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
偽劣商品愈演愈烈,懲處不痛不癢是一個重要因素。有人或問,民法講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缺一賠一??蛇@種“缺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思想是否符合民事賠償原則?
對于商家違規(guī)的懲罰性賠償,并不是為了解恨。這一制度的約定,一是為了彌補受騙消費者的損失,二是防治假冒商品、欺詐服務的重要舉措。
道理容易理解,但是到底賠償多少合適,卻是一個長時間博弈的結(jié)果。
原《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边@一規(guī)定,發(fā)展了民法通則的賠償原則,構(gòu)成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的核心條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jīng)濟得以迅猛發(fā)展,但偽劣商品、劣質(zhì)服務卻像霉菌一樣在滋長,且愈演愈烈。中國政府對這些市場經(jīng)濟中出現(xiàn)的丑惡現(xiàn)象也曾給予嚴厲打擊,曝光、查封、沒收、焚毀,然而多是揚湯止沸,收效未見顯著,偽劣商品的霉菌難以扼殺。究其原因,懲處不痛不癢是一個重要因素。
譬如,商標法實施細則對侵權(quán)者僅處非法經(jīng)營額20%以下的罰款。致使假冒分子有恃無恐地說:以身試法,別的不行,商標法可試!廣州一次查得假冒國內(nèi)外名牌服裝注冊商標20多種,商標標識重達6噸??商幜P過輕,就等于縱容假冒。
不施嚴刑峻法,豈破奸宄之膽。中國民間流傳著“缺一賠十”的俗語,少一兩補一斤,這是人民群眾對缺斤短兩、克扣消費者行為的懲罰。這一經(jīng)驗升華為理論即是懲罰性賠償原則,可謂根治偽假商品的靈丹妙藥。
有人或問,民法講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缺一賠一,損二償二。可這種“缺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思想是否符合民事賠償原則?
在民法理論中,民事賠償通常是損一賠一,賠償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不是一概而論,懲罰性賠償也是存在的。如在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懲罰性違約金,違約者除賠償損失外,還應當支付違約金,即使沒有造成損失,也要償付違約金。而在新的民事訴訟法中,也增加了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
《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將這一民間習俗上升為法律,對經(jīng)營者采用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權(quán)益的,做了增加賠償?shù)囊?guī)定。經(jīng)營者和消費者的沖突多發(fā)生于合同關(guān)系之中,故《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關(guān)于增加賠償?shù)囊?guī)定即是違約中的懲罰性賠償。這種懲罰性賠償?shù)那疤釛l件是經(jīng)營者有欺詐行為。
而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增加賠償消費者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種懲罰性賠償?shù)挠嬎阍瓌t為“先賠償再加倍”。
后來,新消法修訂將第四十九條改作第五十四條:“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2013年5月31日全國人大辦公廳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又將消法第四十九條的“一倍”改為“兩倍”。
對此,我認為“消法修正草案將一倍改成兩倍毫無意義。因為法案表述中,一倍與兩倍相同其實際意義是一樣的。一倍是加倍賠償,是假一賠二,兩倍也是假一賠二。這樣的修改沒必要,反而給人造成誤解,以為是假一賠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