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軍 徐占福
摘 要:“地殼的運動和變化”是中圖版必修一中的重要一節(jié),講述的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地貌。其中,涉及大量的概念,而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礎知識的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的關鍵。高中地理綜合性強、涉及面大,課本中出現(xiàn)的概念多,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為更好地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如何學習概念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關鍵詞:地殼的運動和變化;概念;比較;興趣;體系
“地殼的運動和變化”是中圖版必修一中的重要一節(jié),講述的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地貌。本節(jié)從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地殼的運動與變化,并以此為主線,將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概念,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同一類概念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極易混淆,學生學習難度大。筆者認為,要重在理解地理概念是組成地理知識的基本元素,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的關鍵。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是學習和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關鍵。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比較法
1.相似概念
(1)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chǎn)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為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chǎn)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即斷裂、錯動是斷層的基本特征。
(2)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tài)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察覺,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3)流水沉積作用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與在入??谛纬傻娜侵蘅赏ㄟ^景觀圖加以區(qū)別
■
2.矛盾概念
■
這類概念也必須從內涵入手,找出差異,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確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確區(qū)分。如:
(1)內力與外力可通過表格對比,易于區(qū)別。
(2)地壘與地塹可利用泡沫制作教具,用不同顏色區(qū)分不同巖層。如圖
■
(3)背斜與向斜可引導學生自己利用課本模擬地殼碰撞、擠壓運動而造成水平巖層上拱形成背斜,水平巖層下凹形成向斜。
■
(4)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海嶺與海溝可通過示意圖體現(xiàn)
①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
■
②海溝是大洋地殼消亡處:當擴張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因密度大,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軟流層,逐漸熔化消亡。
3.包含關系的概念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即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
對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
(1)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動力;(2)地殼運動是地質作用的一種形式(過程);(3)地殼運動是地質構造的成因,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4.概念的廣義和狹義
例如,對于地表形態(tài),通常有兩種理解。(1)從宏觀形態(tài)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與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2)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即某種地形只是從其外在形態(tài)來判斷,如山地,但不能判斷這山地是由于褶皺形成,還是斷層形成,還是火山噴發(fā)形成,而提到喀斯特地貌或是丹霞地貌,我們即知是流水侵蝕、溶蝕形成,而提到雅丹地貌,即知是風力侵蝕形成。
二、引用其他學科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分清概念
1.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在流水侵蝕和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觀,地上有石林、峰林景觀,地下有溶洞、鐘乳石、石筍、石柱等景觀,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CaCO3+H2O+CO2■Ca(HCO3)2
2.風化作用中有物理風化,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在熱脹冷縮作用下,白天與晚上導致巖石內部與外表存在溫度差異,逐漸使巖石破碎
3.生物風化,由于生物根劈作用致使巖石破碎
4.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三、建立知識體系,明確概念的從屬、并列關系
■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在對比分析具體概念基礎上,在學生心中構建知識框架,理解概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對每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充分的理解,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