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祥
提起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都繞不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成都市成華區(qū)客家文化名人鐘祿元先生(1913—1988)。1943年,鐘祿元先生在李劼人主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文章,第一次向外界報道了成都東山客家人生活的民風民俗,將長期封閉居住在東山的客家人,推向了社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013年7月28日下午,由鐘新光負責將鐘祿元的二兒子、76歲高齡的高級工程師鐘樸然(譜名:鐘吉沛)老人從錦江區(qū)海椒市住處接到成華區(qū)十里店的一家茶樓。筆者認真傾聽了鐘樸然老人回憶鐘祿元先生一生走過的艱苦歲月。下面記錄的是他對鐘祿元先生回憶的一些片斷。
我爺爺文化程度不高,卻盼著子女個個能讀書,人人有文化,因此花了不少錢,購回很多書籍。在我兒童時期,每年伏暑看到大人抱起書,放在篩子里,端到院子中間的地上,給書曬太陽。那里面有一套“二十四史”,給我印象最深。
我的父親鐘祿元,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老幺。由于爺爺忙生意,父親到9歲才去讀私塾,后來考進成都華陽縣國中學校讀初中。為了給家中節(jié)約錢,父親中學畢業(yè)后直接考進免費的四川師范學校。1934年,他在四川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便在牛王廟小學校任教師。那時候,當教師是每學期與學校簽合同,報酬每個月50塊錢。鐘祿元自己每月只用5塊,其余全部交給自己的大姑媽保管,留著日后上大學用。1936年,他考進了國立四川大學歷史系。1939年的暑假,鐘祿元作為四川大學的學生,參加本校西南社會科學研究處組織的客家調查團,調查對象即現在的成華區(qū)范圍內的客家人。
1940年,父親鐘祿元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華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三中學)、成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七中學)等學校任高中部史地教師。1941年,時在成都的葉圣陶先生邀請鐘祿元到四川省科學教育館任研究員,主要負責《文史教學》(月刊)的編輯工作。爾后,鐘祿元便在該刊物發(fā)表《蜀北客族風光》《歷史的功用》《整理川省資料芻議》等論文。
1943年初,鐘祿元調任四川省臨時參議會助理秘書。9月,鐘祿元在李劼人創(chuàng)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一文。鐘祿元身為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客家村,從小說客家話,長期耳濡目染客家風俗,對客家文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認識。該文以鐘祿元的家鄉(xiāng)——華陽縣龍?zhí)端拢ìF屬成都市金牛區(qū)圣燈街道東華村3組)附近為范圍,以鐘家大院附近的四個客家大姓,即鐘氏、范氏、廖氏、張氏為對象,進行田野調查。在民國時期,四個大姓人口多,影響大,還續(xù)修了家譜。家譜說明了四大姓來川的原因,歸納起來:一是前清雍乾間,粵東連年災荒;二是明末張獻忠殘破四川后,田園荒蕪,資源棄地;三是仰慕巴蜀之富庶??图胰藖淼綎|山三百余年,聚族而居,少與周圍非客家人通婚,所以仍保持原有的習俗。對此,鐘祿元對客家人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一是勤儉。不用洋貨,不講時髦,吃的是自己耕種的糧食,穿的是自己織的粗布棉衣。勤勞,居住的地方全部是丘陵,戴月披星地在田野勞動。二是清潔。客家人最講究清潔,他們每天必洗澡,尤以衣裳穿得潔白為榮。三是建筑。客家人的住房很堅實,“二堂八廳,四橫五井”,結構謹嚴,院子內部四通八達,一連數十間,用土磚砌成,以蓋陶瓦為主,其次是蓋麥草。壁上多涂潔白的石灰。四是禮教??图胰嗽境鲇谥兄荻Y儀之邦。《鐘氏族譜》載其祖宗詞云:“山有來龍水有源,后代兒孫憑祖先。若然不認當雷打,像賢瓜瓞福綿綿”,反映出客家人看重家法。五是婦女。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如穿衣,則自己種棉,自己編織,自己縫制;又從事副業(yè),養(yǎng)雞、鴨、鵝、蠶或喂兔、羊、豬等。六是歌謠。分為勸孝順歌、勸友愛歌、戒懶惰歌、勸婦女勤快歌、勸小學生歌、勸小姑娘歌、勸唱廣東小兒歌等類。歌詞反映了客家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直率、誠懇、勤儉等優(yōu)秀品質??梢哉f,鐘祿元的這篇《東山客族風俗一瞥》,開創(chuàng)了四川研究客家文化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40年代初,葉圣陶先生在成都時,鐘祿元曾經寫好一篇文章送給先生修改。先生逐字逐句地修改好后,又交還給鐘祿元。第二天,先生打來電話說,文章有一個標點符號還需更改。葉圣陶先生嚴謹治學精神,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到父親一生的治學??箲?zhàn)結束后,葉圣陶先生在離開成都前夕,推薦父親到貴州大學任教。父親以為離家太遠而推辭掉這個機會。葉圣陶先生于是又推薦他到成都濟川中學校,即后來的成都市第十六中學校任教師。
1944年,鐘祿元的堂兄在射洪縣任專員,知道鐘祿元有文化,為人誠信,邀請他到射洪縣工作,任田糧管理處處長。直到1945年底,鐘祿元離開射洪縣時,都把糧錢賬目弄得清清楚楚,沒有一筆糊涂賬。
1951年,新政府號召有文化的人員出來為革命工作。于是父親鐘祿元參加了西南革命大學學習,期滿后分配到四川省瀘州市第一中學校任教,后來又調到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1962年,因城市人口壓縮,父親鐘祿元回到成都市圣燈人民公社東華大隊第三生產隊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
1979年春,圣燈人民公社安排父親鐘祿元到圣燈中學任代課教師,有幸與謝桃坊、林文詢等文化人一起共事教書,任初中的語文教師。1984年9月,鐘祿元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每月發(fā)一點生活補貼。同時,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直接與瀘州市人民政府協調,為鐘祿元落實了政策,恢復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職工資格,補辦了退休教師手續(xù),父親才領到一點退休費。
1986年,父親鐘祿元在《成都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了《成都東山客家人》一文,1987年又在《文史雜志》第1期發(fā)表了《漫談客家山歌》……
1988年9月12日,父親鐘祿元因腦溢血在成都無縫鋼管廠職工醫(yī)院醫(yī)治無效,享年75歲。
記錄者: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成都)理事
提起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都繞不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成都市成華區(qū)客家文化名人鐘祿元先生(1913—1988)。1943年,鐘祿元先生在李劼人主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文章,第一次向外界報道了成都東山客家人生活的民風民俗,將長期封閉居住在東山的客家人,推向了社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013年7月28日下午,由鐘新光負責將鐘祿元的二兒子、76歲高齡的高級工程師鐘樸然(譜名:鐘吉沛)老人從錦江區(qū)海椒市住處接到成華區(qū)十里店的一家茶樓。筆者認真傾聽了鐘樸然老人回憶鐘祿元先生一生走過的艱苦歲月。下面記錄的是他對鐘祿元先生回憶的一些片斷。
我爺爺文化程度不高,卻盼著子女個個能讀書,人人有文化,因此花了不少錢,購回很多書籍。在我兒童時期,每年伏暑看到大人抱起書,放在篩子里,端到院子中間的地上,給書曬太陽。那里面有一套“二十四史”,給我印象最深。
我的父親鐘祿元,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老幺。由于爺爺忙生意,父親到9歲才去讀私塾,后來考進成都華陽縣國中學校讀初中。為了給家中節(jié)約錢,父親中學畢業(yè)后直接考進免費的四川師范學校。1934年,他在四川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便在牛王廟小學校任教師。那時候,當教師是每學期與學校簽合同,報酬每個月50塊錢。鐘祿元自己每月只用5塊,其余全部交給自己的大姑媽保管,留著日后上大學用。1936年,他考進了國立四川大學歷史系。1939年的暑假,鐘祿元作為四川大學的學生,參加本校西南社會科學研究處組織的客家調查團,調查對象即現在的成華區(qū)范圍內的客家人。
1940年,父親鐘祿元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華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三中學)、成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七中學)等學校任高中部史地教師。1941年,時在成都的葉圣陶先生邀請鐘祿元到四川省科學教育館任研究員,主要負責《文史教學》(月刊)的編輯工作。爾后,鐘祿元便在該刊物發(fā)表《蜀北客族風光》《歷史的功用》《整理川省資料芻議》等論文。
1943年初,鐘祿元調任四川省臨時參議會助理秘書。9月,鐘祿元在李劼人創(chuàng)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一文。鐘祿元身為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客家村,從小說客家話,長期耳濡目染客家風俗,對客家文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認識。該文以鐘祿元的家鄉(xiāng)——華陽縣龍?zhí)端拢ìF屬成都市金牛區(qū)圣燈街道東華村3組)附近為范圍,以鐘家大院附近的四個客家大姓,即鐘氏、范氏、廖氏、張氏為對象,進行田野調查。在民國時期,四個大姓人口多,影響大,還續(xù)修了家譜。家譜說明了四大姓來川的原因,歸納起來:一是前清雍乾間,粵東連年災荒;二是明末張獻忠殘破四川后,田園荒蕪,資源棄地;三是仰慕巴蜀之富庶??图胰藖淼綎|山三百余年,聚族而居,少與周圍非客家人通婚,所以仍保持原有的習俗。對此,鐘祿元對客家人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一是勤儉。不用洋貨,不講時髦,吃的是自己耕種的糧食,穿的是自己織的粗布棉衣。勤勞,居住的地方全部是丘陵,戴月披星地在田野勞動。二是清潔??图胰俗钪v究清潔,他們每天必洗澡,尤以衣裳穿得潔白為榮。三是建筑。客家人的住房很堅實,“二堂八廳,四橫五井”,結構謹嚴,院子內部四通八達,一連數十間,用土磚砌成,以蓋陶瓦為主,其次是蓋麥草。壁上多涂潔白的石灰。四是禮教??图胰嗽境鲇谥兄荻Y儀之邦?!剁娛献遄V》載其祖宗詞云:“山有來龍水有源,后代兒孫憑祖先。若然不認當雷打,像賢瓜瓞福綿綿”,反映出客家人看重家法。五是婦女。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如穿衣,則自己種棉,自己編織,自己縫制;又從事副業(yè),養(yǎng)雞、鴨、鵝、蠶或喂兔、羊、豬等。六是歌謠。分為勸孝順歌、勸友愛歌、戒懶惰歌、勸婦女勤快歌、勸小學生歌、勸小姑娘歌、勸唱廣東小兒歌等類。歌詞反映了客家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直率、誠懇、勤儉等優(yōu)秀品質??梢哉f,鐘祿元的這篇《東山客族風俗一瞥》,開創(chuàng)了四川研究客家文化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40年代初,葉圣陶先生在成都時,鐘祿元曾經寫好一篇文章送給先生修改。先生逐字逐句地修改好后,又交還給鐘祿元。第二天,先生打來電話說,文章有一個標點符號還需更改。葉圣陶先生嚴謹治學精神,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到父親一生的治學。抗戰(zhàn)結束后,葉圣陶先生在離開成都前夕,推薦父親到貴州大學任教。父親以為離家太遠而推辭掉這個機會。葉圣陶先生于是又推薦他到成都濟川中學校,即后來的成都市第十六中學校任教師。
1944年,鐘祿元的堂兄在射洪縣任專員,知道鐘祿元有文化,為人誠信,邀請他到射洪縣工作,任田糧管理處處長。直到1945年底,鐘祿元離開射洪縣時,都把糧錢賬目弄得清清楚楚,沒有一筆糊涂賬。
1951年,新政府號召有文化的人員出來為革命工作。于是父親鐘祿元參加了西南革命大學學習,期滿后分配到四川省瀘州市第一中學校任教,后來又調到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1962年,因城市人口壓縮,父親鐘祿元回到成都市圣燈人民公社東華大隊第三生產隊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
1979年春,圣燈人民公社安排父親鐘祿元到圣燈中學任代課教師,有幸與謝桃坊、林文詢等文化人一起共事教書,任初中的語文教師。1984年9月,鐘祿元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每月發(fā)一點生活補貼。同時,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直接與瀘州市人民政府協調,為鐘祿元落實了政策,恢復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職工資格,補辦了退休教師手續(xù),父親才領到一點退休費。
1986年,父親鐘祿元在《成都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了《成都東山客家人》一文,1987年又在《文史雜志》第1期發(fā)表了《漫談客家山歌》……
1988年9月12日,父親鐘祿元因腦溢血在成都無縫鋼管廠職工醫(yī)院醫(yī)治無效,享年75歲。
記錄者: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成都)理事
提起四川客家文化的研究,都繞不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成都市成華區(qū)客家文化名人鐘祿元先生(1913—1988)。1943年,鐘祿元先生在李劼人主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文章,第一次向外界報道了成都東山客家人生活的民風民俗,將長期封閉居住在東山的客家人,推向了社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013年7月28日下午,由鐘新光負責將鐘祿元的二兒子、76歲高齡的高級工程師鐘樸然(譜名:鐘吉沛)老人從錦江區(qū)海椒市住處接到成華區(qū)十里店的一家茶樓。筆者認真傾聽了鐘樸然老人回憶鐘祿元先生一生走過的艱苦歲月。下面記錄的是他對鐘祿元先生回憶的一些片斷。
我爺爺文化程度不高,卻盼著子女個個能讀書,人人有文化,因此花了不少錢,購回很多書籍。在我兒童時期,每年伏暑看到大人抱起書,放在篩子里,端到院子中間的地上,給書曬太陽。那里面有一套“二十四史”,給我印象最深。
我的父親鐘祿元,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老幺。由于爺爺忙生意,父親到9歲才去讀私塾,后來考進成都華陽縣國中學校讀初中。為了給家中節(jié)約錢,父親中學畢業(yè)后直接考進免費的四川師范學校。1934年,他在四川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便在牛王廟小學校任教師。那時候,當教師是每學期與學校簽合同,報酬每個月50塊錢。鐘祿元自己每月只用5塊,其余全部交給自己的大姑媽保管,留著日后上大學用。1936年,他考進了國立四川大學歷史系。1939年的暑假,鐘祿元作為四川大學的學生,參加本校西南社會科學研究處組織的客家調查團,調查對象即現在的成華區(qū)范圍內的客家人。
1940年,父親鐘祿元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華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三中學)、成都縣中學(今成都市第七中學)等學校任高中部史地教師。1941年,時在成都的葉圣陶先生邀請鐘祿元到四川省科學教育館任研究員,主要負責《文史教學》(月刊)的編輯工作。爾后,鐘祿元便在該刊物發(fā)表《蜀北客族風光》《歷史的功用》《整理川省資料芻議》等論文。
1943年初,鐘祿元調任四川省臨時參議會助理秘書。9月,鐘祿元在李劼人創(chuàng)辦的《風土什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東山客族風俗一瞥》一文。鐘祿元身為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客家村,從小說客家話,長期耳濡目染客家風俗,對客家文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認識。該文以鐘祿元的家鄉(xiāng)——華陽縣龍?zhí)端拢ìF屬成都市金牛區(qū)圣燈街道東華村3組)附近為范圍,以鐘家大院附近的四個客家大姓,即鐘氏、范氏、廖氏、張氏為對象,進行田野調查。在民國時期,四個大姓人口多,影響大,還續(xù)修了家譜。家譜說明了四大姓來川的原因,歸納起來:一是前清雍乾間,粵東連年災荒;二是明末張獻忠殘破四川后,田園荒蕪,資源棄地;三是仰慕巴蜀之富庶??图胰藖淼綎|山三百余年,聚族而居,少與周圍非客家人通婚,所以仍保持原有的習俗。對此,鐘祿元對客家人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一是勤儉。不用洋貨,不講時髦,吃的是自己耕種的糧食,穿的是自己織的粗布棉衣。勤勞,居住的地方全部是丘陵,戴月披星地在田野勞動。二是清潔??图胰俗钪v究清潔,他們每天必洗澡,尤以衣裳穿得潔白為榮。三是建筑。客家人的住房很堅實,“二堂八廳,四橫五井”,結構謹嚴,院子內部四通八達,一連數十間,用土磚砌成,以蓋陶瓦為主,其次是蓋麥草。壁上多涂潔白的石灰。四是禮教??图胰嗽境鲇谥兄荻Y儀之邦?!剁娛献遄V》載其祖宗詞云:“山有來龍水有源,后代兒孫憑祖先。若然不認當雷打,像賢瓜瓞福綿綿”,反映出客家人看重家法。五是婦女。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如穿衣,則自己種棉,自己編織,自己縫制;又從事副業(yè),養(yǎng)雞、鴨、鵝、蠶或喂兔、羊、豬等。六是歌謠。分為勸孝順歌、勸友愛歌、戒懶惰歌、勸婦女勤快歌、勸小學生歌、勸小姑娘歌、勸唱廣東小兒歌等類。歌詞反映了客家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直率、誠懇、勤儉等優(yōu)秀品質。可以說,鐘祿元的這篇《東山客族風俗一瞥》,開創(chuàng)了四川研究客家文化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40年代初,葉圣陶先生在成都時,鐘祿元曾經寫好一篇文章送給先生修改。先生逐字逐句地修改好后,又交還給鐘祿元。第二天,先生打來電話說,文章有一個標點符號還需更改。葉圣陶先生嚴謹治學精神,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到父親一生的治學??箲?zhàn)結束后,葉圣陶先生在離開成都前夕,推薦父親到貴州大學任教。父親以為離家太遠而推辭掉這個機會。葉圣陶先生于是又推薦他到成都濟川中學校,即后來的成都市第十六中學校任教師。
1944年,鐘祿元的堂兄在射洪縣任專員,知道鐘祿元有文化,為人誠信,邀請他到射洪縣工作,任田糧管理處處長。直到1945年底,鐘祿元離開射洪縣時,都把糧錢賬目弄得清清楚楚,沒有一筆糊涂賬。
1951年,新政府號召有文化的人員出來為革命工作。于是父親鐘祿元參加了西南革命大學學習,期滿后分配到四川省瀘州市第一中學校任教,后來又調到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1962年,因城市人口壓縮,父親鐘祿元回到成都市圣燈人民公社東華大隊第三生產隊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
1979年春,圣燈人民公社安排父親鐘祿元到圣燈中學任代課教師,有幸與謝桃坊、林文詢等文化人一起共事教書,任初中的語文教師。1984年9月,鐘祿元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每月發(fā)一點生活補貼。同時,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直接與瀘州市人民政府協調,為鐘祿元落實了政策,恢復瀘州市幼兒師范學校職工資格,補辦了退休教師手續(xù),父親才領到一點退休費。
1986年,父親鐘祿元在《成都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了《成都東山客家人》一文,1987年又在《文史雜志》第1期發(fā)表了《漫談客家山歌》……
1988年9月12日,父親鐘祿元因腦溢血在成都無縫鋼管廠職工醫(yī)院醫(yī)治無效,享年75歲。
記錄者: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成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