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手段卻是一種老式做法: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事實上,直到現(xiàn)在,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仍然是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最主要的方式。
中組部原部長尉健行對組織工作有過這樣一段表述。他說,熟悉干部是組織部的職業(yè)要求,必須親自接觸、親自談話。別的方法都可以研究,但都代替不了親自接觸、親自談話這個方法。
中組部干部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在我們組織部門的工作意識中,干部考察是否深入,談話的人數(shù)多少、范圍大小,是個主要的衡量標準??疾旄刹坎徽勗捇蛘呱僬勗?,這個考察就缺少有效性?!?/p>
據(jù)這位干部介紹,為了考察一名正部級干部人選,被中組部約談的對象有時可以達到上百人?!爸灰潜豢疾鞂ο蠊ぷ鬟^的單位都要去,有工作關(guān)系的人都要找,一些有疑點的問題都要想辦法解開。”
直到今天,“組織部找談話”都是一件非常嚴肅、重要的事情。被考察對象說的每一句話,以及談話時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有可能成為上級任免的依據(jù)。
談話中,有時還會讓被考察對象即興寫點兒東西,如開列一個自己讀過的書目、寫一個簡短的自我評價等等,以盡可能全面、詳細地掌握被考察對象的各方面情況。
座談會,也是組織部門考察了解干部的一種傳統(tǒng)方式。這種方式的優(yōu)勢是,可以對多個被考察對象進行比較、篩選。如果有人在會上有一點兒特殊的表現(xiàn)——比如經(jīng)過精心準備,使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做了一個既簡明又系統(tǒng)的發(fā)言,或是發(fā)言中有一兩句比較生動的警句或引用了幾句朗朗上口的群眾語言,他就可能給會議主持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影響到他日后的使用和提拔。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組部很早就意識到,僅靠談話了解干部,有其局限性。
“敢說真話的人少了,當?shù)仃P(guān)系也復雜,考察工作進行起來很困難。”曾經(jīng)擔任中組部部長多年的張全景在幾年前的一次采訪中告訴記者,組織部門也不想用錯干部,很多時候是考察不清,發(fā)現(xiàn)不出來。像貴州省委原書記劉方仁、黑龍江省政協(xié)原主席韓桂芝的問題,過去就沒有考察出來。
1986年,為了更客觀、更科學地評價和選拔干部,中組部啟動了一項名為“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的計劃。王軍銜是當年中組部具體負責這項計劃的青年干部。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項目,研究內(nèi)容包括對干部能力素質(zhì)的測評、考核干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提高干部能力素質(zhì)的方法,等等。
這個計劃吸收了當時即便在發(fā)達國家都非常前沿的心理學量表測試和計算機應(yīng)用技術(shù)。“大跨國公司當時有的,我們都有。”王軍銜說。
上世紀80年代,中組部在培養(yǎng)后備干部時,已經(jīng)用上今天很流行的案例教學。據(jù)王軍銜回憶,為了學習 境外政府和企業(yè)在人事管理上的經(jīng)驗,中組部曾數(shù)次以人事部的名義組織考察團出國出境考察,美國、瑞士、日本和香港等管理先進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在考察之列。1986年12月,中組部考察團在香港考察了瑞安公司。后者是較早引進美國“希氏人事管理制度”的公司。一位考察團成員在考察后寫道:他們對工作先進行崗位性質(zhì)、難易程度、責任大小的分析,進而進行職位評估,再進而形成用人標準,制定薪酬政策等一套人事管理制度,很有借鑒意義。我越來越感到,人事管理絕對是一門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