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
摘要:新課程理念的影響,已經(jīng)得到了驗證,充滿樂趣、激情的課堂讓學生和老師都大大受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必須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必須適應課改。然而,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怎么樣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真正能夠達到新課改計劃的目的,從而進一步推動化學教學的改革能更快更好地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化學;優(yōu)化;策略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2-0235-01優(yōu)化教學過程,就要以學生為中心,綜合考慮課程理念及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等各種因素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對教學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xiàn)教學結構的整體優(yōu)化。
1.把握好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的關系
在新課標下,教學過程的目標將知識與技能、能力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有效整合。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簡潔明確,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學生具有挑戰(zhàn)性。如復習"二氧化碳"的教學中,考慮到學情處于總復習階段,教學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知識與技能:掌握實驗室制取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的原理;掌握二氧化碳與堿溶液的反應。(2)能力與方法: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裝置的改進,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討論,加強合作交流。從目標定位看出,不再停留于二氧化碳知識的簡單復習,而是通過解決問題提升知識體系。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裝置改進,進一步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與他人的交流中、老師的指導中通過再發(fā)現(xiàn)進行再學習。
2.實現(xiàn)知識掌握和思維發(fā)展的同步攀升
思維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思維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不斷探究、精心設計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對學習材料不斷地進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學生的學習策略,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提出問題,暴露出他們思維的過程,迸發(fā)出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
3.處理好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一般都把教學過程考慮得比較周全,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估計得比較充分。然而真實的教學情景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是具體的、不確定的,是動態(tài)的、無法預料的,我們可預測它,但無法規(guī)定它。在許多情況下,教學過程不是完全按照設定的方向去完成,在過程中會出現(xiàn)意外事件。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師不但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還應該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從容地處理好各種突發(fā)事件。
在教學"怎樣得到氧氣"時,有一內容我本來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從氯酸鉀制氧氣的裝置上進行改動,討論出雙氧水制氧氣的裝置,并在此裝置上進行優(yōu)化改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事先設置了如下情景:(1)由于試管所裝的液體的體積有限,討論出可用燒瓶、錐形瓶、廣口瓶代替試管,并展示裝置;(2)提出問題,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一接觸,就放出氧氣,很多氧氣在收集前已散逸到空氣中,造成資源的浪費,為解決這一問題,大家提議用滴管滴加;教師放錄像觀察這一過程;(3)在上一過程中又出現(xiàn)一個問題:一滴管的雙氧水的量限制了產(chǎn)生的氧氣質量,再用滴管取用雙氧水,會使氧氣中混有空氣。學生提出用長頸漏斗代替,教師再放錄像讓學生觀看過程,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氣體從長頸漏斗口逸出,怎樣避免,討論后提出必須考慮液封這一問題,再放實驗錄像;(4)介紹分液漏斗的作用并放錄像,啟發(fā)學生思考用分液漏斗代替長頸漏斗,步步深入。課前為自己到位的設計沾沾自喜,然而實際往往出乎于人的意料,學生在討論中一下子冒出了使用長頸漏斗、分液漏斗避免產(chǎn)生的氧氣散逸的想法,我隨時調整了我的教學方案,就用學生提出的長頸漏斗、分液漏斗分別安裝好實驗裝置,找出裝置的差異和優(yōu)缺點。事后我領會了什么是以"學生為主體",深深地體會到教學過程不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zhí)行,而應是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
4.注意教學活動多樣化與教學評價多元化的融合
將科學探究作為課堂改革的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運用實驗、觀察、調查、辯論、資料收集一些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來豐富教學活動內容,激發(fā)和維持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賞識每一個學生,感受每一顆心靈",在評價時要注意面向全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及時、多樣、適度激勵的原則,師生共同參與,既不簡單否定,也不無原則肯定,提倡組織學生的反思性評價。
評價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對他自己的評價,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更利于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在一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探究優(yōu)化制取二氧化碳裝置。有個學生在教科書原有裝置基礎上作了如下改進,在大試管里面裝一小試管,大試管里裝稀鹽酸,小試管里裝大理石,大試管與小試管之間用橡皮塞加以密封,并設想小試管底部有一個可開或關的活塞,這樣就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了。另一個同學站起來進行評價,認為小試管上做一個活塞有點不符合實際,日認為該用一個破底的試管就可以代替,他的評價得到了第一位同學和全體同學的認可,第一位同學不甘示弱,進而又改進了自己的方案,他設想將石灰石放置于一個銅網(wǎng)中,銅絲穿過橡皮塞將銅網(wǎng)拉住,用銅網(wǎng)的升降控制反應。同學們都投以贊許的目光,我對他的評價是"你的方法很有新意,你有毅力,老師佩服你。你能將思考的方法告訴我們嗎?"這個同學思考了一下,發(fā)表了他的見解,"要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要么移動固體,要么想辦法控制溶液的進出",他的回答打開了全體同學的思路,后來全班同學又想出了另外五種方案,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提高。
總之,優(yōu)化化學教學過程是實現(xiàn)課程改革和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一個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作為教師,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思路、新歷年,才能轉變教學方法,加快教學改革的力度,真正地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推進素質教育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