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世連
【摘要】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質疑作為改進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舉措能使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正因如此語文課堂要善于抓住“質疑”點學生邊讀邊疑教師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有機地、適時地設疑不失分寸地答疑、解疑更要組織學生探究釋疑,從而引爆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
【關鍵詞】質疑;教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而,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質疑問難,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一、要讓學生大膽質疑,首先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無論是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們都應該稱他們?yōu)樾∨笥选N乙鰧W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彼J為,師生之間應該確立朋友一樣的和諧關系。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nèi)容和任務。和諧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首先是體現(xiàn)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xié)同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關系通過情感和激勵的方式來影響教和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表示了坦然否定。他質疑說,這個成語的結果并非越走越遠,而是越走越近。因為地球是圓的,歷史上的航海記載,不也是回到始發(fā)點嗎?這確實有道理,你能否定學生卓見的火花嗎?在教學《愚公移山》時,也有不少學生質疑:本文的題目不夠準確。既然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的結尾卻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題目還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時之間許多學生紛紛響應。根據(jù)原文的客觀事實,愚公并沒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堅強,恐怕也是空中樓閣。更有一個學生“堅決”的說法:愚公違法了!他這樣做,破壞了環(huán)境,挖走了兩座大山不說,更何況把泥士運渚渤海填海,后果不堪設想!對呀,在注重環(huán)保的今天,愚公,你的確不該挖山!
學生的說法不無道理。事實上,愚公并沒有真正戰(zhàn)勝大自然,這似乎留給我們一個“神定勝天”的結局,然而教學參考書卻這樣認為: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反襯出愚公精神能驚天帝,泣鬼神,從而說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這種觀點強加給學生。從客觀上看,原文無法找到能充分證明“人定勝天”的理由。學生能夠尊重事實、尊重原文。這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何必要把學生全部限定在一個框架里呢?又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大膽”的說法:愚公真笨!這簡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呢?面對學生們的大膽想象,我于是就讓學生們展開討論:那么你們認為愚公應該搬山還是搬家呢?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愚公應該搬家。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難道無數(shù)代人為之奮斗的“移山”比較輕而易舉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嗎?這要浪費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有學生用了現(xiàn)在有貧困山區(qū)移民的例子來證明搬家的好處。而教學參考書上卻分明寫著:愚公似愚實智,即所謂“大智若愚”,決不能與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有什么不對?課文不是說愚公就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嗎?
二、要讓學生有疑可質,還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可以使人產(chǎn)生巨大的積極性,獲得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在學習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刻苦鉆研、廢寢忘食。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有了讀書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當興趣成為一種推動學生求知的內(nèi)在力量時,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又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學生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句提出疑問,認為它破壞了這一副塘上月光圖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無法銜接,提出應該把它刪掉。這一問題是很多專家學者一直在爭議的問題。我告訴學生,以前的教材是沒有這一句話的,由此肯定了學生的質疑問難的精神。同時又指出,現(xiàn)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復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風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熱情很
三、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要領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問的例子,讓他們看譜彈琴。范問的例子可來自于課文后面的思考問題,來自老師設計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登山》一課,我針對第18自然段設計了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寫與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與思考討論,有的說:列寧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寫日出的美麗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說:這是作者寫作的技巧,寫列寧他們登到山頂就該往回走,山頂景色描寫有總結過渡的作用。有的說:列寧冒著生命危險過峭壁,應該要看到日出的美麗才合算。無限風光在險峰哪。有的說:這一段是對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的贊頌。學生的解答從段的主要內(nèi)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寫作特點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個比較全面中肯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這一自然段的存在價值。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老師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有點冷場,接著就從剛才的回答開始思考,一部分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啟發(fā)我們?nèi)ニ伎颊n文中段與文章的關系,指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法。老師小結:這一段就段來理解沒什么難度,但與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顯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價值。以后我們閱讀也需要想一想,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為什么?從分析”問題”著手,逐步指導學生提問要有清楚地指向,語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與思考度。通常是從閱讀文章的普遍規(guī)律上去找問題:第一,理解的重點處;第二,理解的困難處;第三,產(chǎn)生疑問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視打破規(guī)律的提問,往往這些問題的含金量更高。
四、要讓學生質疑發(fā)揮最大作用,就必須把質疑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
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隨著進程,問題一個一個相應地得到解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一不占用單獨的大塊時間來解難釋疑,教學時間比較經(jīng)濟;二是把問題置于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緊密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現(xiàn)于其中,訓練比較到位,比較科學。這種“一切都在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促進。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時刻胸中有數(shù),能夠及時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讓學生掌握質疑的途徑質疑的途徑很多,文題、文章內(nèi)容、關鍵詞句及設問、反復、過渡、照應甚至插圖、關鍵標點等,都可以用來質疑。如果文章的題目提供了課文內(nèi)容的指向和要點,我們就可以從審題入手,引導質疑。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柳》、《誠實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脈絡清晰,段落結構相同,我們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學法,讓學生抓住要害,自讀質疑。
總之,質疑大有學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用好教材,抓住時機,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適時質疑,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既學到新知,又發(fā)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