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明 張濤
別被“懶人包”牽著走
目前在臺灣,服貿協議正在引發(fā)巨大波瀾。對此,無論是反或挺,最起碼都得傾聽理解對方為何而反、為何力挺。然而,要搞懂這些正反雙方堅持不退讓的理由,首先必須真正了解服貿協議的具體內容才行。
翻開薄薄的一本《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文本及附件,從頭數到尾不過2.6萬余字。但是,這本書就像《六法全書》(即臺灣法律大全),一條條的法律文字,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夠讀下去的,就算勉強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后一個宇,能看完,并不代表就能明白了解。
此外,至少還得看過臺當局頒布的上千種《大陸地區(qū)專業(yè)人士來臺從事專業(yè)活動許可辦法》、《入出境及移民法》等一大堆相關的規(guī)定條文,才能判斷民間傳播的那些聳人聽聞的流言是真或假。
正是這些生硬復雜的條文,以及網絡上流傳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懶人包”,導致目前島內出現許多爭議甚至誤解,讓民眾包括大學生在內,無從判斷服貿協議對臺灣究竟是受益多還是沖擊大,進而吵鬧不斷,甚至引發(fā)游行抗爭及沖擊“立法院”等暴力行為。
縱觀島內民眾對服貿的疑慮和誤解,可分成四大類,即開放大陸人來臺就業(yè)、島內安全問題、產業(yè)過度競爭,以及“黑箱作業(yè)”。
爭議1:服貿協議通過,大量大陸勞工會進入臺灣,搶了臺灣人的工作
其實這樣的論述充滿許多以訛傳訛的誤解,最常聽到的包括:
誤解1
許多獸醫(yī)害怕服貿協議通過后,臺灣到大陸去的獸醫(yī)人數很少,而大陸有非常多過剩的獸醫(yī)師會到臺灣來工作,這對島內的就業(yè)市場是一個打擊。
正解
翻閱全本服貿協議條文,根本沒開放大陸獸醫(yī)來臺,但就是有些媒體刻意凸顯渲染,以訛傳訛。
誤解2
服務貿易協議將開放大陸洗頭妹來臺灣工作,不僅島內美容院的臺灣洗頭小妹會因服貿而失去工作,大陸洗頭妹還會幫臺灣客人“洗頭兼洗腦”;還有大陸出租車司機也會來臺灣。
正解
這次的服貿協議是開放大陸企業(yè)來臺投資,并不開放大陸技術工人來臺灣就業(yè),所以包括洗頭小妹、司機、美容師、建筑工、畜牧顧問、律師、醫(yī)師等,都不會因為服貿開放而進入島內工作。所以,“洗頭兼洗腦”或“大陸出租車司機來臺”這類事情,根本不會發(fā)生。
服貿協議根本沒有開放就業(yè)市場,也完全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的問題。事實上,據統計,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至2013年12月底止,陸企來臺投資共483件,申請核準陸籍干部(含眷屬)來臺共259人次,雇用臺灣本地員工共9,624人。證明開放陸企來臺投資可以增加就業(yè)機會,而非搶走本地人的工作機會。
誤解3
開放后,會出現大陸業(yè)務人員來臺推銷保險,造成臺灣業(yè)務人員失業(yè)。
正解
從過去幾十年來外資保險公司開拓臺灣市場的經驗看,不管是參股或成立子公司、分公司,都是雇用臺灣本地的業(yè)務人員,這是因為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由此判斷,服貿開放保險業(yè)后,反而會增加臺灣保險人員的工作機會。
誤解4
資本額超過20萬美元,大陸投資人(含董監(jiān)事)能有2位來臺灣,會出現假投資,真移民。比如說,爸爸用20萬美元(約600萬元新臺幣)到臺灣開一家面館,就能請媽媽來當高級經理人,加上兒子以專家(如廚師)身份提供服務,其配偶、小孩和其他親戚再以眷屬身份申請來臺,等于能讓一家人變相移民到臺灣,4年后都能拿到身份證,享有投票權。結果,一家小餐館4年可有18個大陸人移民到臺灣。依此類推,只要投資6000億元臺幣,大陸就能移民180萬人來臺灣,并左右臺灣選舉勝負。
正解
服貿協議中特別訂定了限制條款,要求大陸廠商一定要在大陸實際經營滿3至5年,才可以到臺灣設立分支機構,主要是為了避免用“紙上公司”、“搭便車”的方式到臺灣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zhí)行長李淳特別澄清道:“因為服貿而能入臺工作的大陸人士,其實只是取得工作權,而且要一年一簽;況且公司結束就得離開臺灣,而公司每年營業(yè)額或前3年平均營業(yè)額必須要達到1000萬元以上,才能通過加簽審核。這與投資移民能取得永久居留權完全不同?!?/p>
其次,依據臺當局頒布的《大陸地區(qū)專業(yè)人士來臺從事專業(yè)活動許可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第十二條,大陸人士無論是在臺灣擔任企業(yè)負責人或提供專業(yè)服務,停留期間都不得超過一年;有關跨國企業(yè)內部調動人員來臺,初次可停留3年,展延次數無限制的規(guī)定并不適用于陸資企業(yè)。來臺的大陸籍員工第一年只會核發(fā)1年期出入境許可證,第二年起,只有正常營運且營業(yè)額達到1000萬元臺幣以上,大陸籍員工才能重新申請換證,且無投票權。
此外,企業(yè)每增加投資金額50萬美元,可多申請一人,最多不可超過7人。也就是說,每家陸資公司最多僅可以有7位負責人來臺,但投資額必須達到330萬美元,且前一年營業(yè)額必須達到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這項規(guī)定適用于服貿協議中臺灣所開放的絕大多數服務業(yè)。
而且,申請眷屬來臺,只能是配偶及小孩,并不開放父母,依大陸一胎化政策,只會有2人,同時來臺眷屬不得在臺工作,子女高中畢業(yè)后必須返回大陸,怎么可能會全家移民臺灣?
所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僅開放大陸資金與少數主管及技術人員來臺,并未開放大陸勞工來臺,也未開放大陸人民來臺投資移民。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臺至2013年5月,臺灣方面共核準陸資來臺投資398件,不含企業(yè)主在內,僅有216位白領管理人員來臺,卻為臺灣創(chuàng)造6,771個工作機會,可見陸資來臺不但不會剝奪島內勞工的就業(yè)機會,反而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
爭議2:服貿通過,會出現臺灣個人資料與機密外泄,產生安全問題。
誤解5
服貿協議會開放門戶網站,大陸通過門戶網站大量搜集臺灣會員個人資料后,是否會造成這些資料非常容易、合法傳送到大陸母公司?endprint
正解
其實2009年臺灣就已經開放陸資可申請在臺灣經營門戶網站,但迄今從未有陸資來臺申請。更何況臺當局頒布的“個資法”中明確規(guī)定:個人資料只要跨過臺灣邊界的傳輸,都需要得到特殊允許。
例如電信業(yè)部分,臺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已規(guī)定,所有電信產業(yè)用戶的個人資料不可輸往大陸地區(qū);至于金融業(yè),“金管會”也特別規(guī)定,如果大陸金融機構要把臺灣分行的用戶資料送到境外母行,必須取得當事人同意并報請金融主管機關核準。
所以,并不是一家陸資公司在臺灣經營事業(yè),取得臺灣用戶的個人資料之后,以后就可以毫無限制將這些個資送到大陸。
誤解6
臺灣開放第二類電信中三項特殊業(yè)務,即存轉網絡服務、存取網絡服務、數據交換通訊服務,包括代管電腦機房的服務,很難相信大陸人在管理服務器時會不會有意或無意地埋下木馬程序、病毒來竊取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或監(jiān)控搜集使用者的行為。
正解
在電信業(yè),臺灣方面并沒有開放第一類電信,只開放第二類電信事業(yè)特殊業(yè)務的其中3項,占電信營業(yè)額低,且過時技術下的服務,不致影響產業(yè)。而且,陸資投資臺灣第二類電信,持股不得超過50%,且不得對企業(yè)的董事會及財務、營運與人事方向具備影響或控制力。
為確保島內通訊傳播用戶的權益,臺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在2012年9月25日公告:限制通訊傳播事業(yè)經營者,將所屬用戶個人資料傳遞到中國大陸。
另外,目前臺灣明令禁止大陸來臺人士進入電信機房,并進行分區(qū)管控,第二類業(yè)者的交換機的控制埠安全機制管制,比照第一類電信業(yè)者的管制措施,且對任何維護廠商提供技術服務皆須留下紀錄,以備查核。同時,臺當局針對用戶資料管理部分制定了“用戶資料機密分級管理辦法”,通過安全認證及隱密碼及加密傳輸來加以管控。
爭議3:臺灣產業(yè)已經過度競爭了,再開放大陸業(yè)者來會更慘;同時兩岸條件不同,開放并不對等。
誤解7
印刷業(yè)和書籍批發(fā)零售業(yè)都對大陸開放,一個是出版業(yè)的上游,一個是出版業(yè)的下游,這樣一來,不就是等于開放出版業(yè),沖擊島內言論自由嗎?
正解
服貿開放陸資投資島內印刷業(yè),僅限于投資現有印刷廠,并不是開放設立新廠,且不得兼營出版業(yè),陸資投資總股權比率也不得超過50%。如果有陸資印刷業(yè)兼營出版,只要被檢舉發(fā)現,將會受到臺灣“投審會”裁罰,并廢止他的投資許可。
實際上,臺灣印刷廠不太可能接受陸資投資,因為大多是老廠,且島內市場已飽和。依島內過去50年印刷業(yè)發(fā)展經驗,印刷業(yè)并無壟斷市場的技術,且印刷產業(yè)客戶眾多及多元,島內最大的印刷廠市場占有率也不到3%,不可能形成寡占或壟斷。
誤解8
臺灣開放大陸企業(yè)來臺灣經營批發(fā)零售業(yè),大陸圖書會大批進入臺灣,再以三折價格銷售,臺灣的書店承受得住嗎?
正解
其實早在2009年第一波開放陸資時,臺灣就已對大陸開放書籍、文具的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務。但為了避免大陸業(yè)者介入臺灣出版業(yè)務,對于陸資來臺申請書籍的批發(fā)零售業(yè)務,臺灣“投審會”與“文化部”均不予許可。
根據臺灣“文化部”統計,截至目前已阻擋大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深圳市嘉深投資公司、中國書店等三家陸企申請來臺投資案。所以,在“投審會”等部會的嚴格審查下,應該不至于對臺灣的出版業(yè)及閱讀生態(tài)造成任何沖擊。
誤解9
開放批發(fā)零售后,大陸就可以出口稻米、小麥和面粉到臺灣,臺灣的糧食安全將失守。
正解
臺灣“農委會官員”特別指出:臺灣管制大陸農產品進口約830項,包含稻米、小麥和面粉在內,皆不準從大陸進口。在這次服貿協議中也還是禁止,所以服貿并不涉及島內糧食安全。
誤解10
服貿一通過,臺灣的中藥行可能會紛紛倒閉,中藥業(yè)者沒法活了。
正解
臺灣“投審會官員”澄清,島內早己開放陸資來臺投資中藥批發(fā)業(yè)4年,而這次服貿并沒有開放中藥零售業(yè)。近4年來,陸資來臺投資中藥批發(fā)業(yè)的也僅有兩家,申請投資金額4710萬元,其中也只有一家210萬元的資金到位,至今對臺灣的中藥批發(fā)市場并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對島內中藥零售業(yè)更無影響。
誤解11
這一次當局簽訂服貿協議,要開放大陸業(yè)者來臺灣開火化場和殯儀館,是和臺灣的葬儀社搶生意。
正解
臺灣“內政部官員”解釋:服貿開放的是殯儀館及火化場部分,并不開放生命服務和送終儀式。眾所周知,臺灣的殯儀館及火化場設立門檻相當高,必須經過環(huán)境影響評估、都市計劃變更、區(qū)域計劃審議通過。同時,還必須經過籌設許可、建造許可施工許可,完工后才可以設立。一間殯儀館及火化場從申請到設立,大概需要5到10年,競爭門檻相當高。
從臺灣的實際情況看,火化場和殯儀館大多數都是由地方當局經營,商機并不高。反之,大陸對臺開放的是殯儀館和納骨塔部分,而且可以經營殯葬禮儀服務,商機比較大,更是臺灣業(yè)者的強項。
誤解12
依照服貿協議,島內上市柜的銀行可開放單一大陸銀行參股到10%,但臺灣很多銀行最大股東持股就10%左右,大陸會通過參股控制臺灣的銀行。
正解
臺灣“銀行法”第25條對銀行股權的管理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超過5%以上,每增加1%就要申報,超過10%以后,10%、15%、20%、25%也都要核準。
對本地銀行的股權變動都這樣審查,更遑論大陸的金融機構。只要變動超過1%以上,均受臺灣“金管會銀行局”的監(jiān)督,都要審查,不是自動許可。
誤解13
服貿協議將開放陸企在臺以合資方式,投入土木工程的一般建筑工作,內容涵蓋鐵公路、機場跑道、海港水壩、電纜線路工程等,這些項目牽涉到臺灣關鍵基礎建設,陸資挾著雄厚資本參與相關工程,等于掌握臺灣脈搏,將排擠臺灣中小型業(yè)者生存空間。endprint
正解
服貿協議第二條明文指出,服貿協議不適用于政府采購,鐵公路、機場等營造服務多屬政府工程的范圍,故臺灣方面可不開放或予以限制;另外,開放的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業(yè)設有陸資參股上限12%,且不得具有控制力的限制。
臺灣建筑業(yè)分成好幾個等級,包括甲等、乙等、丙等,每一類型建筑企業(yè)所承包的工程基本上和技術及資金有相應對等的關系。例如一個甲等建筑企業(yè),不可能承包120萬元的土木包工業(yè)的水溝工程。
換言之,技術門檻高的大型建筑企業(yè)會承攬的是大型工程,不會搶中小建筑企業(yè)的工作。更何況,這次服貿開放的內容僅允許大陸企業(yè)投入資金,總持股比例不超過12%,不具控制力,臺灣企業(yè)的營運方向不受陸資控制與影響。
誤解14
中國大陸企業(yè)規(guī)模龐大,服貿協議生效之后,大陸會將“一條龍”模式帶到臺灣,例如碼頭、倉儲、物流、運輸、批發(fā)、零售“一條龍”,或者門戶網站、電子商務、快遞、運輸、網絡廣告“一條龍”,以低價惡性競爭,讓臺灣弱勢產業(yè)及以中小企業(yè)為主的產業(yè),包括家庭經營的產業(yè)生存將受到嚴重沖擊,全面掏空臺灣產業(yè)。
正解
臺灣經濟部官員特別澄清:壟斷或寡占等問題在服貿協議第7條及臺灣“公平交易法”中已經規(guī)范禁止不公平競爭,所以能確實防止“一條龍”可能造成的壟斷行為。
另外,依據臺當局《大陸地區(qū)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中的規(guī)定,陸企來臺需經申請核準后才能匯入資金,經濟上倘若有獨占、寡占或壟斷性地位者,臺當局可以禁止其投資。
在美容美發(fā)業(yè),大陸已開放臺商獨資經營,而臺灣早就對外資開放。據統計,外資在臺投資美容美發(fā)業(yè)已有89件,其所雇用的勞工都是本地人,也沒有對產業(yè)造成沖擊。
在旅行社方面,臺灣只允許3家陸資旅行社來臺,每家只能設立1個商業(yè)據點,而且只能從事民眾旅游業(yè)務,所以不會有“一條龍”壟斷的情形,也不會對產業(yè)造成沖擊。另一方面,臺灣方面爭取到臺商在大陸設立旅行社條件比照國民待遇,有助其拓展大陸市場。
爭議4:服貿洽簽過程中是否充滿“黑箱作業(yè)”,且違反國際慣例?
誤解15
服貿協議中,臺灣對大陸開放64項,其中27項早就已經在陸資來臺時開放了,為什么要再納入服貿協議?服貿是不是造假了?
正解
臺灣“陸委會官員”解釋,在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過程中,希望盡量做到雙方對等互惠,所以當大陸對臺灣開放80項時,臺灣談判人員就把過去已經開放的項目列入服貿協議中。而且,單方面開放與納入約束雙方的協議中開放,在效力上仍有差別,通過服貿協議后,對臺商赴大陸經營更有保障。
誤解16
臺灣和大陸為什么先談服貿后談貨貿?這不符合慣例。
正解
以WTO多哈回合談判為例,盡管貨品關稅的談判還是遙遙無期,但是服務業(yè)談判已經在積極進行中,稱之為TISA,臺灣目前也在參與,同時非常可能以負面協議的方式先達成協議。
誤解17
服貿協議中兩岸開放模式不對等,臺灣承諾的開放程度遠高于大陸承諾的開放程度,雙方開放項目不對等,包括廣告服務業(yè)、管理顧問、觀光旅游、餐飲、洗衣及染色業(yè)、美發(fā)及其他美容業(yè)等行業(yè),大陸完全不開放給臺灣,這將造成臺灣服務業(yè)者大量西進,引發(fā)臺灣服務業(yè)空洞化,高失業(yè)率、低薪等問題也就更加嚴重。
正解
所謂開放模式,是指服務業(yè)跨境服務的4種模式:跨境提供服務、境外消費、商業(yè)據點呈現、自然人呈現。反對服貿的人最常提到的,就是兩岸對于模式一,即跨境提供服務的不對等開放。
所謂跨境提供服務,是指業(yè)者和消費者不必跨境。如果在這一個模式沒有限制,也就等于答應對方,想做臺灣的生意,不見得一定要到臺灣開公司。在服貿協議中臺灣所開放的行業(yè),大多對于跨境提供服務沒有限制,但大陸卻以不予承諾居多,換言之,要做臺灣人的生意,不見得非得在臺設立據點,但若想做大陸生意,就必須到大陸設點,的確會令人推論到臺灣服務業(yè)加速西進的結果。
對此,臺灣“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徐大衛(wèi)首先澄清:一些人似乎只看到服貿協議本身的內容,而忽略了在簽訂服貿前,大陸已經在加入WTO時對臺灣開放了許多項目,包括廣告、旅館、餐飲、洗衣、染色、美發(fā)美容業(yè)及其他服務行業(yè),皆己對外資開放獨資經營,所謂外資也包括臺資,所以在兩岸服貿協議里不另做承諾。此外,服貿協議有許多項目是大陸方面開放,而臺灣沒開放,例如會計審計及簿計服務、建筑設計服務、房地產服務等。一些“懶人包”說,大陸對臺開放程度比巴基斯坦還低,這并不正確,而且這些開放項目中有許多都是可以跨境提供無限制服務,就數量來說,絕無不對等。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FTA中心副執(zhí)行長李淳也表示:不應用貨物貿易的邏輯來分析服務貿易,因為服務業(yè)通常不是靠規(guī)模取勝。他強調,服務業(yè)的決勝關鍵是能對不同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規(guī)模大從來就不代表競爭力強。因此即使臺灣業(yè)者有意西進,也不至于大量轉移資源。
誤解18
一些“懶人包”指責,香港與大陸簽署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后陸續(xù)造成了房價飆升、年輕人薪水不變、大陸勞工搶工作等沖擊。這些CEPA副作用會不會也將成為臺灣的服貿危機?
正解
先看房價的飆升,香港在2003年間簽訂CEPA,而香港房價從2001年低點至2013年底,漲幅約3倍之多,似乎表明兩岸服貿協議簽訂后,陸資在臺灣買房需求提升房價將是必然現象。
然而與香港不同的是,依臺當局目前規(guī)定,對陸資在臺買房有所謂的“543”限制,即銀行貸款不得超過50%,持有房地產者每年在臺停留不可超過4個月,3年內不得轉售等。臺灣“內政部”也已推出“總量管制”的配套措施,包括每年陸資買房不得超過400戶,取得土地的上限是13公頃,并且陸資持有臺灣房地產的長期總量上限是2萬戶和1300公頃。
此外,陸資買房的件數本就極為有限。據臺灣“內政部地政司”統計,自2010年開放陸資來臺購置不動產以來,至2013年第三季末,陸資在臺取得不動產總計僅有122件。
而且,臺當局可以仿效香港政府打壓房價的辦法,通過連番調高印花稅、非香港永久居民及公司企業(yè)購屋須再征收15%的買家印花稅,限制陸資炒房,所以民眾疑慮成真的機會恐怕不大。
至于臺灣服務業(yè)者可能受到大陸挾低成本優(yōu)勢殺價競爭,導致不夠強的業(yè)者或者大舉出走,或者留在臺灣遭受扼殺,最終造成島內高失業(yè)率、低薪資的擔心,李淳則以服務業(yè)不具替代性解釋。他舉例,買了一臺電腦,隔兩年才會再買一臺,但若你今天到某家餐廳用餐,明天可能會選另一家餐廳。因為不具替代性,殺價競爭對于市場的傷害有限,所以放眼全世界,從不會聽到“反傾銷”幾個字套用在服務業(yè)之上。
他認為,大陸業(yè)者來臺的投資門檻并不算低,且每年都有營收破1000萬元的壓力,不至于導致大規(guī)模的殺價競爭;此外,就算真的殺價,也不會讓臺灣服務業(yè)的業(yè)者“血流成河”。
李淳表示:“臺灣在服貿協議里對于跨境提供服務的開放程度確實比較高,但沒有人會否認,這一次我們在銀行、保險、證券等產業(yè)拿到的也并不算少。反對者批評,銀行業(yè)者只能在大陸設立村鎮(zhèn)銀行,在福建省設分行或支行,受惠程度似乎有限;但2013年福建省常住人口數量為3748萬,遠超過臺灣的2300萬,光是福建省泉州市,人口就達500萬以上,臺灣業(yè)者的商機仍然可觀?!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