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元
常修澤教授提出的包容性改革論,是國內系統(tǒng)研究包容性改革理論的第一人。他對我國中長期全方位改革戰(zhàn)略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覺得有以下主要特點。
視野開闊。
他指出,“包容性改革”必須“上見‘天光(世界潮流),下接‘地氣(中國實際),中立‘人本(以人的發(fā)展和權利保障為導向)”。論述了當今世界的三道“天光”:其一,市場經濟,這是到目前為止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機制;其二,公平正義,這是當今世界的普遍訴求;其三,包容互鑒,世界各國人民日益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得高,看得遠,這種學術視野是相當開闊的。
理論扎實。
他提出的包容性改革論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基,體現在“三個理論來源”和“三個理論支撐”上。“三個理論來源”是從前人那里吸收來的,包括馬克思“多元包容”的思想、老子《道德經》中“知常容,容乃公”的哲學、西方有關學者的觀點?!叭齻€理論支撐”是他自己探索提出的,即:“人本體制論”——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體制創(chuàng)新的基本導向;“廣義產權論”——以“天(環(huán)境產權)、地(資源產權)、人(各種人的權利)產權”為核心的廣義產權理論;“第三波轉型論”——繼社會制度轉型、經濟體制轉型之后的“全方位的歷史大轉型”。作者對這三個方面有系統(tǒng)研究,形成了堅實理論支撐。
觀點新穎。
比如,關于包容性改革論“三大要義”(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運作)的觀點;關于“包容性體制總體優(yōu)越于排斥性體制”的觀點;關于“五環(huán)式改革”(經濟轉型,社會共生,政治變革,文明交融,天人合一)的觀點;關于在市場化和公正化“兩個雞蛋上跳舞”的觀點;關于“社會共生”的觀點;關于政治改革“尋求最大政治公約數”的觀點;關于東西方文明“交融互鑒”的觀點;關于以“天地人產權”破解生態(tài)困局的觀點;等等,給人以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