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林, 章秀英
(1.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浙江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在信息時代,依托網絡進行組織和聯(lián)絡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對我國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亦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網絡群體性事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群體性事件是互聯(lián)網上有較多網民參與討論并產生一定影響的事件。[1-2]狹義的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網民群體為了共同利益或其他相關目的,利用網絡進行串聯(lián)、組織呼應,乃至可能或已經影響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群體性非正常事件。[3]有學者指出,滿足個人需求、產生或維護利益、表現和實現自我是網民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動機。[4]有學者認為行為正義、合理、法不責眾、報復社會、隔岸觀火、渾水摸魚、自我表現、從眾和好奇好玩心理是網民參與群體事件的原因。[5]還有學者從貧富差距變大、分配不公增加、利益沖突、改革不配套來分析網絡群體性事件形成動因,內含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自我利益的維護。[6]也有學者整合了群體動力學和個體主義的分析視角,認為盲目從眾、渴望得到認同的競爭心理、渴望成為領袖、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同情弱者是影響高校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的主要心理因素。[7]綜上所述,促使個體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機,正如Lars Udehn指出,有的是理性的跟隨,有的則是非理性的跟隨,應該是混合動機使然,但混合動機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8]不僅如此,現有研究成果主要基于理論分析,缺乏經驗數據的驗證,無法清晰剖析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的動機結構,更缺乏測評參與動機的工具。由于高校學生具有良好的網絡技能和較高的人力資本,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參與群體,本文試圖以高校學生為目標群體,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采集資料數據,定量探討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的動機結構,尋求高校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的測評工具,并據此提出教育對策,以期更充分地發(fā)揮網絡參與的正能量。
(一)樣本來源
問卷初測是在浙江師范大學,依據文史、理工、藝體專業(yè)分層抽取200人,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2份,有效率為91%;同時運用網絡調查派軟件對其他高校學生進行在線調查,刪除未答超過5題和所有答案集中于某一選項的無效問卷,收集有效問卷25份。初測有效問卷共207份,文史類為91人,理工類86人,藝體30人;本科生136人,碩士63人,博士8人;男生66人,女生141人。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修訂,并再次調查和驗證問卷的有效性,后在浙江師范大學依據文史、理工、藝體專業(yè)分層抽取350人,發(fā)放問卷350份,剔除無效問卷53份,剩余有效問卷297份問卷,有效率84.9%;同時運用網絡調查派軟件對其他高校學生進行在線調查,收集有效問卷220份,有效問卷總共為517份。文史類為235人,理工類253人,藝體29人;本科生316人,碩士190人,博士11人;男生200人,女生317人。
(二)問卷題目編制
本研究將網絡群體性事件界定為一定時期,眾多網民就某一話題自發(fā)或有組織地在網絡空間集中表達訴求,并產生一定現實影響的集群事件,是廣義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是指通過QQ群、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工具、博客、相冊和視頻網站等,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發(fā)表評論和傳播,據此表達意見、建議和訴求,對現實社會事件施加影響和壓力。
依據前期文獻分析,網民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機主要涉及到五個維度:社會正義(追求公平、利他、同情弱者);表現自我(競爭、渴望成為領袖等);自我放縱(情緒化、責任感弱化、法不責眾)、跟風好玩(模仿、從眾、暗示、傳染、好奇、享受、快樂體驗);利己(維護自我利益)。在此基礎上,對30名浙江師范大學在校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半結構化訪談。同時,運用通信工具對20名高校學生在線訪談。訪談問題為:(1)你是否參加過網絡群體性事件?(例如“天價煙事件”、“天價公款賬單事件”等);(2)若參加過,請你寫出參與目的(至少4條);(3)若沒有參加過,請你推測別人出于什么目的參與此類事件(至少4條);(4)你覺得什么原因可能讓你選擇在網上參加這類事件?接著,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同時借鑒參與動機的文獻分析,初步確定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五維度結構”,編制問卷項目46個,并咨詢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專家,以確定項目內容效度。最后,根據有關專家意見整理形成41個項目,形成高校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初始問卷,包括:跟風好玩(10個項目)、自我放縱(8個項目)、社會正義(9個項目)、自我表現(9個項目)、利己(5個項目)五個維度,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整個問卷得分越高,表示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越強烈。
(三)統(tǒng)計處理
對收集的有效數據采用SPSS12.0和LISREL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首先,對初次測試的問卷進行項目區(qū)分度分析,刪除題項與總分相關在0.3以下的3個項目,留下38個項目。接著,對問卷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值為0.852, 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2 186.154(df=171),p<0.001,適合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技術進行分析。然后,對問卷進行主成分分析,再以最大變異法進行正交旋轉,刪除交叉負荷大于0.45的項目;每刪掉一題重新做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利己維度各項目負荷達到0.45以上只有兩個,其余均在0.3以下,不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予以刪除。最后剩下19個項目,構成4個因素,具體見下表1。
從表1可以看到,所有項目的因素負荷均在0.65以上。因素1包含6個項目,特征值為3.820,方差貢獻率為20.103%,主要涉及利用網絡揭露腐敗、爭取公平、主持公道等需要,命名為“社會正義”;因素2包含6個項目,特征值為3.492,方差貢獻率為18.378%,主要反映被試試圖提升自我形象,博得人氣等心理傾向,命名為“自我表現”;因素3有4個項目,特征值為2.392,方差貢獻率為12.591%,主要體現為被試因網絡匿名性而表現出的放任和不加約束的行為傾向,如“反正不知道我是誰,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網絡上的所作所為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等,命名為“自我放縱”。因素4有3個項目,特征值為2.172,方差貢獻率為11.421%,主要反映被試出于好玩和從眾心理而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傾向,如“跟帖或發(fā)表言論只是跟風而已”“發(fā)帖或發(fā)表言論只是好奇心驅使而已”等,命名為“跟風好玩”。 問卷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493%。
其次,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對再次調查的517個有效樣本做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χ2/df=2.896,RMR=0.068、 RMSEA=0.061, NNFI、NFI、CFI、GFI、IFI均大于0.90。說明該模型擬合良好。詳見表2和圖1。
表1 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的因素分析結果(n=207)
表2 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四因素”模型的擬合指標(n=517)
圖1 參與動機“四因素”模型
采用因素分析編制測量工具時往往需考慮到各個因素間可能存在的高相關,以及因素間可能存在著內容邏輯上的相融性,為此對已經獲得的問卷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各維度及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矩陣(n=517)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如表3所示,各個維度相關系數在0.175-0.451之間,屬于中等偏低相關,表明各個維度間獨立性較高;各個維度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470-0.757之間,屬于較強相關,表明各個維度與整體概念之間的一致性較強;另外目前也沒有其他理論表明存在著其他結構,因而沒必要考慮備擇模型的存在。
最后,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數、分半信度作問卷信度分析的指標對先后兩次的總體樣本進行分析。如表4所示,高校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問卷各維度的α系數在0.764-0.880之間,總問卷的α系數達到0.909。問卷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687-0.829之間,總問卷的分半信度達到0.814??梢姡瑔柧砜傮w信度良好。
表4 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量表的信度分析(n=724)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校學生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機由社會正義、自我表現、自我放縱和跟風好玩四個維度構成。“四因素”模型結構清晰,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較好地測評高校學生網民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動機的水平,作為相關研究的工具。
(一)社會正義維度
價值累加理論指出,群體行為并非是集體歇斯底里或非理性的暴民行為,而是對社會情境和導致異常行為產生的環(huán)境的一種累積性反應,在特定情景中這種行為對參與者而言是理性的。[9]有學者認為同情弱者[6]、追求公平[7]和正義[5]是網民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因素之一。本研究也發(fā)現,通過利用網絡大規(guī)模傳播形成輿論壓力,懲罰違法亂紀、亂用職權行為,澄清事實,追求公平,實現社會正義因子的特征值和解釋的變異百分比為最大,達到20.103%,從而表明維護社會正義是高校學生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最基礎的動機。然而社會轉型期累積的社會矛盾,如貧富差距、權力腐敗、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不少,無法充分滿足高校學生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亨廷頓(2008)指出,“如果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以滿足,就會刺激個人和集團投身政治”。[10]高校學生群體缺乏體制內渠道表達社會正義訴求,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大規(guī)模傳播因能迅速獲得有效回應,成為大學生參與政治公共生活、表達社會正義訴求的有效渠道。
(二)自我表現維度
徐玉(2011)指出,表現和實現自我、渴望得到認同、成為領袖是推動大學生參與群體事件的主要動機。[7]本研究也發(fā)現,高校學生群體具有高自尊、高成就動機和強競爭意識的群體特征,這一特征使得他們會盡可能利用一切平臺,展現才能,追求自我實現,提升自身群體地位。由于網絡群體性事件往往是網民關注的焦點,如果能在其中有出色的表現,則容易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所以,“成為論壇或其他發(fā)帖的領袖使我很驕傲”、“提高知名度”、“博得人氣”、“追求成就感”、“展現才能”和“得到別人關注而產生的滿足感”推動著他們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對群體性事件的觀點和見解,展現自我,以獲取他人的注意,積極尋求他人肯定。
(三)自我放縱維度
在現實社會中,人的欲望、沖動和攻擊性等感性本能往往受到社會規(guī)范和理性的壓抑,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轉移。而網絡虛擬環(huán)境營造了去個性化的情境,網民可以借助于網絡世界的文化狂歡使感性本能得到釋放,有效緩沖心理壓力,具有心理代償功能,為實現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條件。[11]但網絡的匿名性會使侵略、敵對更加明確,[12]使網民可以毫無畏懼地表達、傳播信息甚至是不真實的、被修飾的事實,可以不負責任地宣泄攻擊性和實現自我放縱。高校學生網民也不例外,具體表現為:“在網絡中讓我更傾向產生侵略、敵對的行為”、“在網絡熱門討論組中,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跟著起哄,反正別人不知道我是誰”等。這種不負責任、自我放縱的動機,在網絡群體互動中,如勒龐對集群行為的研究指出,通過相互感染和暗示,加速了集體無意識的產生,集體無意識抑制個人思維的存在,使其喪失理性和責任感,從而煽動群眾產生集體性行為,[13]誘發(fā)網絡群體性事件。
(四)跟風好玩維度
緊急規(guī)范理論指出,參與集群行為的動機是多元的,其中不乏迫于群體壓力的仿效和遵從,也有局促不安的、好奇的旁觀者或是開拓者。[14]任龍和任軍(2009)也指出從眾和好奇好玩心理是網民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原因之一。[5]依據弗洛伊德的人格論,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具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傾向,這種天性在行為上表現之一就是玩,在心理上表現之一就是享受的滿足需要。網民通過玩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和追求快樂的需要,而在群體中追求快樂的方式之一是模仿、從眾和跟風,即人家怎么玩學著怎么玩,跟著人家玩而學會玩的規(guī)則和方式。當網絡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時,一些學生網民并未謹慎地鑒別相關事件的真實性,也沒有考慮到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后果,只是覺得好玩,出于非理性的跟風和從眾而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
此外,利己維度之所以未能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的典型動機,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學生群體離社會生活較遠,網絡群體性事件所關注的具體問題與其切身利益聯(lián)系并不直接,而社會精英意識使其更關注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公共性和正義性,基于個人利益而發(fā)動或參與網絡群體性動機表現較弱。
依據本研究結果,高校學生主要基于四種動機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其中社會正義和自我表現動機更多的是理性成分;而自我放縱、跟風好玩維度更多的是非理性的跟隨。為此,相關部門須依據不同的參與動機特點對高校學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行為進行管理與教育:
第一,肯定和引導高校學生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正義和自我表現動機。首先,充分肯定自我表現和追求社會正義動機的正面功能。利用高校學生信息收集和傳播能力收集官員腐敗、社會冤假錯案和不正之風等負面信息,形成網絡監(jiān)督機制,將群體事件解決于萌芽狀態(tài)。其次,進行網絡群體性事件參與后果的教育。網絡群體性事件(例如網絡反腐)盡管促進了具體問題的解決,但對其過度依賴不僅會促進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爆發(fā),沖擊社會穩(wěn)定,而且從長遠看未必有利于法治和正義實現,甚至可能被別有用心的社會勢力或敵對勢力利用,演變?yōu)樯鐣觼y和暴力。其次,加強對學生網民進行社會轉型階段國情教育,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形勢,確立理性的社會公平正義期望。最后,在學校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發(fā)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平臺,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公共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機會,滿足他們自我表現和追求社會正義的訴求。
第二,加強對高校學生進行網絡公民自由和責任教育,通過心理輔導宣泄并化解其攻擊傾向和疏離感等負面情緒,減少其自我放縱動機。為此,需要引導高校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自由,盡管網絡因其虛擬化可以讓網民自由釋放攻擊性本能,但若網民的自由了無限度,缺乏管制,甚至到自我放縱的程度,就會導致無政府主義,結果可能危害甚至喪失自由,并使富有理性的網絡虛擬公共領域無法確立,影響網絡參與在我國民主化進程中的積極效用。因而,高校學生必須履行網絡公民責任,在享受網絡交流和傳播的自由時,須加強自我監(jiān)控,理性管理自身言行,不至因網絡的匿名化而無限制地自我放縱攻擊性、疏離感等負面情緒,做出對自己和社會不負責任之事,危害自由。同時,高校要加強心理輔導體系建設,特別是網絡心理輔導平臺和網絡心理輔導隊伍建設,通過心理輔導宣泄并化解高校學生網民的攻擊傾向和疏離感等負面情緒。
第三,針對高校學生網民的跟風好玩心理,高校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強對學生進行網絡群體性事件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網絡群體性事件性質的分析能力和鑒別能力,強化其網絡理性,化解其盲目的跟風傾向。其次,應使學生認清好玩是人的天性,從道德角度看并非是不道德行為,看似無可厚非,但在網絡傳播時代,跟風好玩卻可能造成極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再次,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15]和網絡法治教育,網絡虛擬空間也受法律管制和規(guī)范,一旦因一時的貪玩觸犯法律,須承擔法律責任,危害自身發(fā)展,從而學會以法治意識約束跟風好玩心理。最后,高校學生管理部門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是開展具有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狂歡”活動,例如“潑水節(jié)”、“枕頭大戰(zhàn)”,釋放學生網民壓力的需要,滿足其好玩心理。
參考文獻:
[1]杜駿飛.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類型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9(7):76-80.
[2]樂國安,薛婷,陳浩.網絡集群行為的定義和分類框架初探[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99-104.
[3]揭萍,熊美保.網絡群體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會科學,2007(9):238-242.
[4]Weingart L,Brett J,Olekalns M,Smith P. Conflicting Social Motives in Negotiating Grou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93(6):994-1010.
[5]任龍,任軍.群體性事件處置工作中開展心理攻勢研究[J].公安研究,2009(5):16-19+83.
[6]董天策,王君玲.網絡群體性事件研究的進路、議題與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8):23-26.
[7]徐玉.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分析及處置對策[J].理論導報,2011(11):50-51.
[8]Udehn L. Limits of Public Choice: A Soci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M].London:Routledge,1996:278-296.
[9]Smelser N.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M].New York:Free Press,1971:4.
[10]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37.
[11]博玫.試論網絡文化的心理代償功能[J].心理學探新,2004(4):17-19+61.
[12]Kiesler S,Siegal J, McGuire T.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1123-1134.
[13]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2-40.
[14]Turner H,Killian M. Collective Behavior[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57:10.
[15]俞明祥.網絡對大學生虛擬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負效果及其對策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