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賢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
暖通BIM技術在地下室管道綜合中的應用
聶 賢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
本文基于某辦公園區(qū)地下車庫工程,結合BIM技術,設計構建暖通信息模型,并進行管道綜合設計及相關的性能化分析。
BIM管道綜合性能化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利用建筑物數字模型里面的信息在設計、施工、運維等各個階段對建筑物進行分析、模擬、可視化、施工圖、工程量統(tǒng)計的過程[1]。管道綜合為施工前,在圖紙上對各專業(yè)的管線的安裝位置進行協(xié)調,以避免施工過程中的返工,浪費及安全隱患。對于暖通專業(yè),由于管道尺寸大,對凈高影響大,且施工后不易修改管道走向等,故管線綜合對于暖通專業(yè)實施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tǒng)管道綜合方式為二維平面圖紙疊加,即按照一定的原則性標高及各專業(yè)需求,確定各管線的安裝位置。二維平面管綜有如下缺陷:難以全面排查碰撞,平面表達不夠直觀等。利用BIM的可視化,協(xié)調性等優(yōu)點,可以更好地解決管綜問題。
BIM管道綜合需要依托于BIM軟件。軟件的主要功能為在空間真實顯示管道、設備、門窗、墻、梁、柱,并能綜合碰撞檢查、多種方式顯示碰撞位置、生成設備管道綜合平面圖、三維漫游和動畫等[2]。依托不同的軟件可建立更加豐富的信息,并發(fā)揮BIM的模擬性,優(yōu)化性等優(yōu)點。在本項目中,除了管道綜合,還利用了其他信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性能化分析,對施工及調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工程為成都某辦公園區(qū)地下車庫。該辦公園區(qū)用地面積為63233m2,地下車庫總建筑面積積約53350m2,主要功能為汽車庫、非機動車庫及設備用房。暖通專業(yè)主要設計內容為車庫,設備用房的通風,排煙;舒適性集中空調系統(tǒng)(服務地上區(qū)域)。
本項目特點:面積大,凈高變化復雜,管線多,管綜難度大。
根據本項目特點,結合項目團隊的使用軟件習慣,及與其他軟件的交互性等,本項目選取REVIT2013作為主要建模及碰撞檢查軟件,并輔之Naviswork及MagiCAD等軟件。
本項目內部的軟件工作形式為:土建,機電專業(yè)各自設置中心文件,專業(yè)之間外部引用(圖1)。
圖1 各專業(yè)配合模式
各專業(yè)的人員設置為,土建專業(yè)3人,水暖電各2人,其中一名建筑專業(yè)人員負責協(xié)調各專業(yè)進行管道綜合碰撞。
根據項目目標與周期,本次BIM建模的范圍為設備用房外的管線,且省略尺寸不對管綜結果造成影響的管線及管件(如管徑小于DN50的噴淋管)。
BIM建模前,先于二維平面圖紙上對各專業(yè)管線進行了初步管綜配合,并擬定各專業(yè)基本建模原則。
土建BIM模型先于機電BIM模型建立。各機電專業(yè)將土建模型外部引用至本專業(yè)中心文件,并導入各自施工圖CAD圖紙,再根據需求,按系統(tǒng)定義顏色及連接方式等。如暖通專業(yè),按排風,排煙,送風等建立不同的風管系統(tǒng),并定義默認的彎頭,三通,四通等的形式。為保證凈高,設置風管連接時為頂平連接。
對于不影響管綜的管件,閥件及設備,建模時有選擇地進行了省略。舉暖通專業(yè)為例,可認為風管閥件,側送風口等在空間上基本能由風管本身代替,故在建模時并未建立以上部件。
如圖2,在CAD環(huán)境下及現(xiàn)場施工條件下,皆可實現(xiàn)風管連接。但在BIM環(huán)境中,受限于構件的類型不全,無法完全按原設計意圖將風管連上??紤]本次建模目的為管綜,僅需在空間上占位即可(圖3)。
圖2 二維CAD視圖中的某處風管連接
圖3 BIM視圖中的某處風管連接
在各專業(yè)BIM模型基本完成后,開始碰撞檢測及調整。以下為本次項目初始擬定的三次碰撞的階段性目標:①解決各機電專業(yè)與土建專業(yè)的碰撞,解決本專業(yè)自身內部碰撞;②解決各機電專業(yè)管線與其他機電專業(yè)的管線碰撞;③基于第二次的結果優(yōu)化解決剩余的管線碰撞問題。
管綜調整原則如下:①無壓管讓有壓管;②小管讓大管;③施工容易的避讓施工難度大的;④保證機動車庫的凈高在2200mm以上[3];⑤其他各專業(yè)為保證設計效果的要求。
圖4為在NAVISWORK中的碰撞結果(紅色部分為碰撞點,共300余處)。從圖5可見,經過不斷地調整,碰撞點逐漸地減少。
圖4 檢測開始時風管與梁碰撞(300余處)
圖5 調整后風管與梁碰撞(12處)
經不斷調整,本項目由開始的各專業(yè)碰撞點1000余處達到各專業(yè)之間碰撞點少于50處。需要指出的是,本項目碰撞檢測僅針對硬碰撞(即空間上有直接交叉),而并非軟碰撞(即兩物件中有一定間距即認定為碰撞)。安裝間距,施工順序等問題在建模,調整過程中由人工進行判斷其合理性。
在調整過程中,暖通專業(yè)發(fā)現(xiàn)若干原設計的問題,并進行了優(yōu)化。如原設計地下車庫某處排風系統(tǒng)主風管布置在水、電專業(yè)的機房外,與水電專業(yè)的大量管線交錯,無法保證凈高要求(圖6)。使用BIM建模并進行調整之后,改動該排風系統(tǒng)主管走向,保證該處凈高(圖7)。
圖6 原設計車庫某處風管主管走向
圖7 建模并調整后該處風管主管走向
碰撞調整完畢后,需向甲方提供平面圖紙成果。一張施工圖紙應至少包括空間信息及設備信息兩個方面。對比BIM模型以及原施工圖圖紙,比較結果如表1。
表1 BIM模型與CAD二維圖紙比較
因BIM模型設備信息量不全,且由BIM模型直接出圖有出圖標準不符等問題,本項目采用根據BIM模型修改升版原CAD圖紙的形式。另外,若將各專業(yè)圖紙一起出圖,管線間的排布避讓會使專業(yè)設計圖顯得繁瑣,疏密無序。這個矛盾涉及到設計階段的劃分與深度要求,在施工圖階段如何平衡專業(yè)設計表達與BIM模型深度要求,也需要有官方的標準作為依據[4]。因此,本工程具體操作方式為用REVIT導出CAD圖紙作為參考,對原CAD施工圖進行修改,即將原CAD圖紙所欠缺的空間信息反映到圖紙上。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工作量及管綜需求的差異,不同專業(yè)反映空間信息的深度并不相同。例如給排水專業(yè),在BIM模型中有大量細部管道的局部上下翻,不可能由人為一一反映。本項目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在向甲方提供平面圖紙的同時,提供BIM模型作為參考。
另外,與傳統(tǒng)的二維管綜圖紙將各專業(yè)圖紙疊裝出圖不同的是,本項目各專業(yè)BIM模型由各自專業(yè)人員所搭建。故本項目為各專業(yè)根據BIM模型各自升版原施工圖,但共用BIM中導出的重要節(jié)點剖面圖。
顯然,此種校審模式不再針對疊裝的管綜圖紙,而需要不同專業(yè)的校審人員在檢查各自專業(yè)的基本內容的同時,對BIM模型及與其對應的平面圖紙的標高關系也進行一定程度的審閱。管綜成果的正確性由BIM項目負責人承擔。
性能化分析是根據建筑信息,對其性能進行模擬與預測的手段,需要除空間信息外的更多參數化信息。當前BIM技術可支持的性能化分析包括:暖通負荷計算,光環(huán)境模擬等。本節(jié)僅舉暖通專業(yè)分析風口調節(jié)參數為例。
在風管系統(tǒng)設計中,每個風口均有設定風量,并設置一定的調節(jié)措施。風口運行參數與換氣效果,人體舒適度及消防要求息息相關。
在傳統(tǒng)設計階段,根據需求對風口設定風量,但無法精確預測每個風口的運行風量,也無法給出具體的調節(jié)措施,僅在施工完畢后運行調節(jié)時才能有所檢測。若風口設計不合理或未提供足夠的調節(jié)措施,可能現(xiàn)場無法調節(jié)至規(guī)范及使用要求。運用BIM技術,在建模階段,對末端風口調試進行一定的模擬,將有效地指導設計及施工。
為實現(xiàn)此目標,在BIM建模時,需建風口,調節(jié)閥等部件,并能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模擬。在REVIT軟件中,雖有基本的風口,調節(jié)閥等構件,但其中的參數并不足以對實際情況進行模擬。因此,本項目采用了有較豐富的產品數據庫的MagiCAD軟件來解決以上問題。
選取本項目一個車庫排風系統(tǒng)進行模擬。此系統(tǒng)采用帶調節(jié)閥的單層百葉風口側排。對此系統(tǒng),主要關心的是每個風口是否能在設定的風量下運行。
將風管,風口,風閥等建好后,首先將其選為一個系統(tǒng)。再根據暖通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在軟件中設定此次模擬的邊界條件:保證各風口支路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不超過15%[5]。
點選“不平衡率分析”后,可得各風管支管的的風量,風速及壓降等。點選風口及風閥,可得平衡調整后的運行狀態(tài)點。
對比原設計風口風量參數,可得模擬后風口風量滿足設計要求。點選風閥屬性,可查得風閥的閥門開度值。此閥門開度值對實際運行調節(ji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將風系統(tǒng)中各風管按風量著色,可見在風閥不同的開度條件下,現(xiàn)各支管及主管均達到設計流量(圖8)。
圖8 模擬后的某風系統(tǒng)各管段風量及風閥開度示意
因構件庫仍不夠豐富(尤其是現(xiàn)場施工安裝的設備構件),現(xiàn)階段對風管系統(tǒng)的校核分析僅能給出指導性的意見。從圖8可以看出,離風機越遠的風口,其閥門開度越小。
首先,利用BIM技術直觀,信息豐富的優(yōu)點,可大大減少平面圖紙中的錯漏碰缺,也為統(tǒng)計工程量提供方便。當前的BIM技術已經可以實現(xiàn)大部分此目標。但對設計院來說,BIM技術仍有待發(fā)展,例如BIM軟件本地化問題。希望隨著BIM軟件的完善及本地化,會越來越符合設計院的制圖習慣。
此外,性能化分析需依托于各類設備的參數,希望軟件商與各廠家聯(lián)合,制作出更多符合需求的設備BIM構件。
最后,設計院的BIM的應用深度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決定,不應盲目追求過深過細的應用。
[1]何關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0, 2(3):114
[2]趙志安.基于BIM概念的管道綜合碰撞檢查軟件[A].見:BIM與工程建設信息化——第三屆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創(chuàng)新論壇文集[C].上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1.83-84
[3]汽車庫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100-98)[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4]楊遠豐.BIM時代設計軟件與制圖標準的相互對接[J].建筑技藝,2013,(1):204-206
Ap p lic a tion o f HVAC B IM Te c hn ique in Com p rehen s ive Pip e line Pro je c t
NIEXian
China SouthwestArchitectural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mbined w ith BIM technique,a HVACmodel,based on an office building’s underground garage project, wasestablished to complete the comprehensive pipeline projectand someanalysisof HVAC.
BIM,comprehensivepipeline,performanceanalysis
1003-0344(2014)02-101-4
2013-4-21
聶賢(1987~),男,學士,助理工程師;四川成都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610041);028-62551126;E-mail:28412203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