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有些東西對孩子而言比藝術更重要。什么叫生活?生下來,活下去!讓孩子掌握這個本事,才是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龔琳娜在《全能星戰(zhàn)》上的驚艷表演,使得人們對這個神曲女王除了搞怪外有了更多的欣賞與認同。作為她音樂制作人的德國老公老鑼,其別具特色的改編與編曲更是讓人對這對音樂眷侶有了發(fā)自內心的喜愛。
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對事業(yè)上的好搭檔,其實,他們還是一對在育兒上頗具心得的好父母,他們在慕尼黑鄉(xiāng)間的教子故事非常精彩。
從單身文藝男青年到德國式老爹
10年前,龔琳娜與老鑼在貴州老家舉行婚禮后,便跟著老鑼前往慕尼黑定居。德國人的刻板、嚴謹,龔琳娜早已耳聞,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德國男人變化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老鑼是那種比較有個性的中產人士,不喜歡喧囂與繁華,所以早幾年就在慕尼黑鄉(xiāng)下的一座山頭上蓋起了自己的林間別墅,取名為葉卡特琳娜宮。在龔琳娜正式入住前,葉卡特琳娜宮不像是個住人的地方,更像是個藝術館。老鑼的很多藝術家好友都把這里當民間藝術展館使用:畫家朋友在這里剛開完畫展,雕塑家朋友來做石雕展,石雕展剛閉幕,音樂家朋友又穿著巴伐利亞傳統(tǒng)服裝來開演唱會……
因為往來的都是些藝術范兒的朋友,所以葉卡特琳娜宮就被弄得特別有藝術氛圍,到處是各種看不懂的油畫、雕塑、擺件,顯得特別高深莫測,好像很有文化的樣子??傻鹊烬徚漳纫粦言?,老鑼馬上翻臉不認人了——他宣布葉卡特琳娜宮全面閉館,再也不對外開放。他很認真地告訴所有人——他要當爸爸了,所以房子從現(xiàn)在開始要換一種風格,一切為了孩子,再也不能拿來玩了。
那些曲高和寡的藝術品,被他毫不可惜地扔進了儲藏室;怪模怪樣的后現(xiàn)代風格的三角形床被甩了出去,老老實實搬回了硬木的雙人大床;五色斑斕的撞色抽象派地毯,換成了舒適溫暖的羊絨地毯;就連椅背高高的宮廷式沙發(fā)也被淘汰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坐起來更舒服靠著更放松的布藝沙發(fā)……
短短一個月內,葉卡特琳娜宮舊貌換新顏,藝術范兒消弭無形,但生活調子卻無處不在,就連樓梯的扶手上都被老鑼用絨布包裹了起來,理由是龔琳娜上樓時不會冰著手。
幾個月前還是個性至上的單身文藝男青年,轉瞬之間就變成了一絲不茍的德國式老爹,這轉變實在是太快了。但老鑼說,這是每個德國男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人生不同的階段必須有不同的面貌,單身時自然可以隨心所欲,無論是玩藝術玩刺激還是玩冒險,都可以,因為只需要為自己負責;一旦結婚,就必須為老婆孩子埋單——何謂男人,關鍵時候,能扛得起擔子養(yǎng)得起老婆管得了孩子!
懷孕到中后期時,老鑼開始陪著龔琳娜去產前培訓班上課,學習做產前運動操,以及練習在分娩時如何做深呼吸……培訓班的場景是非??蓸返?。平日里看起來如花崗巖一般英朗冷漠的德國佬們個個兒都成了偽娘,他們似乎不知道丟丑為何物,陪太太穿著寬大的女士待產袍,用一個氣球將肚子墊得高高的,一絲不茍地跟著老師的指導完成每個動作,并且人手一個筆記本,飛快地記筆記。
可笑的學生回家后,馬上變成可敬的老師。老鑼每天準時提醒龔琳娜該做產前運動操了,以身作則地充當陪練。遇到龔琳娜忘了動作或者動作與呼吸配合不夠好,他馬上指手劃腳地過來糾正。龔琳娜覺得老鑼有時候認真得近乎吹毛求疵,她說運動操的主要功能是讓準媽媽放松,有一個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又不是去奧運會比賽,為什么非要一板一眼毫無偏差?
胡攪蠻纏的結果是,老鑼悻悻地住嘴,但這種狀態(tài)保持不了5分鐘。當龔琳娜信馬由韁地將運動操做得像跳民族舞一般時,老鑼便又滿臉嚴肅地再一次指手畫腳。
提前享受兒子的供奉
等到海酷、雅酷兩個兒子前后腳降生后,老鑼這個德國式老爹的風采越來越展現(xiàn)無遺。老鑼教育起孩子來一點也不刻板,很少有說教和批評,采用的方法很生活,使用的道具更是很美味。
兩個孩子剛會走路,便被老鑼帶到午后的松樹林里玩尋寶游戲。脫落的厚厚松針下邊,隱藏著一味頂級美食——松茸。尋找松茸是很需要耐心的,必須用手輕輕剝開松針細細打量。雖然是游戲,但老鑼給兒子是有規(guī)定任務的——必須找到3枚松茸才算完成任務。
運氣好的時候,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但一個小時一無所獲也是常態(tài)。完不成任務,就必須繼續(xù)找,直到大功告成。小孩子起先不懂事,遇上松茸密集的時候,一挖十枚八枚前去邀功。等到松茸少了,方才后悔前日里上繳得太多了。慢慢的,他們便學會了控制產量,集齊3枚后,再有發(fā)現(xiàn)時也不挖掘,而是找個樹枝插在邊上做個記號,留著次日再去挖。
自打學會了變通后,倆孩子完成起任務來就輕松多了。龔琳娜問老鑼這種預先打埋伏的投機方式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老鑼的回答是,在小孩兒的思想里,沒有好或不好的概念,只有好不好用的概念,是投機也好、預先做準備也罷,只要對于完成任務有利的,那就是最適合的。
挖回家的松茸,老鑼用黃油一煎,夾面包吃。別人家的父母還在為孩子不吃飯而著急發(fā)愁的時候,龔琳娜和老鑼已經開始坐享兒子挖回來的頂級美味了,這種提前享受孩子供奉的感覺非常不錯。
松茸雖然美味,但產量太過稀少。倒是它的近親們比較繁盛,每逢雨后初晴,便是這一家子迎接大豐收的時候。一家四口每人挎?zhèn)€籃子,分頭在樹林里尋摸星星一樣比比皆是的蘑菇,不到半小時,能摘回來五六斤。
這些收獲被老鑼倒在地板上,然后他面前掛一幅蘑菇譜系圖,將采來的蘑菇跟圖樣進行對比,確保可以安全食用的留下,拿不準的銷毀。在被老鑼清除了兩次有微量毒素的石灰菌后,兩個孩子就再也沒把這種危險分子帶回家。品嘗了各種蘑菇后,他們明白了最可口的是牛肝菌,此后再去采摘時,便對此種美味格外留心和青睞。
龔琳娜把一首《采蘑菇的小姑娘》略作改編,教兩個兒子唱會了《采蘑菇的小兒郎》,有時樹林里這邊唱罷那邊接上,一林歌聲一籃蘑菇,很有點兒采菊東籬下的悠然。
除了會采摘食材,倆孩子還學會了如何保存食材——蘑菇用一根繩子穿起來,掛在陰涼處晾干,要吃的時候拿溫水略微泡發(fā)一下,無論是香煎還是做湯,口感都像剛摘下來的時候一樣筋斗。切碎煎香的蘑菇丁,用橄欖油泡起來,就是現(xiàn)成的蘑菇醬,無論是抹面包還是拌面條,或者直接做蓋飯的澆頭,都很合用。endprint
德國特產的咸豬蹄,成了小哥倆接觸的首款葷菜。新鮮豬蹄被老鑼買回來,然后一家人一起動手做咸豬蹄:先用手給豬蹄按摩,肉質變得疏松后再用粗鹽細細涂抹,直到豬蹄被一層薄薄的鹽層徹底包裹起來為止。穿上了鹽盔甲的豬蹄們被小心翼翼地掛進熏房,地面上生一盆火,用的是撿回來的枯松枝,上面再厚厚蓋一層松針。不能見明火,必須悶著燒,青煙繚繞為佳。在熏房里熏這么一天一夜,熄火后再悶上一個星期,才算功德圓滿。
咸豬蹄可以馬上吃,也可以長時間保存,時間越長品質越好。老鑼曾經將一只豬蹄儲存了一年后才食用。剝開鹽殼后,豬蹄外皮金黃內里火紅,有了雪花般漂亮的油星,用小刀薄薄片下來,可以直接夾在面包里生吃。用油略微煎一下,馬上濃香撲鼻,令人食欲大開。
把孩子培養(yǎng)成吃貨
老鑼似乎沒有教過孩子什么別的東西,只在吃這件事上格外有耐心。他的理由是:連吃都不會,那還活個什么勁兒?
他很有點把倆孩子當作野外求生者鍛造的味道。別的孩子還停留在魚是超市買回來的認知階段時,??岷脱趴嵋呀浉翔屃嘀~竿去釣魚了。小孩子比較缺乏耐心,但因為有了釣起大魚的美好期待,倆人竟然都能戴著草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守在河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浮子,唯恐錯過魚兒咬鉤。
釣魚沒什么訣竅,無外乎坐得住、眼疾、手快。坐了個把星期之后,小家伙們便開始有收獲。當老大差點兒被一條5斤多重的羅澤魚拖進水里、在老鑼的幫助下將其拖到岸上后,他扎扎實實開心了好幾天。老二的情緒則很低沉,直到自己拖起了一條更大的鱒魚之后方才釋然。
對于孩子間的這種競爭關系,老鑼裝作看不見。他說人活一世,本來就是在競爭中成長的,與其將來在陌生的對手面前吃虧,不如先在自家人面前失敗幾次,習慣失敗的人,才能有成功的潛質。
兩個孩子終于進化到了從尋覓食材到加工食材的階段。老大6歲后,老鑼允許他接觸廚房用品,并為他買回了一套最高安全等級的炊具,包括自動斷電功能的電磁爐、防干燒不濺油的安全煎鍋、不燙手的安全鍋鏟……
老大第一次在煎鍋里做出了香噴噴的煎魚排,醬汁是自己調配的奶油蘑菇醬,老鑼和龔琳娜坐享了兒子烹飪的晚餐。雖然魚排有點老、醬汁有點咸,但是有幾個父母能吃到6歲兒子做的晚餐?
老二的不服輸,給了他們更多的享受。餐前工作由老大負責,餐后工作則交給了老二,他學會了用洗碗機和消毒柜,還懂得了先噴清潔劑再擦桌子。夫妻倆十指不沾陽春水,飯前飯后都不用操心,最多張張嘴指點一下,讓家庭飯局變得輕松無比。
進步總是沒有盡頭的。當家里的葡萄豐收后,倆孩子又朝著釀酒師的方向發(fā)展了。將采下的葡萄放在橡木盆里,兩個孩子洗干凈腳后赤腳站進去踩出葡萄汁,葡萄原汁過濾篩選添加輔料后,封存進地窖里的恒溫酒桶。幾個月之后,龔琳娜和老鑼就可以就著一盤煎小鱈魚品嘗兒子踩出來的葡萄酒了。老實說,自產的葡萄酒品質一般,但那種滿足感卻是市售貨難及的。
老鑼似乎認定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吃貨的這條路,并為此目標不懈奮斗。結果是,兩個加起來還不到16歲的孩子,儼然成了君子遠庖廚的反面教材。
自理能力極佳的結果是,有時龔琳娜與老鑼在國內呆著,老鑼讓父母幫忙照顧小孩,二老帶孫子的任務輕松無比,曬著太陽打著盹就把孫子給照顧了。比較讓奶奶受傷的是,倆孩子養(yǎng)成了刁嘴,對于奶奶烹飪的東西嘗一口就不吃了,然后自己下廚房做一份覺得更合胃口的。老太太被孫子弄得哭笑不得,夫妻倆知道后于是哈哈大笑——懂得挑嘴,這也許是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吧。
雖然夫妻倆都是玩藝術的,但他們從未在此方面對孩子有所培養(yǎng)。老鑼的理由是,有些東西對孩子而言,比藝術更重要。什么叫生活?生下來,活下去!讓孩子掌握這個本事,才是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至于有沒有道理,見仁見智!
【經作者授權,本刊嚴正聲明:本文嚴禁一切形式的轉載網摘】
編輯 尼尼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