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安懷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活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數(shù)學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自主探究注重形式、合作交流華而不實、算法多樣化泛濫成災等。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了剖析,并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力圖實現(xiàn)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的合二為一。
關鍵詞:新理念;新教學;冷思考
如何把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個性化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日常教學和聽課中,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對課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對新的教學方式?jīng)]有很好地把握,一味地丟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盲目地“跟風”、追求“時髦”,跟別人學“形”,致使課堂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闖入了“美麗”的陷阱之中。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進行一番“新”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案例:《厘米、分米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一起通過測量知道了課桌的高是70厘米。那么,你想對70厘米說些什么呢?
生1:我的個子比較矮,課桌70厘米對我來說有些高了。
生2:我小表弟的身高是70厘米。
……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這時,教師似乎有些急,于是便出示了:課桌高70厘米也就是7分米。見此情景,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教師是想啟發(fā)學生說出厘米與分米的關系,可是學生偏偏不往教師的圈套里鉆,于是就不著邊際地說了些“70厘米太高、太矮”等與主題無關的話語。
思考1:新課程背景下的所有知識都需要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去發(fā)現(xiàn)嗎?
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這說明自主探究只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方法,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反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上述教學過程中“70厘米=7分米”是事實性、概念性、陳述性的知識,沒有必要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猜測、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考慮,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進行學習,確保學習的有效性,應該把時空留給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合作下,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地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完成具體的任務和目標,成為課堂中真正的學習主人。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是慢慢構建起來的,需要有意識的訓練。同時,探究性學習方式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或者用得不好,就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教學要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性學習,要防止無論什么課都生搬硬套地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自主探索并非是“靈丹妙藥”而“包治百病”,接受學習對一些學習內容也是十分有效的。
二、合作交流:華而不實
案例:《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一輛汽車■小時行駛21千米,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后合作交流:
1.猜想:怎樣計算21÷■?通過交流后得到:
生1:可以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來進行計算。
生2:如果分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時,用此法計算不合理。
生3:因為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0除外),等于分數(shù)乘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我認為: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也就等于整數(shù)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
2.合作驗證:生3的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圖,并讓學生借助線段圖進行思考。(學生在小組中,每個人都在大聲地發(fā)言,誰也聽不到別人在說些什么。)3分鐘后,教師讓學生發(fā)表小組討論的意見時,卻沒有學生愿意舉手發(fā)表見解。(這時的課堂氣氛與剛才的“熱鬧”相比較有些沉悶。)教師沒有辦法只好出示思考過程來幫助學生研究。先想:■小時行21千米,就是3個■小時行21千米,可以先求出■小時行多少千米?再想:1小時里有10個■小時,所以求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列式為:。最后可根據(jù)乘法結合律得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參與了學生的討論,當教師再次要求學生起來發(fā)表推理過程時,結果還是沒有幾個人舉手,教師看了一下時間,只好叫了幾個好學生來敘述推理過程。)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打開課本質疑討論,課堂又是一片熱鬧,當組織全班學生發(fā)表質疑意見時,課堂仍是靜悄悄的。
思考2: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真的在合作交流嗎?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試圖在變革自己講授的習慣,通過增加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來獲得多元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交流,試圖引導學生自主地得出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整個探索過程,教師沒有去干涉任何小組的討論,也沒有消極地冷眼旁觀,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了學生的討論,并適時地給予學生幫助和啟發(fā)。但是,學生討論時的“熱熱鬧鬧”與發(fā)言時的“靜悄悄”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實施合作交流是對學生品質的順應和尊重,學生以主體地位、主人身份參與交流,在交流中消除偏見,從而獲得個性化、主體化的認識。交流應該是學生自發(fā)產生的,是學生學習的需要,它生成于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態(tài)度及時判斷,自然產生,它可以出現(xiàn)多次,也可以一次沒有;它可以來交流課程的內容,也可以交流某個學生提出的怪異問題;它可以是幾個學生間的小組交流,也可以是全體學生的大討論。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在“憤”“悱”狀態(tài),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時,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從而再次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合作交流才是必要的。
三、算法多樣化:泛濫成災
案例:《20以內數(shù)的退位減法》教學片段
一年級小朋友進行套圈比賽,比賽結束后,出示了以下信息:1、2、3號運動員套了15個圈,分別有9個、7個、5個沒有套進,想一想三位小朋友“誰贏了”?教師引導學生,要求“1號運動員投中了多少個”,應該怎樣列式?“15-9”得數(shù)是多少?其中學生想出的方法有:
生1:一個一個地減,從15根小棒中1根1根的拿走,拿走9根后,還剩6根。
生2:從15根小棒中先拿走5根,還剩10根,再從10根小棒中拿走4根,最后剩下6根小棒。
生3:把15根小棒分成兩份,一份9根,另一份6根,拿走9根的一份,就剩下了6根。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喜歡哪種計算方法?”學生的看法不一,教師均給予了肯定,并指出:“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進行計算?”
思考3:新課程背景下的計算方法越多越好嗎?
以上的教學片段,教師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了一個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通過情境引出問題。回想教學過程,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在對“你喜歡哪種計算方法”作總結時,教師鼓勵和肯定的是“你喜歡哪種計算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導致在課的集中計算訓練階段讓學生說說計算思路時,學生的想法還停留在計算方法的表面上。如,12-7=5你是怎樣想的?有學生回答:從12里面一個一個地減,減7次,最后得到5。如果學生經(jīng)過40分鐘的課堂學習,思維仍停滯在剛上課時的水平上,那么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師的教學價值又體現(xiàn)在哪里?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鼓勵算法的多樣化”。但“算法多樣化”其實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它不是“算法全面化”,所有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但從解決問題方法中抽象出的計算方法并非都應得到鼓勵,只有對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高有幫助、能實現(xiàn)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接近數(shù)學本質的算法,才是“新”課堂所提倡的。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