”。但是,“俗”是建立在“風”的基礎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一)無千金之家的理財觀
《漢志》中對于楚地之俗有這樣一段記載:“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婾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盵1]1666《史記·貨殖列傳》中亦有類似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褥,果蓏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婾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4]3270
班固在撰寫《漢志》時,毫無疑問參考了《史記》中的諸多內容,但是遣詞行文方面,兩位史書大家想必都是經過了仔細斟酌的。在對于楚人生活習俗的記載方面,班固和司馬遷都用到了“啙窳婾生”這個詞,因此這個詞就代表了當時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理財觀”。
對于“啙窳婾生”,中華書局版的《漢志》分別采納了應劭、如淳、晉灼、顏師古的注。應劭注曰:“啙,弱也。言風俗朝夕取給婾生而已,無長久之慮也。”[1]1666如淳注曰:“啙或做鮆?!盵1]1666晉灼注曰:“啙,病也,蓏,惰也?!盵1]1666顏師古注曰:“諸家之說皆非也。啙,短也。蓏,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給而無儲待也?!盵1]1666這幾種解釋中,學界歷來都認為如淳的注釋是錯誤的,“鮆”是一種大魚,生活在近海之地,不可能是長江流域出現的水產;應劭的解釋則認為這句話是指朝夕取給的風俗婾生;晉灼和顏師古的注有異曲同工之意,晉灼認為這句話是說楚人身體不好且懶惰因此沒有積聚之財,顏師古的意思則是楚人身材短小而且瘦弱,不能如北地人民那樣頻繁地勞動,因此只能解決眼前的溫飽。
對照除如淳之外另外三家的注,且不論“啙”“窳”二字的解釋如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贊成楚地人民都過著“朝夕取給”的生活。“朝夕取給”也就是說每天都可以采集到當天所需的生活用品和食材,不必做大量的儲存?!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幸灿辛硪惶幱涊d,表明了楚地“不積財務的”生活方式:“越、楚則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fā)怒,地薄,寡於積聚……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盵4]3267這一方面印證了本文第二節(jié)中所說的楚地物產豐富,楚人并沒有饑饉之患,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楚人“不積財物”的理財觀念。這一生活習慣正是充足的食物供給這樣一種天然的地域環(huán)境所造成的,不需積聚,亦無饑饉,因此楚地風物雖盛,但是并無千金之家。
(二)“信巫鬼、重淫祀”的鬼神觀
《漢志》中除了風物、經濟方面的記載,對于當時楚人的鬼神觀念也有記敘:“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支柱,與巴蜀同俗?!盵1]1666《楚辭》中有屈原吸收楚地民間祭祀的歌曲而寫成的《九歌》,完整地描繪了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等十一個鬼神的形象或事跡,說明楚地的巫風在那個時候已經比較具有普及性和完整性。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的序言中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盵8]
古人之“信巫鬼,重淫祀”其實都是為了祈求某種愿望,楚地祭祀如此頻繁,和楚地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不可分割的。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將楚之地劃分為三楚:“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4]3267-3268其中西楚與南楚,俗相類,有“江南卑濕,丈夫早夭”[4]3268之說,這是因為楚地陰濕,男性死亡率較高,但同時男性又是進行家庭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勞動力,當時的人們只能寄望于理想中有著超自然力量的巫鬼。
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巫風盛行也就不難解釋了,況且,“巫風”一詞本就是相對于中原地區(qū)“禮樂”而言的。在中原政權統(tǒng)治下長期浸淫的中原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較為發(fā)達,且更加重視王政教化,而楚地偏遠,且“其俗剽輕,易發(fā)怒”[4]3267,與當時中原之地的禮俗有較大不同,因此史家用詞“巫風淫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至于后世的宋乃至明清,各地的大小祭祀紛紛遍及,陸游《入蜀記》中記載宋神宗親封四位水神,民間凡有一地之河流皆有一地之水神,此時則無人說是“巫風”,可能是已經習以為常了。
總之,楚地信仰鬼神之風是不容置疑的。在江河邊生長的楚人,祈求鬼神驅逐瘴氣,使人們健康平安,是人類原始自然崇拜的遺風,更是楚地陰濕多雨、河流眾多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
本文通過對《漢書·地理志》中相關史料的考察,勾稽出兩漢乃至以前楚地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狀態(tài)。生活在長江和漢江及其諸多支流邊上的楚人,朝采夕食,歌舞以祭神鬼。由于本人力有未逮,仍有許多的方面例如楚地所設官職的制度、楚地人民“疾急有氣勢”的狀態(tài)未能述及,以俟來日。
注釋:
(1)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第1640頁:“……成帝時劉向略言其(域)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風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于篇?!庇纱丝芍?,《域分》《風俗》應該是統(tǒng)一時期由劉向及一部分文學之士編纂的一部書,卻沒有詳細地加以完善,因此,此處分別稱為《域分》和《風俗》,并不太妥當;但是大部分論文里都采用這一說法,因此,本文也如此使用。
[1]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3] 黃盛璋.歷代度量衡里畝制度的演變和數值換算(續(xù)二)[J].歷史教學,1983,(3):27-35.
[4]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 孔祥軍.漢代鐵官制度的設立和考索[J].江蘇商論,2009,(4):174-176.
[6] 高敏.東漢鹽、鐵官制度辨疑[J].中州學刊,1986,(4):90-93,89.
[7] 吳毓江.墨子校注[M].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764.
[8]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5.
[責任編輯:陳如毅]
2014-09-01
孫萱智(1991-),女,湖北黃岡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K234
A
1672-0758(2014)05-0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