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陽曉
【摘 要】幽默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交際載體,是由創(chuàng)造者到接受者的傳遞過程。本文以會話幽默為例,從預設和指示語兩方面探討了交際者策略在言語幽默中的使用。
【關鍵詞】交際者策略;言語幽默;預設;指示語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通??偸窍M浑H順暢,這也正是解釋言語交際的合作、禮貌、關聯(lián)、順應等語用原則的基礎。然而,方傳宇(2007)指出,日常言語交際中常常發(fā)生的誤解甚至刻意曲解現(xiàn)象并不意味著言語交際者的不合作、不禮貌或其話語的不關聯(lián)。而是交際者制造幽默效果或者借此實現(xiàn)特定的交際意圖的一種手段。
近些年來,國內(nèi)學者們對言語幽默的語用分析大多借用了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如合作原則、關聯(lián)理論、言語行為、會話分析、面子理論等等。然而,劉蘋(2005)指出這些理論都只單純解釋言語幽默的產(chǎn)生過程或被接受的過程,而沒有看到作為言語現(xiàn)象,幽默也是一個交際載體,也是一個由創(chuàng)造者到接受者的傳遞過程。
因此,本文以會話幽默為例,對言語幽默中的交際者策略做一探討。
1 交際者策略的定義
交際者策略是言語交際中的參與者任何一方(說話人或聽話人)結合現(xiàn)實語境所采取的幽默策略。在持續(xù)的會話中,交際的任何一方(說話人或聽話人),都能成為幽默的生產(chǎn)者,其幽默產(chǎn)生于任何一方(包括他自己)的基于雙方共同認知的話語。
一方面,幽默產(chǎn)生于交際雙方你來我往的對話中,雙方的共同參與是產(chǎn)生幽默的基礎,即使一方是幽默的主導者,但另一方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當話語的發(fā)起者想要使用幽默時,他通常不會在話語的第一輪就使用,而是給出一些容易使人誤解的信息。只有當聽話人順應他的意思,做出誤解的回應時,他再在新一輪的話語中揭示真相,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的幽默基于他自己的話語。例如,
Tom: Today on the school bus a little boy fell off his seat, and everybody laughed except me.
Mum: Good boy, I am proud of you. But who was the little boy?
Tom: Me.
在另一些情況中,聽話者通過故意曲解說話者的意思來制造幽默的效果,其幽默的產(chǎn)生基于對方的話語。例如,
Wife: Bill, the man in that house opposite always kisses his wife when he leaves in the morning and kisses her again when he comes back in the evening. Why dont you do that too?
Husband: Well, I dont know her very well yet.
2 交際者策略的使用
2.1 預設
預設可以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兩種。語義預設是從句子內(nèi)部得到的,不需要語境的參與;而語用預設則涉及到言語交際中人和語境兩種因素,是說話人在句子結構和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得出來的。何兆熊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義預設是和句子或句子的命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語用預設則是和說話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語用預設。
預設有兩個重要的特征,即他的合適性和共知性。合適性是指預設要和語境緊密結合,他也會隨著語境和話語的某特定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共知性是指預設必須基于交際雙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識或無可爭議的信息。只有雙方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預設才是有效的,交際才能完成。例如,
A:I dont like the boy who is a doctor. But he keeps nagging me by sending me flowers. What should I do?
B: You can eat an apple everyday.
A: I see.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上例中交際的完成基于雙方對習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共知。如果A 不知道這個習語的意思那么B 的建議就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了,更無從體會到其幽默用意。
為了達到幽默的效果,有時說話人會故意地提供某一信息誤導聽話人產(chǎn)生錯誤的預設,而后再給出更多的信息以產(chǎn)生幽默的效果。例如,
A:Jenny was washing the window on the seventh floor yesterday, and she fell off the window-sill.
B: Good Lord, is she alive?
A: Yes. Fortunately, she fell inside.
A 說Jenny 在擦窗戶時從7樓掉了下去,依據(jù)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即從高處摔下會導致傷亡,自然讓聽話者產(chǎn)生了震驚及對Jenny現(xiàn)狀的詢問。然而此時A才給出她是掉到了房子里面的信息,至此,錯誤的預設被正確的預設取代,幽默的效果也油然而生。
在有的情況下,聽話人對說話人預設的誤讀也會產(chǎn)生幽默的效果。例如,
Wife: Do you love me just because my father left me a fortune?
Husband: Not at all, honey. I would love you no matter who left you the money.
妻子的本意是向丈夫確認他愛她并非愛她的錢,而丈夫卻誤讀成“誰留給她的錢是不是他愛她的原因”并據(j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不管是誰留給你的,我都愛你”。還是愛錢勝過愛人,令讀者忍俊不禁。
2.2 指示語
Lyons(2000)對指示語下的定于是迄今為止被廣泛認同的。他認為指示語是指語言結構中的某些要素,如人、事物、事件、過程、行為,需要通過言語行為及其參加者(說話人、聽話人)形成的時間、空間語境而明確或定位。我國語言學家大都把指示語分為三類:人稱指示語、時間指示語和地點指示語。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這三類指示語在幽默會話中所起的作用。
(1)由模糊的人稱指示語引起的幽默
Nurse (coaxing): Now lets take off our clothes and see how much we weigh.
Boy: You go ahead. I dont want to.
護士為了勸誘男孩脫掉衣服稱體重使用了“Lets”的句型,與之相搭配地使用了人稱代詞“we”,但是實際指代的只有聽話人(男孩)。而男孩卻有意將之誤讀為其普通含義“我們”,從而產(chǎn)生幽默效果。
(2)由模糊的時間指示語引起的幽默
Joe is having a job interview.
Boss: You can come tomorrow. At first you can get 60 pounds a week, but you will get more after.
Joe: Id better come later.
“after”和“l(fā)ater”是兩個模糊的時間指示語,我們并不知道他們分別指的是什么具體的時間。因此,Joe覺得老板承諾的加薪是不確定的,于是他用了同樣模糊性的時間指示詞 “l(fā)ater”來委婉地拒絕了這份工作。
(3)由模糊的地點指示語引起的幽默
Teacher: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Mississippi River is?
Student: On the map.
“the Mississippi River”既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實體密西西比河,也可以指在地圖上的位置。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模糊的地點指示語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實際上老師讓學生回答的是密西西比河這一實體的地理位置,而學生卻說它在地圖上。學生不知道密西西比河的地理位置,有意地曲解和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卻產(chǎn)生了幽默的效果。
3 結語
本文將言語幽默置于動態(tài)的交際過程中,認為其是對話雙方共同參與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此過程中,交際的雙方均會有意無意地使用某些語用策略來制造幽默的效果。本文著重探討了預設和指示語兩種手段,然而無論使用哪種手段,都要在雙方共有的認知背景下進行,交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方傳余.言語幽默語用策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3]劉蘋.言語幽默的語言學研究綜述[J].湘潭大學學報,2005(5):152-154
[4]王慧貞.從指示語看會話幽默的產(chǎn)生[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1):42-4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