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爨寶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2014-07-18 06:29王寧邦
      藝術(shù)百家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拓本版本書法藝術(shù)

      王寧邦

      摘要:文章在版本比較的基礎(chǔ)上,采取金石考據(jù)的方法,對晉名碑《爨寶子碑》碑文釋讀存在分岐或誤釋的字進(jìn)行考辨,指出該碑作偽的手法及其對書界學(xué)界的危害,糾正了長期以來對一些字的誤識;對《增補(bǔ)校碑隨筆》等權(quán)威校碑著作關(guān)于《爨寶子碑》校碑方法提出了異議,提供了《爨寶子碑》校碑的新方法。

      關(guān)鍵詞:書法藝術(shù);金石學(xué);《爨寶子碑》;拓本;校碑;版本;考據(jù)

      中圖分類號:J20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爨寶子碑》是著名的晉碑,在書法與學(xué)術(shù)史上有重要地位,目前通行版本非常多。研究表明,學(xué)界與書界對該碑碑文的釋讀與碑(拓)早晚的校正存在大量錯誤,本文試圖引導(dǎo)人們走出誤區(qū)。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立于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省曲靖縣(原南寧縣)揚(yáng)旗田村出土,清咸豐二年(1852),移至曲靖城內(nèi),現(xiàn)碑位于曲靖第一中學(xué)。1961年3月,國務(wù)院正式批準(zhǔn)該碑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爨寶子碑圓首方座,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原碑文分三部分,碑額5列,15字;正文13列,每列最多30字;碑尾題名13列,每列4字(尾缺1字)。碑右下側(cè)有清咸豐間金陵鄧爾恒題跋6列。兩晉有禁碑之令,故當(dāng)時刻石極少?!鹅鄬氉颖繁墓抛?,與云南出土的另一塊晉碑《爨龍顏碑》并稱為“二爨”,二者立碑時間相去不遠(yuǎn),與書圣王羲之幾處同期,書風(fēng)卻與右軍迥異,被認(rèn)為是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代表作??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云:“寶子碑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態(tài)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云》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近人李瑞清、李叔同、張大千、李濟(jì)深、潘天壽、賴少奇、費新我等書法名家都臨習(xí)或研究過此碑。近百年,書肆坊間、網(wǎng)絡(luò)各種“爨寶子”碑帖版本或研究論文汗牛充棟。

      《爨寶子碑》出土較早,至清代咸豐年間才引起書界的重視。因碑埋藏地下年代久遠(yuǎn),出土后長時間沒有受保護(hù),加之碑自然風(fēng)化,不同時期拓本在一些文字上出現(xiàn)泐損,造成版本的差異,影響到碑文的識別、碑拓年代的界定。

      為糾正錯誤,解決懸案,筆者通過近40種不同的版本比對,有了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限于篇幅,諸多版本未能一一詳舉,現(xiàn)只擇代表性強(qiáng)或影響大的版本論證;同時,因部分早期拓本并未出版,無法詳注出處,只能以標(biāo)識作注或圖片說明。

      一、《爨寶子碑》泐文考正翻檢筆者所見各種版本,結(jié)合通行看法,發(fā)現(xiàn)《爨寶子碑》正文泐文較難辨認(rèn)或存在誤識的主要有七處:(一)正文第一列“少稟□偉之質(zhì)”之“□”。

      (二)正文第二列“道□行葦”之“□”。

      (三)正文第三列“抽簪□駕”之“□”。

      (四)正文第四列“春秋廿□”之“□”。

      (五)正文第六列“穆穆□侯”之“□”。

      (六)正文第八列“位才之緒”之“緒”字(“位才”位于正文七列)。

      (七)附錄末行“威儀王□”之“□”。對以上七處泐損文字的認(rèn)定,學(xué)界看法各異,大都“歸功”于作偽者對原拓的修補(bǔ)、改造。自古以來,因名碑原拓價格不菲,容易作假,翻刻、重刻、補(bǔ)墨、移花接木的偽刻名碑大充肆間,行家亦不免上當(dāng)受騙,碑帖因有“黑老虎”之稱,《爨寶子碑》尤勝。如《嶺南書藝》1984年第4期刊錄《晉爨寶子碑》,碑后有近人李濟(jì)深(1885-1959)跋文(下稱“李跋本”):“余所見寶子碑不下百數(shù)十本,都無出此右者。定為初出土拓,信不謬也!李濟(jì)深記。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六日?!卑衔臅H具《爨寶子碑》遺風(fēng),足見他在此碑上下過功夫。書家學(xué)者俱以為“李跋本”是《爨寶子碑》碑拓中極精美的初拓,然事實并非如此。筆者見到過三種字口清晰版本:一有“鳴桐閣藏”的印章(下稱“鳴桐閣本”);一為整拓,有“明山鑒藏”之?。ㄏ路Q“明山本”);一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晉爨寶子碑》(下稱“云南人民本”)?!傍Q桐閣本”無咸豐間鄧爾恒之跋,因是剪裱本,裝裱前是否有跋尚有待考證。這三個版本正文“攜手顏張”之“張”字未損,如“鳴桐閣本”(圖1),李跋本中“張”字右首筆已見少量石花相連(圖2),“如何不吊”之“如”“李跋本”雖未損,但左下已見石花(圖3為“鳴桐閣本”,圖4為“李跋本”)。比對發(fā)現(xiàn),“李跋本”存在多處補(bǔ)墨與挖修,如正文中“同”、“樂”、“然”、“稟”、“俟”、“三”、“陼”、“緒”、“我”、“宗”、“玉”等大量字,有的甚至補(bǔ)成了別字,如“兼”字。深愛《爨寶子碑》的李濟(jì)深見過此碑版本“不下百數(shù)十本”,竟被作假者迷惑,不能不說遺憾,這也表明碑帖作假的肆虐與區(qū)分真?zhèn)沃y。然而,像“李跋本”這樣處理過的《爨寶子碑》版本很多,很大程度上對碑泐文的識讀與校碑起了誤導(dǎo)。

      考正之一:碑正文第一列“少稟□偉之質(zhì)”之“□”。早期拓本中“□”就看不清了,如“鳴桐閣本”、云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本等,稍晚的版本變化也不大,如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用北京大學(xué)藏本印的《舊拓整張紙本爨寶子碑》。“少稟□偉之質(zhì)”之“□”有釋作“環(huán)”、也有釋為“瑰”或遇此字則跳過的?!袄畎媳尽敝小啊酢弊忠蜒a(bǔ)墨,不足為據(jù)。根據(jù)原碑“□”字形(附圖之“鳴桐閣本”目),結(jié)合詞義分析,“□”當(dāng)釋作“瓌”字,《爨寶子碑》異體字大量存在,“瓌”是“瑰”字異體,意即“奇瑰”。“少稟瑰偉之質(zhì)”,乃指爨寶子年少時就具備奇瑰偉岸的品質(zhì)。

      考正之二:碑文正文第二列“冰潔簡靜,道□行葦”,“道”后一字因原碑剝泐嚴(yán)重,各種版本均已模糊難識。目前,能夠見到幾乎所有釋文都將“□”釋為“兼”字,如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爨寶子碑》、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爨寶子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爨寶子·爨龍顏碑》(疑為盜印本)等;國外的版本也不例外,如日本株式會社“二玄社”《中國法書選·十九·爨寶子·爨龍顏碑》(下稱“二玄社本”)①;也有個別釋作“蒹”字的,如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培訓(xùn)中心編《怎樣臨習(xí)爨寶子碑》②;還有的版本則將“□”字涂成“兼”字或“兼”字模樣。也有版本為謹(jǐn)慎起見不作釋文的,如西泠印社1999年版《爨寶子碑·爨龍顏碑》(下稱“西泠本”)、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爨寶子碑》等等。因模糊難辨,作“兼”字難以解釋,臨習(xí)爨寶子碑的不少名家遇此字則謹(jǐn)慎地跳過,如李叔同、閻梓昭等。此處的“□”釋為“兼”或“蒹”字是受偽本的影響,如丁乙卯臨習(xí)時直接寫成“蒹”字③。楊莼編著《三碑點校注譯》將“□”釋作“兼”字,其中“道兼行葦”條目這樣解釋:所謂道,即政治指導(dǎo)思想。爨寶子的政治指導(dǎo)思想就是所謂“行葦”之政?!对姟ご笱拧酚小缎腥斊?,漢儒以為公劉之詩。行葦本為路旁之蘆葦,詩中有句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蓋周人尚忠厚之政,仁及草木也。④上文對“兼”字雖未作直接解釋,但聯(lián)系上下文明顯牽強(qiáng)。“道”與“行”是贊述爨寶子人品的,古人作墓志,多頌褒之文,講究用韻與對仗。聯(lián)系上下文,“道□行葦”應(yīng)是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組成的聯(lián)合詞組?!凹妗弊秩缬迷谶@里,“道□行葦”變成主謂賓結(jié)構(gòu),于文勢不合。弄清為何將“□”釋為“兼”字,得從名本作偽說起。民國時期碧梧山莊影印過大量碑帖,如《魏碑大觀》、《魏碑大觀二集》,至今仍很有影響?!段罕笥^二集》中有《爨寶子墓志》,題為“最初精拓晉爨寶子碑,求古齋印”,其為照相后影印本,印者標(biāo)為“上海碧梧山莊”,藏版者“光霽軒”。影印本末有“趙氏撝叔”、“之謙印信”、“碧梧山莊主人”、“吉金樂石”印文四處,增加了版本(下稱“趙藏本”)份量。“趙氏撝叔”“之謙印信”是清末趙之謙(1776-1844)的印,趙之謙是書法大家,亦是碑帖收藏與鑒賞家。遺憾的是此處用印方式不妥,印痕明顯是剪切拼接上去的(附圖之“趙藏本”目)。“趙藏本”字口清晰,損字、缺字少,又標(biāo)“最初精拓”,故深得書家喜愛。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明顯作過手腳的“補(bǔ)墨”、“挖墨”本,實際底本較晚。該本“道□行葦”之“□”字已明顯添補(bǔ)成“兼”字模樣(附圖之“趙藏本”目),添補(bǔ)成的“兼”字,一撇下面有兩個明顯的三角點,字體變異,讓人大倒胃口。然而,受這個“最初精拓晉爨寶子碑,求古齋印”影響,后印版本多將這里“□”字補(bǔ)作或釋作“兼”字。比如上文提到的“李跋本”,“□”字亦被補(bǔ)成“兼”字,而且修補(bǔ)的比“趙藏本”更清晰(附圖之李跋本目)。此外還見補(bǔ)成“兼”字很多版本,如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版《爨寶子碑集聯(lián)》中,兩次用到“兼”字都不一樣,其中“自挺清操甘守道,能兼樂事在行文”之“兼”字⑤被修得奇丑無比(圖5),這個本子內(nèi)容與民國時期秦文錦編的對聯(lián)幾近雷同,僅順序與極個別條目不同,幾乎可看作是抄襲本⑥。不過,盡管內(nèi)容幾無差別,然該處的“□”字都作“兼”字解。天津書店古籍1987年影印《爨寶子碑》收錄的集聯(lián)則用了泐損的“□”字,從語義看亦作“兼”字解?!暗馈跣腥敗敝小啊酢弊终_的只有一個,為何卻有眾多的版別,表明原來“□”字早就難以辨識了?!暗馈跣腥敗敝小啊酢弊植蛔鳌凹妗被颉拜蟆?,真正卻是何字呢?仔細(xì)研究“鳴桐閣本”與“明山本”,參照沒有涂改過的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版《晉爨寶子碑》、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爨寶子碑》與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1版及日本二玄社1989年版《爨寶子碑》等版本,“道□行葦”之“□”字泐處明顯無“兼”或“蒹”字“兩豎”。從泐文殘存筆道看,“□”字首筆明顯有符合爨寶子筆法的一撇,“□”字下面清晰有“木”字的痕跡(附圖之“鳴桐閣本”、“云南美術(shù)本”、“二玄社本”目)。endprint

      《爨寶子碑》正文有駢文的風(fēng)格,“冰潔簡靜,道□行葦”,應(yīng)當(dāng)符合這樣的規(guī)范。“冰潔簡靜”,是指爨寶子“象冰一樣純潔,象簡一樣閑靜”,聯(lián)系上下文, 仔細(xì)研究,泐損的應(yīng)當(dāng)是個“臬”字,從所有未補(bǔ)墨的版本均能看出“臬”字上部“自”字方框的痕跡。也就是說,普通認(rèn)同的釋文“道兼行葦”當(dāng)作“道臬行葦”。釋作“臬”字如何解釋呢?這里的“臬”作名詞與“葦”字相應(yīng)對,皆名詞意動作形容詞解?!棒蹦酥浮肮玺保枪糯鷾y日影計時的工具,引申為“規(guī)則,規(guī)范”,“葦”指古人用蒲葦編織的席子,因席子的經(jīng)線和緯線中規(guī)中矩、方正有序,引申為“方正、規(guī)范”,因此“道臬行葦”即“道行臬葦”,指爨寶子“品行端正”;另從語法上看,“道行臬葦”與“冰潔簡靜”是對仗關(guān)系。顯然此處“□”釋作“臬”是合理的,由此百余年來困擾書家學(xué)者的泐文謎底揭開了。在該碑所有泐文考釋中,此字考正最難也最有價值。

      考正之三:同樣是影響極大的“趙藏本”,正文第三列“抽簪□駕”的“□”明顯是個“使”字(附圖之“趙藏本”目);李跋本中“□”卻是另外一種不倫不類的形態(tài)(附圖之“李跋本”目),二者有天壤之別;《爨寶子碑臨習(xí)指南》收錄的張坤山臨爨寶子作,亦寫成“使”字⑦,其中必有原委。筆者所見各版本,此字除涂改過的無一不泐,并且不同時期泐痕差別不是很大。古時官員一般會用發(fā)簪束起頭發(fā),“抽簪”是指去官引退的意思。從碑正文“抽簪□駕,朝野詠歌;州主簿、治中、別駕、舉秀才、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的前后語境整體來看,爨寶子應(yīng)當(dāng)說是官運亨通的。晉代的地方官制是州、郡、縣三級制,主簿、治中、別駕、太守皆是官名。州置刺史,下有別駕、治中從事等官;郡置太守,下有主簿、功曹等官;舉秀才是漢代一種選賢為官的方法,晉代仍襲用。因存誤解或?qū)糯僦撇磺?,這段碑文在各類著述中常出現(xiàn)句讀錯誤。從原文筆劃來看,泐文部分不是“使”字筆法(附圖之“鳴桐閣本”目)。結(jié)合爨寶子不斷升遷的事實,“□駕”當(dāng)是“俟駕”?!百柜{”是指備好馬車準(zhǔn)備出去(做官),《論語·鄉(xiāng)黨》篇中有“君命召,不俟駕行矣”,意思為“國君召見孔子,孔子不等馬車套好就步行了”,表明孔子對國君的敬重或參與國事的熱情,“抽簪俟駕”當(dāng)指爨寶子具有積極入世的心態(tài),即爨寶子無論是居野為民還是為官效命,都被地方與朝廷稱頌??颊模?/p>

      《爨寶子碑》正文第四列有“春秋廿□,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之辭,這里“□”字,有人釋作“三”,也有人釋為“五”,如張誠《“正書古石第一”的〈爨寶子碑〉》有“雖然爨寶子卒時僅二十五歲”之論⑧。上文提到的“趙藏本”,“□”明顯作“五”字(附圖之“趙藏本”目),不過筆劃十分不得《爨寶子碑》要領(lǐng)?!袄畎媳尽敝校啊酢鼻逦恰叭弊郑ǜ綀D之“李跋本”目),“趙藏本”和“李跋本”均稱早期拓本,卻是天壤之別。研究發(fā)現(xiàn),各原拓真本此字均泐損,“□”字中間一橫明顯有上挑收筆的痕跡,顯然是“三”字中一橫?!鹅鄬氉颖窌O富表現(xiàn)力,筆勢雄強(qiáng),精于變化,碑文亦有文采,不少是用韻的,“春秋廿三,寢疾喪官”音韻亦和諧。考正之五:

      正文第六列“穆穆□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xiāng)”,這里的“□”字,有釋作“君”字,也有釋為“若”字,“趙藏本”則直接涂成了“君”字(附圖之“趙藏本”目),涂改后“君”字筆劃非常別扭?!袄畎媳尽泵黠@是個“君”字(附圖之“李跋本”目),只不過與碑中其他“君”字有似曾相識之處,細(xì)辨亦為作偽。有人根據(jù)較晚版本“君”上一橫已斷考釋(附圖之“云南美術(shù)本”、“西泠本”、“二玄社本目”),將“□”釋作“若”,認(rèn)為在等級制度十分森嚴(yán)的東晉社會,無人敢稱爨寶子為“君”,墓志稱逝去的某人為某“府君”常見,“君”與“侯”相連,用于爨寶子則不合適。其實不然,“君侯”秦漢時多指列侯而為丞相者,漢以后,常用于達(dá)官顯貴的敬稱,君侯在其他墓志中并不難見到。早期的“鳴桐閣本”“□”字也已泐損,不過,根據(jù)上下文與字存筆劃來判斷,這里的“□”當(dāng)作“君”字,“君侯”是對死去爨寶子的敬稱??颊?/p>

      正文第九列有“位才之緒,遂之本邦”,其中“緒”字右下之“日”晚期泐成一長方塊,如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爨寶子碑》、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爨寶子碑》、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爨寶子碑》等等?!摆w藏本”中“緒”字是完整的,但其右下卻是個“目”字(附圖之“趙藏本”目)?!鹅鄬氉颖凡簧僮侄即嬖谠鰷p筆劃現(xiàn)象,如“同樂人也”中“樂”字中的“白”作“自”,“龍騰鳳翔”中“鳳”字“鳥”上少一橫,“永顯勿剪”中“永”字上多了一橫?!摆w藏本”中“緒”右下“目”字完整,不僅被一些書法方家認(rèn)為“緒”字另有一種寫法,一些考據(jù)家更是以“目”字是否完整作為校定碑早晚的標(biāo)志,有的版本受“趙藏本”影響,故意將“緒”字之下“日”字補(bǔ)成“目”字模樣,如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爨寶子碑集聯(lián)》首頁之附圖爨寶子碑。筆者見“鳴桐閣本”(附圖之“鳴桐閣”目)、“明山本”、“云南人民本”、云南教育出版社《三碑點校注譯》之附圖等,“緒”字都是完整的,仔細(xì)分辨,細(xì)處幾者均一致,無補(bǔ)墨造假痕跡。上文提到“李跋本”,“緒”字右倒有個完整的“日”字,不難發(fā)現(xiàn)“修補(bǔ)”痕跡(附圖之“李跋本”目)。還有補(bǔ)墨更拙劣的,如《故宮珍藏歷代名碑法帖技法系列·〈爨寶子碑·爨龍顏碑〉技法精講》⑨之“緒”字的右邊“日”字中雖為一橫,卻被補(bǔ)得不倫不類(圖6),作為一套“精選故宮數(shù)以萬計的碑帖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成“法帖技法”的出版物,編者不知選用早期版本,并且拙劣地對字補(bǔ)墨修改,讓人扼腕。再如李呈修等編、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爨寶子碑集聯(lián)》,居然出現(xiàn)三處不同的“緒”字,還不含附錄的印本中的“緒”,則更讓人納悶了。⑩為何“位才之緒”中“緒”字會出現(xiàn)如此多版本呢?筆者認(rèn)為“緒”字泐損當(dāng)是有人故意為之。舊時黑心的拓工碑賈,為了讓自己手中的拓片升值,不惜對拓后碑中的某些字進(jìn)行挖鑿,這是一種極為卑劣又常見的行為。今西安碑林中許多名碑舊時就被不良的拓工碑賈損毀過,如唐代歐陽詢《皇甫誕碑》,其“銀青光祿大夫”之“銀”字明顯被人鑿過。再如龍門《魏靈藏造像記》,民國時期更是被人鑿得面目全非。至于“趙藏本”之“緒”右下己損的“日”添墨成“目”字,則是受“同樂人也”“樂”字中“白”作“自”字或鑿痕的影響了??颊撸焊戒涀钅┬小巴x王□”?!鹅鄬氉颖访浿?,最后一行缺損一字,曾經(jīng)有人將缺損的“□”補(bǔ)成了“玉”字(圖7)B11,“趙藏本”中,“威儀王□”之“王”后卻是死墨一片,仔細(xì)才能看到拼接的痕跡,造假者水平足見一斑(附圖之“趙藏本”目),“李跋本”則補(bǔ)成另一種形態(tài)的“玉”字(附圖之“李跋本”目)。各原拓真本這里的“□”均已泐缺,補(bǔ)齊除表明拓片年代更早,另外則是受碑末鄧爾恒跋影響,鄧跋有“晉碑存世者已鮮,茲則字畫尤完好,愿與邑人共寶貴之”。筆者以為鄧跋“字畫尤完好”,不能單純理解為該碑在鄧跋前一點沒有殘損?!鹅鄬氉颖非¢g就已出土,出土?xí)r有沒有受到損壞,未見記載,出土后長期沒有受到重視,很難說其間有沒有人為損傷。另外,據(jù)傳在鄧氏見前,此碑長期在一豆腐作坊被用來壓制豆腐,因而碑面至今十分光潔,鄧氏正是見到豆腐上“碑文”才尋獲這塊至寶的,鄧氏發(fā)現(xiàn)這塊碑前,運到作坊以及碑在作坊中,字有無損傷,沒見資料。再則,此碑在輾轉(zhuǎn)運到曲靖城途中有無損壞也未見著錄,因早期拓本已見此碑損去一角,碑以后的輾轉(zhuǎn)已無討論必要。一般來說,此碑長久埋入地下,出土后長期不受保護(hù),再經(jīng)歷多次折騰,碑文仍沒有受損的可能性不大,“字畫尤完好”,只能理解為鄧氏見到此碑時,碑文相對完好而已。endprint

      碑文及其上缺損的“□”為何字,恐怕無從考證了,因此“□”位于碑的右下角,當(dāng)為碑最初發(fā)現(xiàn)或運輸過程中,一角被磕碰,從此此字無存,當(dāng)然也可能更早如立碑時就損壞的。筆者結(jié)論是,凡是考據(jù)字有損,而“威儀王□”中“□”字不損的,都是做過手腳的版本。

      《爨寶子碑》結(jié)字高古,因古時罕用,或?qū)懛ㄓ挟?,個別字的釋讀還存在爭議(不在本文討論范圍),筆者對該碑泐文的考證,解決了一些問題,現(xiàn)將考正后《爨寶子碑》全文收錄于下(不含碑末清人跋語):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諱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也。君少稟瑰偉之質(zhì),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fā)自天然。冰潔簡靜,道臬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九皋唱于名響(鄉(xiāng)),束帛集于閨庭。抽簪俟駕,朝野詠歌。州主簿、治中、別駕,舉秀才、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慟發(fā)中。相與銘誄,休揚(yáng)令終,永顯勿翦。其辭曰:山岳吐精,海誕陼光,穆穆君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xiāng)。在陰嘉和,處淵流芳。宮宇數(shù)仞,循得其墻。馨隨風(fēng)烈,耀與云揚(yáng)。鴻漸羽儀,龍騰鳳翔。矯翮凌霄,將賓乎王。鳴鸞紫闥,濯纓滄浪。庶民子耒,摯維同響(向)。周遵絆馬,曷能赦放。位才之緒,遂居本邦。志鄴方熙,道隆黃裳。當(dāng)保南岳,不騫不崩。享年不永,一匱始倡。如何不吊,瀐我貞良?;貣⑹プ耍懊婚L。自非金石,榮枯有常。幽潛玄穹,攜手顏張。至人無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肅雍顯相。永惟平素,感慟愾慷。林宗沒矣,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棠。嗚呼哀哉!

      太亨四年歲在乙巳四月上恂(旬)立□□主簿楊磐、錄事孟慎、西曹陳勃、都督文禮、都督董徹、省事陳奴、省事楊賢、書佐李仂、書佐劉兒、干吏任升、干吏毛禮、小吏楊利、威儀王□。

      二、《爨寶子碑》校碑考正

      《爨寶子碑》大量存在明顯時代有異而標(biāo)明初拓的版本,長時間內(nèi),因校碑方法的缺陷,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初拓,初拓與晚拓如何判斷,業(yè)界至今結(jié)論失當(dāng)。筆者以為,糾正舛誤才能解決問題。提到校碑,清方若(1869-1954)著、近人王壯弘增補(bǔ)的《增補(bǔ)校碑隨筆》(方若原作《校碑隨筆》),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權(quán)威的著作。其“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條目下有這樣的內(nèi)容:碑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出土,未見爾時拓本。最舊者在移置以前為鄧爾恒所拓,故無咸豐二年七月之跋。跋在末行立字下空寸許,已刻鄧爾恒初拓本字劃光細(xì)。近拓則第一行近字,第二行志字、搜字、文字、移字、侯字、祠字、晉字、行末之元字,第四行末行二字(筆者注,“末行”當(dāng)作“未行”)、仍字、用字、耳字、義字、文字、此字、出字,第六行月字,或字口缺裂,或較粗全失筆意。又有大誤三字,第五行不字誤穿上,第六行尤完好之尤字誤光字,咸豐之咸口上誤增一筆成二劃,其經(jīng)人稍為剔過無疑。B12方若校定《爨寶子碑》碑拓早晚的方法有較大缺陷。其一,單純從碑的跋文來校碑,未提及碑正文,極不合適,事實上不同時期該碑正文字劃差別較大,理應(yīng)著錄。其二,“最舊者在移置以前為鄧爾恒所拓,故無咸豐二年七月之跋”。以有無鄧跋來判斷碑拓的早晚有缺陷。筆者見過多個《爨寶子碑》整拓沒有跋文,但碑中大量考據(jù)字已泐損,絕對不是鄧跋前的版本。無跋的碑肯定早于有跋的,黑心的碑賈、拓工為了惑人,故意不拓碑所跋之處,而以碑空白處來拓補(bǔ)或挖補(bǔ),這樣來處理拓片的并不少見,多數(shù)無跋的所謂早期《爨寶子碑》拓本就是這樣造出來的。因深受方若、王壯弘校碑方法影響,今市面所見碑帖印本大都沒有跋文,如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古代善本碑帖選粹·晉爨寶子碑》整張拓本、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國名碑三種·孟孝琚·爨寶子·爨龍顏》、“趙藏本”、“李跋本”、廣陵書社2003年版《爨寶子碑》、武漢古籍書店1989年版《初拓爨寶子碑》、天津市古籍書店1987年版《晉爨寶子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1997年版《爨寶子碑臨習(xí)指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版《爨寶子碑集聯(lián)》等等,跋文均未見印。這些版本雖無鄧跋,結(jié)合碑中文字考據(jù),當(dāng)屬有跋本。當(dāng)然也不排除底本就有意略去跋文的可能,因此不能以碑拓有無跋文妄下校碑結(jié)論。其三,從跋字“或字口缺裂,或較粗全失筆意”判斷極不嚴(yán)謹(jǐn)。一般而言,碑經(jīng)過長期捶拓,字體會變得不清,原字剜洗后筆劃會稍粗,這是校定碑拓早晚的一種方法。筆者比較各期原拓,發(fā)現(xiàn)此碑跋文除泐損外,早晚期字口差別細(xì)微。進(jìn)而,對碑的剜洗主要針對正文,不應(yīng)存在不針對碑正文而對跋文進(jìn)行廣泛的剜剔?!盎蜃挚谌绷选笔强坎蛔〉?。比對早晚期碑拓,未見提到的字有剔洗痕跡,“字口缺裂”乃初刻原貌;“或較粗全失筆意”當(dāng)屬不著邊際之論,清代書法大都死板,被后人戲稱“館閣體”,跋文很小,字有粗有細(xì)脫離了死板,自然率真,當(dāng)是鄧氏高明之處,跋文粗細(xì)不一當(dāng)是尊重原作,初上石即如此。不過,方若、王壯弘提到跋文“字畫光細(xì)”的版本確實存在,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初拓爨寶子》。然與“鳴桐閣本”、“云南人民本”、“明山本”等版本稍作比對即可發(fā)現(xiàn)該版本較晚,晚期版本反而“字畫光細(xì)”,該如何解釋呢?筆者有捶拓經(jīng)歷,將原本就不粗的筆劃拓得更細(xì),只需對目標(biāo)字用拓?fù)涠啻穾状渭茨茏龅?。至于“全失筆意”實乃臆斷,事實上,未拓細(xì)的跋文比“字畫光細(xì)”的反而更有神采。其四,引文“又有大誤三字”,這種說法更值得懷疑,版本比較發(fā)現(xiàn),“第五行不字誤穿上”、“咸豐之咸口上誤增一筆成二劃”當(dāng)為最初刻工所致,非經(jīng)后人剜剔;“第六行尤完好之尤字誤光字”是因早期原碑“尤”左邊就有細(xì)微石花,原碑經(jīng)長期捶拓,石花更加明顯而已。方若認(rèn)定三字“其經(jīng)人稍為剔過無疑”純屬空穴來風(fēng)。受《校碑隨筆》影響,“內(nèi)行”或不良碑賈對“尤”、“咸”、“不”三字只需稍加“補(bǔ)墨”,多余筆劃(很細(xì)微,如原碑“尤”字多的一點比芝麻不大)便可遁行。北京大學(xué)為紀(jì)念建校一百周年,曾出過一部拓本集,收錄了二百多張金石名碑拓片,頗具影響。遺憾的是,編者對收錄碑拓時期的判斷多根據(jù)藏家跋文記載,未作詳細(xì)地考訂,錯誤之處實在不少。其中收錄的《爨寶子碑》(標(biāo)為繆荃孫藏本,繆氏亦金石名家),校碑曰“清咸豐鄧爾恒跋后初拓,跋文六行‘尤字未挖成‘光字”B13,單純以“尤”未成“光”之形,就輕易下結(jié)論認(rèn)定拓本的早晚,從筆者前面的分析看,份量顯然遠(yuǎn)遠(yuǎn)不夠。比對早期拓本的幾個關(guān)鍵考據(jù)字,發(fā)現(xiàn)該拓本大都已泐,其跋文“太亨次年”之“年”字末橫已損、“金石”之“金”左已泐,且正文亦無早期本特征,更談不上初拓本。若按前文方若“已刻鄧爾恒初拓本字劃光細(xì)”來判斷,不難判定這是只典型的“黑老虎”。因此“尤”、“咸”、“不”等字不當(dāng)作為考據(jù)字。上海書店出版的《崇善樓書系》,除《增補(bǔ)校碑隨筆》外,還有王壯弘《碑帖鑒別常識》、《藝林雜談》、《崇善樓筆記》等,這幾本著作都有《爨寶子碑》著錄,《增補(bǔ)校碑隨筆》有王氏對方若校碑的增補(bǔ)。因《爨寶子碑》的名氣,《崇善樓筆記》對該碑考據(jù)更是加大了份量,如其“爨寶子碑”條目有這樣的著述:見出土初拓本整紙本柘墨(筆者注:“柘墨”當(dāng)作“拓墨”)精好,碑末“威儀王”下尚存有一“玉”字可見。末行“立”字下,尚未刻鄧跋,“建”、“寧”、“瑰”、“然”、“兼”、“簪”、“俟”、“三”、“莫”、“君”、“嘉”、“鳴”、“居”、“裳”、“相”、“宗”等十六字筆畫清晰。B14方若《校碑隨筆》有“碑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出土,未見爾時拓本”之隨筆(前有引),王氏在該條目增補(bǔ)中,沒有提及“爾時拓本”,卻提出“見出土初拓本整紙本柘(拓)墨精好”,想必后來見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碑出土初拓本。如此諸字不損的版本,筆者也見過多次,遺憾不過都是木刻或翻刻的拙劣版本罷了,真正有眼力的專家不難發(fā)現(xiàn)。前文考正表明,《爨寶子碑》出現(xiàn)“威儀王玉”或“道□行葦”中“□”明顯作“兼”字的,無疑都屬拓本中“最下且次”的“補(bǔ)墨”或作偽、翻刻版本。然而,王氏既稱業(yè)內(nèi)行家,不至于連木刻或翻刻版本也看不出來,所以,初步判斷王氏所見不過是個“補(bǔ)墨”本而已,看不出“補(bǔ)墨”本的“行家”比比皆是,不然碑拓何有“黑老虎”之稱呢?《崇善樓筆記》中,還有這樣的著述:已刻鄧跋之初拓本,鄧跋字畫光細(xì)皆完好無損。光緒末年拓本鄧跋第一行“近”字,第二行“志”、“搜”、“文”、“移”、“侯”、“祠”、“晉”、“元”,第四行“末行”(筆者注:“末行”當(dāng)作“未行”)、“仍”、“用”、“耳”、“儀”、“文”字、“此”、“出”字,第六行“月”字,或字口缺裂,或較粗,全失筆意。又大誤三字,第五行“不”字誤穿上,第六行“尤”字誤作“光”字,“咸豐”之“咸”口上誤增一畫,乃洗碑時挖訛。B15不仔細(xì)看,這段著述與除了新增個別筆誤外,與方若《校碑隨筆》記述差別不大。然王氏明確提出“光緒末年拓本”的考據(jù)字,通過上文分析,“光緒末年”出現(xiàn)對鄧跋的大范圍剜補(bǔ)也是靠不住的。王氏所著《碑帖鑒別常識》中,收錄了大量早期碑拓圖片,其中的《爨寶子碑》,按王氏考證,當(dāng)屬“光緒末年拓本”無疑,為何這部收錄善本碑帖圖片的著作卻收錄《爨寶子碑》晚拓,更讓人對王氏有無見過“出土初拓本整紙本”存疑。到今天,《爨寶子碑》各種印行的版本層出不窮,在書界享有盛名的《爨寶子碑》如確有乾隆間出土的初拓,應(yīng)當(dāng)引起轟動,然而至今未見王氏提到的真正“初拓本”面世?!对鲅a(bǔ)校碑隨筆》對重要的碑拓藏于何處,何人之手均加以注錄,比比皆是,如此重要的版本竟不標(biāo)存于何處何人之手,這與《增補(bǔ)校碑隨筆》著述的風(fēng)格完全有異。究竟王氏見到的版本是“出土初拓本整紙本”還是偽本,還是世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真本存在,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綜上可見,王壯弘在《崇善樓筆記》提到對《爨寶子碑》正文校碑的方法是錯誤的。同樣,依據(jù)通行的校碑方法,從碑跋文來判斷拓片早晚,肯定會被“黑老虎”迷惑,這也正是為何那么多聲稱初拓、早期拓的版本不敢印出碑后跋文的真正原因。endprint

      談到碑校,碑的剜洗問題一般都不能回避,這是校碑中判斷早晚的一個常用尺度?!鹅鄬氉颖返降子袥]有經(jīng)過大范圍人為地剜洗呢?答案是否定的。方若、王壯弘均認(rèn)為碑跋文是剜洗過的,沒有提到對碑正文的剜洗;筆者曾一度認(rèn)可碑正文稍有剜洗,并且剜洗的地方極少,如《爨寶子碑》的一捺大多是提起收筆的,較晚版本正文“君諱寶子”之“寶”字之一捺即如此(圖8),而“鳴桐閣本”、“云南人民本”、“明山本”、“寶”字一捺恰恰沒有尖挑(圖9“鳴桐閣本”);“操”字下面通常寫法是有兩點的,如漢碑《鮮于璜碑》中的“操”字,晚期爨寶子“長挺高邈之操”之“操”下面明顯有兩點,早期的版本能看到左邊有一點的泐痕,因而筆者最初認(rèn)為有高手對碑上這兩個字做過剜洗。后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彩色放大本中國著名碑貼《爨寶子碑》受益,放大本明顯能看出“寶”字一捺的尖挑與“操”字末一點均為泐痕,比較各種版本,完全排除了這兩個唯一可能剜洗的字。從另一方面來看,《爨寶子碑》出土乾隆晚期,長久沒有受到重視,不應(yīng)當(dāng)存在剜洗,咸豐二年重新發(fā)現(xiàn)后就保護(hù)起來,也不應(yīng)出現(xiàn)剜洗,盡管該碑后經(jīng)輾轉(zhuǎn),但最重要的考據(jù)字均無剜洗痕跡。由此結(jié)論,爨寶子碑確實未經(jīng)刻意剜冼過。[KH2D][XC][HT5”H]圖10圖11

      筆者以為,《爨寶子碑》雖出土較早,但真正的乾隆初拓本應(yīng)當(dāng)早無存世了。照常說,咸豐間鄧爾恒題跋之前肯定拓有一批拓片,未有跋文的拓本是否存世已很難說了。集中目前能夠找到的各種《爨寶子碑》版本,比對研究,筆者校碑如下:初拓本《爨寶子碑》碑額“振威將軍”之“軍”筆劃未損;“爨府君”之“君”下“口”右豎完好;正文“建寧同樂人也”之“建”、“君少稟”之“君”、“通曠清恪”之“通”、“州主薄”之“薄”、“情慟發(fā)中”之“發(fā)”、“永顯勿剪”之“顯”、“山岳吐精”之“岳”、“穆穆君侯”之首“穆”、“處淵流芳”之“淵”與“流”、“耀與云揚(yáng)”之“云”、“龍騰鳳翔”之“龍”“騰”、“矯翮凌霄”之“翮”、“鳴鸞紫闥”之“鳴”“鸞”“闥”、“濯纓滄浪”之“濯”“纓”、“庶民子耒”之“民”、“摯維同向”之“同”、“位才之緒”之“緒”、“遂居本邦”之“居”“邦”、“道隆黃裳”之“道”、“當(dāng)保南岳”之“南”、“不騫不崩”之“騫”、“如何不吊”之“如”、“瀐我貞良”之“貞”、“回枹圣姿”之“回”、“幽潛玄穹”之“幽”、“攜手顏張”之“張”、“至人無想”之“想”、“林宗沒矣”之“宗”、“爰銘斯誄”之“銘”、“嗚呼哀哉”之“嗚”等字俱未泐損(附圖10,鳴桐閣本碑額;圖11,上海辭書出版社本碑額)。

      見稍晚《爨寶子碑》,上文提到的考據(jù)字“君(爨府君)”下“口”右豎完好;“建”、“君”(君少稟)、“通”、“顯”、“發(fā)”、“穆”、“如”、“張”等字俱已損泐或見泐痕。見同治間《爨寶子碑》,上文提到的考據(jù)字“君”(爨府君)下“口”右豎完好;“顯”未損;“如”之末筆無石花相連,其余俱已損泐。光緒及之后的版本,以上考據(jù)字,俱已損泐。根據(jù)上面的考據(jù),許多出版的所謂初拓本,如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魏碑·第三輯·爨寶子碑》及1985年版《爨寶子碑》、武漢市古籍書店1989年版《初拓爨寶子碑》、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初拓爨寶子碑》等實不過是清光緒后版本,根本稱不上初拓本;影響極大的“李跋本”、“趙藏本”因做過手腳,討論版本早晚已無必要。目前存世的《爨寶子碑》版本,清同治本已屬難得,清咸豐本當(dāng)是鳳毛麟角了,至于出土初拓本,尚未見存世者。綜上所述,受碑拓造假的影響,《爨寶子碑》大量字存在誤釋,一些誤釋誤判的字至今作為考證碑拓早晚的依據(jù),通過本文考正,還原了真相。因《爨寶子碑》在書法、學(xué)術(shù)史上的不朽地位,花如此篇幅對其泐文、誤釋字及校碑進(jìn)行考正,筆者認(rèn)為是有價值的。

      (責(zé)任編輯:徐智本)

      猜你喜歡
      拓本版本書法藝術(shù)
      淺談書法藝術(shù)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拓”字詞義考
      拓本《唐多寶塔感應(yīng)碑》的保護(hù)修復(fù)
      會寧縣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全宋文》所收陳師道《答張文潛書》??笔斑z
      古籍版本鑒定
      毛鳳枝《關(guān)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論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shù)探微
      氣酣勢暢 沉雄灑脫
      高句麗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與編年方法
      汤原县| 雅江县| 闵行区| 曲麻莱县| 腾冲县| 鄂伦春自治旗| 唐山市| 米林县| 顺平县| 鱼台县| 萨迦县| 阿城市| 马山县| 涟水县| 洪湖市| 徐闻县| 陆良县| 镇康县| 孟连| 环江| 石林| 元朗区| 吐鲁番市| 城步| 沙湾县| 丰台区| 敖汉旗| 金寨县| 奉贤区| 平陆县| 元朗区| 伊川县| 永修县| 盘锦市| 全南县| 阿尔山市| 鹿泉市| 墨脱县| 锡林郭勒盟| 静乐县|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