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元 趙久軍
每到中考結束,學生都會感覺到數學試題“難”,憑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難”的原因可能有這么幾個:(1)時間不夠用。知識準備不充分,答題不流暢,時間不夠用,就說是試卷難。(2)策略失誤。學生在答題時,沒有做到先易后難,以至于后面有的題目沒來得及做,于是說試卷難。(3)心理調整不到位。中考試卷本來就有難題,學生應該有心理準備,但平時訓練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響了答題的質量,于是就說試卷難。(4)解題方法缺失。
細想下來,做試卷,時間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審題上。讀題后,如何迅速找準思維點,是解題的關鍵,也是能否節(jié)省時間的關鍵。其實,有時在解題時,跟著感覺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數學中跟著感覺走,就是所謂的“憑直覺”,而實際生活中,直覺是經常用到的。布魯納認為直覺就是一種直接的、非漸進的、以視覺形象為思維媒介的、對問題的飛躍式的直接把握和解決。因而,這種思維方式在操作上是內隱的,表現上是頓悟的,常常能迸發(fā)出新異的思維成果,帶有創(chuàng)新性,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重要思維方式。數學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覺,在數學發(fā)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發(fā)現,如牛頓發(fā)明微積分,笛卡爾創(chuàng)立解析幾何,高斯對代數學基本定理的證明,等等,無一不是直覺思維的杰作。數學問題的解決有時需要跟著感覺走。
從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說,但k2的求法在新課標對演繹推理降低“難度”的前提下,出現通過添兩條輔助線構造常見圖形來求解的情況,對學生來講,要求有點高了。下面,筆者從直覺思維的角度,就求解來談一下與命題人不同的思路。
憑感覺:求k2的關鍵是求點D的橫坐標n,這時,我們不妨依圖2作y軸的垂線DN,則可知DN=n,ON=2。
于是,我們從圖中可提取出兩個相似的常見圖形(圖3和圖4),作為教師和學生對于兩個圖形及其所蘊含的知識點應該是很熟悉的。
當然,從直覺思維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有另一種解法:由于AB與DB垂直,如果學生能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難由y=2x+2直接得到直線BD的解析式,這對于求點E的坐標來得就更快了。從中考閱卷反饋的信息看,有學生是這樣做的。
【分析第(2)問】
憑感覺:由提取出的圖3,我們知道,∠OBE=∠ACE(如圖6),理論上,點B和點C應該是對應頂點,但由題目中要說明△BDF∽△ACE,可知點B與點A對應,是不是題目錯了呢?是不是只要給個“不存在”的結論就能得分呢?從閱卷情況看,還真有學生直接寫了個“不存在”。當然,這時是我們的感覺錯了。
經驗豐富的學生也由這個“感覺”發(fā)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是否存在點F,要先證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點F(這樣就不走彎路了);如果不等,則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學生當然得到了理想的滿分,不過從參加閱卷的教師反饋的信息來看,仍有許多學生忽視了證明“∠OBD=∠CAE”這一點,而直接用對應邊成比例求解了。雖然結果也對了,但還是不能得到滿分。
由這一問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覺思維在解題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直覺思維的兩面性,即直覺思維的結論不一定都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我們的論證。
直覺思維運用于一些諸如選擇題、填空題等小分值問題時,也常會使分數來得易如反掌。
面對如此標準的圖形,學生“憑直覺”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無需懷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數,但題目中沒有給出任一角的度數,這只能說明所求的這個角所在圖形是特殊的,諸如正多邊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長方形等,而此題中的∠DEC是△DEC的一個內角,那么,這個三角形要么是等邊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為規(guī)范的試卷的圖形是標準的,所以學生自然想到∠DEC是等邊△DEC的一個內角,即為60°。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通過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結構特征、數據特征、圖形特征等方面觀察和分析后,啟動直覺思維,進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
直覺思維不僅只存在于數學學科中,同樣也存在于其他學科中。在物理學中,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摒棄了經典物理學的觀點,靠直覺思維的幫助,大膽地提出了“量子論”的假說;1934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完成了“介子學說”的論文,當時也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論證,而是靠直覺思維的導引而產生的一種“假想”??v觀近現代化學發(fā)展史,許多重要的發(fā)現都是建立在直覺思維的基礎之上的,如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的原子模型,還有凱庫勒發(fā)現苯環(huán)結構,等等。因此,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真正可貴的是直覺思維”。
當然,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在沒有經過嚴格的推理論證和計算之前,就能夠對問題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或者預見解題途徑,這并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以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為基礎,以對事物的敏銳觀察為前提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yǎng),它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朐山中學;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教育局教科室)
每到中考結束,學生都會感覺到數學試題“難”,憑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難”的原因可能有這么幾個:(1)時間不夠用。知識準備不充分,答題不流暢,時間不夠用,就說是試卷難。(2)策略失誤。學生在答題時,沒有做到先易后難,以至于后面有的題目沒來得及做,于是說試卷難。(3)心理調整不到位。中考試卷本來就有難題,學生應該有心理準備,但平時訓練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響了答題的質量,于是就說試卷難。(4)解題方法缺失。
細想下來,做試卷,時間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審題上。讀題后,如何迅速找準思維點,是解題的關鍵,也是能否節(jié)省時間的關鍵。其實,有時在解題時,跟著感覺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數學中跟著感覺走,就是所謂的“憑直覺”,而實際生活中,直覺是經常用到的。布魯納認為直覺就是一種直接的、非漸進的、以視覺形象為思維媒介的、對問題的飛躍式的直接把握和解決。因而,這種思維方式在操作上是內隱的,表現上是頓悟的,常常能迸發(fā)出新異的思維成果,帶有創(chuàng)新性,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重要思維方式。數學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覺,在數學發(fā)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發(fā)現,如牛頓發(fā)明微積分,笛卡爾創(chuàng)立解析幾何,高斯對代數學基本定理的證明,等等,無一不是直覺思維的杰作。數學問題的解決有時需要跟著感覺走。
從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說,但k2的求法在新課標對演繹推理降低“難度”的前提下,出現通過添兩條輔助線構造常見圖形來求解的情況,對學生來講,要求有點高了。下面,筆者從直覺思維的角度,就求解來談一下與命題人不同的思路。
憑感覺:求k2的關鍵是求點D的橫坐標n,這時,我們不妨依圖2作y軸的垂線DN,則可知DN=n,ON=2。
于是,我們從圖中可提取出兩個相似的常見圖形(圖3和圖4),作為教師和學生對于兩個圖形及其所蘊含的知識點應該是很熟悉的。
當然,從直覺思維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有另一種解法:由于AB與DB垂直,如果學生能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難由y=2x+2直接得到直線BD的解析式,這對于求點E的坐標來得就更快了。從中考閱卷反饋的信息看,有學生是這樣做的。
【分析第(2)問】
憑感覺:由提取出的圖3,我們知道,∠OBE=∠ACE(如圖6),理論上,點B和點C應該是對應頂點,但由題目中要說明△BDF∽△ACE,可知點B與點A對應,是不是題目錯了呢?是不是只要給個“不存在”的結論就能得分呢?從閱卷情況看,還真有學生直接寫了個“不存在”。當然,這時是我們的感覺錯了。
經驗豐富的學生也由這個“感覺”發(fā)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是否存在點F,要先證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點F(這樣就不走彎路了);如果不等,則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學生當然得到了理想的滿分,不過從參加閱卷的教師反饋的信息來看,仍有許多學生忽視了證明“∠OBD=∠CAE”這一點,而直接用對應邊成比例求解了。雖然結果也對了,但還是不能得到滿分。
由這一問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覺思維在解題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直覺思維的兩面性,即直覺思維的結論不一定都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我們的論證。
直覺思維運用于一些諸如選擇題、填空題等小分值問題時,也常會使分數來得易如反掌。
面對如此標準的圖形,學生“憑直覺”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無需懷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數,但題目中沒有給出任一角的度數,這只能說明所求的這個角所在圖形是特殊的,諸如正多邊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長方形等,而此題中的∠DEC是△DEC的一個內角,那么,這個三角形要么是等邊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為規(guī)范的試卷的圖形是標準的,所以學生自然想到∠DEC是等邊△DEC的一個內角,即為60°。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通過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結構特征、數據特征、圖形特征等方面觀察和分析后,啟動直覺思維,進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
直覺思維不僅只存在于數學學科中,同樣也存在于其他學科中。在物理學中,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摒棄了經典物理學的觀點,靠直覺思維的幫助,大膽地提出了“量子論”的假說;1934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完成了“介子學說”的論文,當時也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論證,而是靠直覺思維的導引而產生的一種“假想”。縱觀近現代化學發(fā)展史,許多重要的發(fā)現都是建立在直覺思維的基礎之上的,如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的原子模型,還有凱庫勒發(fā)現苯環(huán)結構,等等。因此,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真正可貴的是直覺思維”。
當然,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在沒有經過嚴格的推理論證和計算之前,就能夠對問題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或者預見解題途徑,這并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以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為基礎,以對事物的敏銳觀察為前提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yǎng),它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朐山中學;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教育局教科室)
每到中考結束,學生都會感覺到數學試題“難”,憑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難”的原因可能有這么幾個:(1)時間不夠用。知識準備不充分,答題不流暢,時間不夠用,就說是試卷難。(2)策略失誤。學生在答題時,沒有做到先易后難,以至于后面有的題目沒來得及做,于是說試卷難。(3)心理調整不到位。中考試卷本來就有難題,學生應該有心理準備,但平時訓練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響了答題的質量,于是就說試卷難。(4)解題方法缺失。
細想下來,做試卷,時間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審題上。讀題后,如何迅速找準思維點,是解題的關鍵,也是能否節(jié)省時間的關鍵。其實,有時在解題時,跟著感覺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數學中跟著感覺走,就是所謂的“憑直覺”,而實際生活中,直覺是經常用到的。布魯納認為直覺就是一種直接的、非漸進的、以視覺形象為思維媒介的、對問題的飛躍式的直接把握和解決。因而,這種思維方式在操作上是內隱的,表現上是頓悟的,常常能迸發(fā)出新異的思維成果,帶有創(chuàng)新性,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重要思維方式。數學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覺,在數學發(fā)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發(fā)現,如牛頓發(fā)明微積分,笛卡爾創(chuàng)立解析幾何,高斯對代數學基本定理的證明,等等,無一不是直覺思維的杰作。數學問題的解決有時需要跟著感覺走。
從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說,但k2的求法在新課標對演繹推理降低“難度”的前提下,出現通過添兩條輔助線構造常見圖形來求解的情況,對學生來講,要求有點高了。下面,筆者從直覺思維的角度,就求解來談一下與命題人不同的思路。
憑感覺:求k2的關鍵是求點D的橫坐標n,這時,我們不妨依圖2作y軸的垂線DN,則可知DN=n,ON=2。
于是,我們從圖中可提取出兩個相似的常見圖形(圖3和圖4),作為教師和學生對于兩個圖形及其所蘊含的知識點應該是很熟悉的。
當然,從直覺思維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有另一種解法:由于AB與DB垂直,如果學生能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難由y=2x+2直接得到直線BD的解析式,這對于求點E的坐標來得就更快了。從中考閱卷反饋的信息看,有學生是這樣做的。
【分析第(2)問】
憑感覺:由提取出的圖3,我們知道,∠OBE=∠ACE(如圖6),理論上,點B和點C應該是對應頂點,但由題目中要說明△BDF∽△ACE,可知點B與點A對應,是不是題目錯了呢?是不是只要給個“不存在”的結論就能得分呢?從閱卷情況看,還真有學生直接寫了個“不存在”。當然,這時是我們的感覺錯了。
經驗豐富的學生也由這個“感覺”發(fā)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是否存在點F,要先證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點F(這樣就不走彎路了);如果不等,則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學生當然得到了理想的滿分,不過從參加閱卷的教師反饋的信息來看,仍有許多學生忽視了證明“∠OBD=∠CAE”這一點,而直接用對應邊成比例求解了。雖然結果也對了,但還是不能得到滿分。
由這一問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覺思維在解題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直覺思維的兩面性,即直覺思維的結論不一定都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我們的論證。
直覺思維運用于一些諸如選擇題、填空題等小分值問題時,也常會使分數來得易如反掌。
面對如此標準的圖形,學生“憑直覺”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無需懷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數,但題目中沒有給出任一角的度數,這只能說明所求的這個角所在圖形是特殊的,諸如正多邊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長方形等,而此題中的∠DEC是△DEC的一個內角,那么,這個三角形要么是等邊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為規(guī)范的試卷的圖形是標準的,所以學生自然想到∠DEC是等邊△DEC的一個內角,即為60°。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通過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結構特征、數據特征、圖形特征等方面觀察和分析后,啟動直覺思維,進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
直覺思維不僅只存在于數學學科中,同樣也存在于其他學科中。在物理學中,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摒棄了經典物理學的觀點,靠直覺思維的幫助,大膽地提出了“量子論”的假說;1934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完成了“介子學說”的論文,當時也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論證,而是靠直覺思維的導引而產生的一種“假想”。縱觀近現代化學發(fā)展史,許多重要的發(fā)現都是建立在直覺思維的基礎之上的,如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的原子模型,還有凱庫勒發(fā)現苯環(huán)結構,等等。因此,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真正可貴的是直覺思維”。
當然,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在沒有經過嚴格的推理論證和計算之前,就能夠對問題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或者預見解題途徑,這并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以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為基礎,以對事物的敏銳觀察為前提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yǎng),它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朐山中學;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教育局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