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友文
(北京中醫(yī)學院附屬中學,北京 100013)
眾多教育界專家認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解決兩大基本問題:實施的常態(tài)化和有效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也不例外。研究性學習活動在高中新課程的框架下,是一門實驗課、活動課、經驗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一門高度強調過程指導與全程管理的課程。要提高實施的有效性,必須解決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管理和有效教學問題。
教學課程的科學界定為“指導學生獲得全部教育性經驗的計劃”。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確立后,它在指導學生獲得教育性經驗上更強調教學管理在活動中的組織、指導、協(xié)調等質量,同時也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目前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難以深入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管理問題。時間與空間管理制度缺乏彈性,課時難落實,這是行政管理不到位。學生活動空間比較封閉,活動方式難以多樣化,這是課程資源管理不充分和管理評價不完善。目前,北京市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主要問題還表現在如下方面:
1、學生校外安全沒有保障。
2、班級規(guī)模過大,實際的校外活動組織受到制約。
3、學生在活動過程的主題管理、檔案管理、程序管理、結果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管理規(guī)范和制度,隨意性較大。
4、指導教師缺少對學生活動過程、活動狀況、活動體驗等方面檔案加以有效管理意識。
只有把研究性學習管理這一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做好了,才能真正落實研究性學習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因為行政管理到位,就會有人做。從上到下的行政管理到位,就會培訓到位、保證有人做課題指導、有人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研究。
1、教師角色的變化。
從目前存在的共通教學模式來看,無論是序言課、選題課、開題課、中期交流課、結題課,還是活動展示課,教學環(huán)節(jié)基本趨向一致:首先“以案說法”析出研究性學習意義、做法或開設相關指導講座,幫助學生研究性學習入門,其次是引導學生如何選題,三是組織學生如何總結。在此基礎上注重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體驗的記錄。所有這些課型重在交流與實踐,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指導者、參與者與管理者的角色。
2、教師管理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的主旨要求教師重視學生課內外的豐富體驗。研究性學習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個性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目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個性,而學生個性發(fā)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匯的結果,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這要求教師重視學生課內特別是課外的親歷、體驗及其心得,并加以引導,即教學管理中強調研究過程的指導、聯(lián)系資源、組織交流及評價。
3、課程管理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相比,它由靜態(tài)管理變成了動態(tài)管理,由統(tǒng)一管理變成了個人管理與團隊管理相結合,由直接管理變成了間接管理,由基本上的單純校內管理變成了較復雜的校內外相結合的管理,從教教材的教學者變成了“管活動導活動評活動”的管理者、協(xié)調者。從這個意義上,研究性學習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管理素質與要求。
當代管理的核心是設計與執(zhí)行。研究性學習也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管理中自上而下,過分強調教師權威的管理意識,實踐當代管理理念,在包括實施方案、實施計劃、活動指導與評價細則等一系列制度設計管理中,強調組織、引領、參與及平等意識。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放性需要教師能夠在廣闊時空的廣域課程環(huán)境中自主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課題或項目,安排與實施活動過程,在過程中管理,并實施全程管理。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在他們學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或提出活動項目、主題或課題,并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活動得以有效實施。這要求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guī)劃能力和設計能力。
研究性學習教師需要較強的組織與協(xié)調能力。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并協(xié)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校內外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開發(fā)、調配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教師還要協(xié)調好教師指導團隊內部成員間的關系,實現指導效果的最優(yōu)化。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模仿或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其核心是課題研究或項目探究活動。因此,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是研究性學習教師科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必備知識,基本的科研方法也是學生深入交流的方法導向。
研究性學習有效教學和有效管理的重點不在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等常規(guī)工作,而在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指導、提高學生的活動質量;保證每個學生能安全、有效地利用好每周規(guī)定的課時,達到課程總目標規(guī)定的要求;調動廣大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促使指導團隊中的教師工作的到位,使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真正能轉變自己、提升自己。即使是教授方法這一被認為是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內容,它的著眼點也在于開闊視野、點撥思路,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或課題,形成一般的研究規(guī)范,而不能局限在方法知識本身。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教學自然轉向了活動管理,并由普通的課堂教學工作轉向參與、引導、推動、保障和監(jiān)控等管理工作。
落實課時和落實指導主要責任部門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這兩個維度也決定了研究性學習有效管理的常態(tài)化問題,是研究性學習有效管理的根基性問題。在教學業(yè)務管理層面,我們認為抓好充實活動資源、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完善多元評價機制上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可能始終參與學生全部的學習活動,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管理者,教師也不是學生課程學習的唯一責任人。家長、校外專家、學生小組成員都將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管理的主體趨向多元。
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整個研究性學習課程管理中起著核心作用。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學生以小組為基本活動范圍,活動地點遠非教師視野所及,教師只能通過激趣、方法點撥、聯(lián)系資源等方式介入活動,通過量表、匯報等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因此學生個體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成為決定課程質量的關鍵。這種能力表現在多方面,如學生能對自己提出的目標有一種承諾,負責地努力去完成它;學生遇到困難、壓力和興奮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能經常反省自己的表現、態(tài)度和行為,并及時加以改進等。
學生的自我管理還表現在能實施集體合作式的自主管理。即在原行政班基礎上,組織班級、年級、校級學生研究性學習自主管理委員會,包括選題、開題、結題答辯委員會、成果評委會等,一方面,同學是最了解同學的,保證研究成果的本真性。另一方面,這種同伴互助式的學習,對高中生有更好的自我教育意識,共同營造出良好的研究氛圍,實現合作學習。在自我管理層面,這不失是研究性學習常態(tài)化的一種有效嘗試。誠如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所言,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既是課程有效實施的保證,也是研究性學習課程訓練的目標要點和結果。
多一把尺度,多一批個性發(fā)展的人;多一些激勵,多一批參與研究的人;多一此過程關注,多一些熱愛研究的人。研究性學習雖然重視過程而淡化結果。但作為一門課程,評價始終是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強調過程性評價的研究性學習,多元化與發(fā)展性評價如何,特別是學期或學年末的最終評價,是學生的研究積極性是否能被持續(xù)點燃的一個節(jié)點。如果評價不真實、客觀,無法讓那些熱愛研究、研究中有體會有心得有收獲的同學獲得到位、提升性的評價。如果只注重研究結果所謂價值、成果的判斷,將失去評價的評估、促進與激勵學生研究的作用。
從教學管理層面看的研究資源至少包括:指導資源、活動資源、研究設備、交流平臺和評價資源(如相關的專家或顧問團隊等)。現在同學的研究很容易被網絡“網”住,主要原因是缺乏活動資源、指導資源和研究時間,這樣的研究就缺乏實踐性、體驗性和真實性,研究也難以深入。交流平臺的完善可以部分實現過程評價的功能,邊研究邊展示,邊交流邊完善。缺少指導資源和相對專業(yè)的評價,缺少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引領、專業(yè)思路點撥,研究性學習易停留在淺層次,多次重復,研究性學習對高中生就容易失去吸引力。
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教學必然是面向學生的研究需求,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展好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想得到指導、能得到指導”。
在課程開發(fā)、教學與過程指導中,研究性學習有效教學的管理性特點顯著。研究性有效教學集中體現為設計具體化、個別化、情景化與層次化的課程目標、引導研究方法、開拓研究思路、鼓勵研究熱情、組織有效交流、聯(lián)系(或開發(fā))課程資源、完善多元評價、探索研究規(guī)范、細化教學目標、完善科學管理等方面。對于學校層面的有效教學,還包括設計科學的三年規(guī)劃,年段教學目標的科學設置,最終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方法都能有理論和實踐的初步掌握。
研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高中新課程標準》中一門國家規(guī)定、地方管理和校本開發(fā)實施的必修課程,如何形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特點,通過課程實施的有效性來深化課程內涵,努力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上發(fā)揮積極作用。這就要求了解學生的研究需求,積累研究案例,研究課程深入實施的教育規(guī)律……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共同開發(fā)這門校門課程,它需要與各學科協(xié)調合作,如校本整合,與信息技術整合,與通用技術整合,尋求心理學、政治、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和社會力量的指導幫助,在形成規(guī)范的前提下共同開發(fā)出一門有校本特色的研究性學習課程。
研究性學習教學中的教師需要跳出教學權威的角色,突出其指導者、參與者與促進者的角色,但其重點應該是指導者,指導者身份是實現“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學”的基礎。
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對中小學的辦學理念、學校內部課程教學管理制度、學校的課程建設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戰(zhàn),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難”。同時,也是有效管理與有效教學要攻克的重點之一,是我們在今后實施過程必須直面的重點課題。
[1]郭元祥《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解決好兩大問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十大理由》。
[2]鄭富興,姜勇《面向生活的新課改與完整性教學》,2005年第4期《課程·教材·教法》。
[3]張華、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叢書》,上??萍冀逃霭嫔纾?004年2月版。
[4]鄒開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要求》,2002年6期《福建教育學院學報(基礎版)》。
[5]霍益萍《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管理規(guī)范和原則》,2001年第11期《教育發(fā)展研究》。
[6]伊紅主持《高中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規(guī)范(試行稿)》、《高中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表(試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