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梅
(蚌埠醫(yī)學院 體育藝術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金正梅
(蚌埠醫(yī)學院 體育藝術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專家問卷調(diào)查等科學的研究方法,嘗試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科學具體的評價,最后構建出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模型,以期可以為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提供參考.
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
目前高校體育選修課開展的項目日趨增多,選擇體育選修課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目前的高校普通選修課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籃排足項目,還開發(fā)了學生相對感興趣的輪滑、定向越野等選修課.健美操作為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對學生的形體塑造、身心健康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高校中一直受到學生的歡迎.體育教學的能力能夠反映體育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充分開發(fā)體育課堂的能力.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能夠促進教師的積極性,調(diào)動體育教師工作的動力.健美操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和相關的教學綜合能力.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科學地建立起了健美操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模型,為以后評價健美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供了理論基礎.
2.1 研究對象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的設計.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書籍,并在中國知網(wǎng)等查詢了目前關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體育教學評價等方面相關的理論內(nèi)容,為本課題奠定理論基礎.
2.2.2 邏輯推理法
在健美操教學能力評價模型構建的準備階段,我們主要參考了教育學等專著.并圍繞著健美操教學的教學準備,教學開展,教學評價,教學綜合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并通過專家訪談打分法,經(jīng)過檢驗篩選,邏輯思辨概括了這四個方面的指標,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
2.3.3 特爾菲法
該方法主要用于指標的篩選,因為經(jīng)過邏輯推理出來的指標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要用這個方法來篩選指標,本文選擇的專家為學校體育學專家教授 3名,副教授 3名,普通高校的體育部主任3名作為調(diào)查的對象.在問卷中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賦值,并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
3.1 健美操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在體育教師教學的開展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健美操的教學設計是在遵循體育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結合健美操教學的特點,把整個的課堂教學資源利用起來.將音樂,器械有效結合的過程.健美操的教學設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1把握教材的能力;2全面掌握學生情況的能力;3動作創(chuàng)編能力;4繪圖能力;5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6制定教學文案的能力.
3.2 健美操教師教學實施能力
健美操教師課堂教學的開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學實施是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是健美操教學實施的主要體現(xiàn).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影響到教師的情緒體驗和自身的發(fā)展.健美操的教學實施能力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1語言能力;2示范能力;3組織能力;4教學管理能力;5教學應變能力
3.3 健美操教師教學評價能力
健美操教師教學評價能力是判斷體育教學活動的價值及優(yōu)缺點的一種能力,也是人們對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結.在現(xiàn)代體育活動中,評價已成為體育活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健美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和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是教學評價的兩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其包括:1教學效果評價;2對學生成績評定.
3.4 健美操教師教學綜合能力
健美操教師教學綜合能力主要有:1訓練能力;2教學科研能力;3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
確立指標的步驟為:1經(jīng)驗選擇,大概確定一級、二級指標.2第一輪專家問卷法.在問卷設計之前先對問卷進行效度的檢驗,檢驗問卷的內(nèi)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然后對經(jīng)驗選擇的指標進行賦值,分別用 1,2,3,4,5來代表不重要、一般、重要、較重要,很重要.要求專家對其進行選擇,之后計算其離散程度:
離散程度小于 0.63的指標進入下一輪專家問卷.3第二輪專家問卷.根據(jù)第一輪問卷專家的修改意見,對指標進行修改進入下一輪問卷.然后對第二輪問卷進行處理,結果表明第二輪專家意見已經(jīng)高度一致.所有該評價指標就可以確定.
表1 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初級指標體系專家調(diào)查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B1語言表達能力B11 課的導入與結束能力B12 動作要領講解能力B13 教學過程信息反饋能力B14 動作分析能力B2領操帶操能力B21口令手勢配合能力B22術語運用能力B23語言提示能力B24非語言提示能力B3示范能力B31動作準確示范能力B32巧妙調(diào)整示范點的能力B33正確把握示范時機的能力B34熟練運用示范面的能力B 教學實施能力B4組織教法能力B41熟練運用常用教學方法的能力B42合適選擇教法的能力B43優(yōu)化組合教法的能力B44靈活運用教法的能力B45合理有序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B46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動作的能力B47有效糾正錯誤的能力B48因材施教的能力B5教學管理能力B51依據(jù)教學目標執(zhí)行教案的能力B52控制學生有序?qū)W習的能力B53控制整個教學進程的能力B54激勵學生學習干勁的能力B55合理調(diào)控課堂負荷的能力B6教學應變能力B61突發(fā)傷害事故處理能力B62隨機提高學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B63有效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B64巧妙處理課堂教學失當?shù)哪芰 教學評價能力C1教學效果評價能力C11教學過程的評價能力C12教學效果的評價能力C2學生成績評定能力C21學生專業(yè)知識的評定能力C22學生技術技能的評定能力C23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評定能力D1訓練能力D11制定訓練計劃能力D12科學選材能力D13裁判能力D14訓練方法運用能力D 教學綜合能力D21教學研究選題能力D22搜集綜合信息能力D23獲取前沿信息能力D24掌握與運用科研方法能力D25 教學實驗或?qū)嵶C研究能力D26 撰寫學術論文能力D3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D2教學科研能力D31 教法及訓練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D32 自制教學課件能力D33 自制教具的能力
4.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即建立評價系統(tǒng)的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本研究中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系統(tǒng)的目標層按照四個維度分解出子系統(tǒng)目標層.
4.2 逐層構造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的兩兩判斷矩陣
對于從屬于上一層每個因素的同一層諸因素,用成對比較法和 1—9比較尺度構造成對比較陣,直到最下層.
4.3 判斷矩陣求解
求解判斷矩陣有多種方法:和積法,最小平方法,特征向量法等,其中,特征向量法被大量實踐證明科學性最好,因此AHP方法中一般用此方法來計算矩陣的排序向量.對求出的特征向量作歸一化處理.
4.4 一致性檢驗
根據(jù)邏輯思辨,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要求其符合基本的邏輯關系.
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權重的計算.最終得出:
表2 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續(xù)表2
5.1 構建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綜合能力 4個一級指標;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等 12個二級指標;對音樂的理解能力等 38個三級指標.
5.2 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表能夠?qū)∶啦俳處煹母鞣N教學能力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并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促進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5.3 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可用于對高校、中小學等健美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般性評價.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40.
〔2〕肖光來.健美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04-109.
〔3〕馬鴻韜.健美操運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5.
〔4〕黃云英.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J].汐卜國教育資料,1983(6):31-36.
〔5〕謝輝.高洪淺談體育教學能力結構及其優(yōu)化[J].遼寧體育科技,1995(S1).
〔6〕閆文偉.淺議高校青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途徑[J].科技信息,2010(30).
〔7〕吳江萍.校本教研:提升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新途徑[J].大學教育科學,2010(03).
〔8〕孔令宇.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研究[J].科技信息,2009(09).
〔9〕段軍鋼.高校體育教師素質(zhì)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探討[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
〔10〕呂紀增,張予英.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分析[J].河南教育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45.
〔11〕高洪.淺談體育教學能力結構及其優(yōu)化[J].遼寧體育科技,1995(S1).
〔12〕楊瑞鵬,陳小龍.對我院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學能力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和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09(20).
〔13〕楊建華.試析籃球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J].天中學刊,2005(05).
〔14〕曾慶濤.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體操教學能力網(wǎng)絡系統(tǒng)設計[J].體育科學,2000(06).
〔15〕梁鳳保.北京體育大學排球碩士研究生專項教學能力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8).
G807
A
1673-260X(2014)08-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