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嘉祿
吃有吃規(guī)
◎ 沈嘉祿
在過去,吃飯是全家團聚、增強家族認同感和維系感情的生活內(nèi)容,是大人議事的當口。客堂中央放一張結結實實的八仙桌,長輩坐北朝南,兒子媳婦兩邊坐定,老祖宗最疼愛的小孫子享有特權,坐在他們身邊。餐具也有所區(qū)分,比如在我家,祖父有專用的象牙筷,祖母則用系著細細鏈子的銀筷子,其他成員就用烏木筷或紅木筷,我則有一雙專享漆木筷,筷頭尖尖的,筷桿上畫了花鳥,是我最初接受美術教育的來源。
菜上來了,最好的菜擺在長輩面前。老人不動筷,其他人是不能開吃的。吃飯時小孩子不能說話,嘴巴不能發(fā)出粗鄙的“吧嗒吧嗒”聲,筷頭不能像無人偵察機那樣在菜碗上打轉,也不能像雙槍老太婆那樣一手執(zhí)筷、一手執(zhí)匙——左右開弓,飯粒掉下得馬上拾起來送進嘴里——這些都是老規(guī)矩。
以前我家還有一把粉彩的倒流壺,是專門給祖父盛黃酒的,從壺底一個口中徐徐灌酒,但不能多灌,超過警戒線,酒就會從倒流口里一瀉而凈——這個壺提醒人們不能貪杯。還有幾個粉彩溫酒器,蓋罐形狀,中間可放小酒杯,壺中注熱水,這樣祖父在冬天也能喝到熱酒了。
我有一鄰家小妹,32歲了還沒嫁出去,父母急得頭發(fā)都白了。有一次,家里來了一個小青年,一身名牌。從弄堂口走進來的一路上,鄰居們交頭接耳,眼睛放電。鄰居小妹的父母備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墒?,我事后得知這個時尚青年吃相不好,兩條胳膊像大吊車那樣支在桌子上,還不停地抖腿。夾菜就夾菜吧,筷子卻要在菜碗里兜底翻。除此之外,他還好吹牛,聽上去他們家好像是專門給南京軍區(qū)修理保養(yǎng)坦克車和裝甲車的,一家人去普陀山燒香,坐的還是東海艦隊的導彈驅(qū)逐艦。這番話嚇得小妹父母渾身發(fā)抖。后來,小青年喝高了,跑到廚房里嘔吐,一股酒酸氣直沖云霄……從此,這個小青年就再沒有進過我們弄堂。
有一點我覺得日本人做得很好,中國人擱筷子是縱向的,筷頭對著對面的人,而日本人擱筷子是橫向的,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值得我們學習。日本人擱筷子有專用筷擱,隆重一點的還有錦緞筷套,而中國的一般家庭沒有這小玩意兒。他們的湯匙也有專用的匙碟,其實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摘自《食品與生活》2013年第12期 圖/朱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