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在我們的體制內(nèi),倡導說真話的環(huán)境尚不完善,保護說真話的機制尚不健全,在約定俗成的語境里,說真話的成本依然過高,風險依然過大。今年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依然縱論天下,既有真知灼見,也有雷人雷語。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很多官員出來都是講好話,我知道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要穩(wěn)定,但說真話更容易使人穩(wěn)定。不講真話‘是建立政府公信力最大的障礙?!比珖f(xié)委員、中國銀監(jiān)會原主席劉明康在經(jīng)濟界別小組討論中所說的這段話引起了廣泛共鳴和深刻反思,很多人的心中都掛著這樣一個問號——我們的真話都去哪兒了?
不可否認,無論是在舉世矚目的兩會上,還是在其他的調(diào)研、座談之類的場合,各種各樣的好話里也有真話。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好話里面,更多的是套子話、太平話、應景話、拜年話,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留著情面,打著埋伏,蓋著事實,躲著問題,結(jié)果,便如曾任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的劉明康所言,“為什么遇到問題不講真話?等到事情進一步發(fā)展,真相大白之后,自己就會陷入更大的被動。”
其實,耐人尋味的不僅是劉明康的鮮明觀點,更是其職務前面的那一個“原”字,也許正是這個意味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受其縛的“原”字,才給了劉明康一針見血的勇氣,如果在尚謀其政的任上,還真的不敢斷定劉委員是否依然能出此言或者始終在工作中踐行著自己“講真話”的觀點。
此語并非出于對劉委員的不信任,而是他的一番感慨恰恰擊中了當前官場文化的要害,說明在我們的體制內(nèi),在約定俗成的語境里,說真話的成本依然過高,風險依然過大。
仔細究之的話、遇到問題不講真話的原因并不復雜。
一是倡導說真話的環(huán)境尚不完善。上面不愛聽,下面自然不敢說,忠言逆耳總不如蜜語順耳,讓說者與聽者皆大歡喜。
二是保護說真話的機制尚不健全。就像破窗效應一樣,說真話者并沒有因為實事求是獲得更大的認可以及更多的升遷機會,而講假話者不但無需付出名譽、德行、行政追究或經(jīng)濟處罰的代價,反而會在“數(shù)字出干部”等畸形政績觀的推手下,帶病提拔,越腐越升,這樣的冰火兩重天,自然是對說真話者的沉重打擊,也自然會使更多的講假話者趨之若鶩,投其所好。
當下最熱之詞非“頂層設(shè)計”莫屬,而讓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干部敢說真話,愿說真話,除了依賴于頂層設(shè)計外,別無他法。那些寄望于某個地區(qū)、某個單位出個明君的想法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讓我們重蹈人治大于法治的覆轍。只有從選人用人機制、干部考評標準、約束一把手權(quán)力等方面想實招,立規(guī)矩,滅虛火,出重拳,才可能徹底改良說真話的土壤,否則,必定陷入劉明康所指的“很多官員講好話的目的是為了要穩(wěn)定”的怪圈。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個憑借“講好話”講出來的“穩(wěn)定”,是粉飾太平的穩(wěn)定,是官官相護的穩(wěn)定,是權(quán)力尋租的穩(wěn)定,是利益集團的穩(wěn)定,如果放任這樣的“穩(wěn)定”,勢必導致社會和公眾情緒的不穩(wěn)定,這種假象的穩(wěn)定無疑是令人憂慮的和具有傳染性的。
發(fā)展之路遍布荊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正視的勇氣和破解的辦法。各級官員都是有影響力之人,他們的所言所行絕非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級政府公信力和一眾官員政績觀的真實寫照。無論何時何地,真話一旦成為稀缺資源,政治清明、社會公正、百姓認可都將成為無本之木。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