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乾(1986-),男,河北省保定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字學、辭書學、古典文獻學。
摘要: 首次爬梳整理出源于《孝經》的成語61條,并對其語源構成方式、成語變體的形成與演變方式等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期對十三經專書成語研究和辭典編纂等有所補益。
關鍵詞:漢語;成語;《孝經》
中圖分類號:H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2-0000-00
《孝經》是我國第一部倫理道德專著,全書十八章,計一千九百零三字,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統(tǒng)的論述了儒家關于孝道的理論和觀點
?!缎⒔洝返热寮医浀錇橹袊鴤鹘y(tǒng)文化之精髓,影響了漢語語言和詞匯,后人從中總結提煉出了大量的內涵豐富成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成語的定義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1]173這個定義應該說目前得到了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的認可。
廣義的《孝經》成語應當是在《孝經》中出現(xiàn)的成語及其變體,它們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1.首見《孝經》的成語及其變體。2.源于《孝經》所引《詩經》、《尚書》內容的成語及其變體。3.源于《孝經》與其他先秦文獻共見語句的成語及其變體。4.后人在《孝經》的研究過程中,對形式、主旨等內容的總結而成的成語及其變體。
狹義的《孝經》成語即源于《孝經》的成語,主要包括首見于《孝經》的成語及其變體和后人對《孝經》的思想、形式等內容總結而成的成語及其變體等。同時,部分源于《孝經》與其他先秦文獻共見語句的成語及其變體也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本文試圖從《孝經》成語的數(shù)量、語源構成以及變體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等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對十三經專書成語研究和辭典編纂等有所補益。
一、《孝經》成語數(shù)量及來源
我們以上述《孝經》成語的范疇對《孝經》中所含有的成語進行了窮盡式的搜集和整理,在具體操作上,特別是數(shù)量統(tǒng)計上,我們制定了如下基本原則:
1.將語本《孝經》的語源式成語及其變體為不同成語,如語本“擗踴哭泣,哀以迭交”(《孝經?喪親》章)而成的“擗踴哭泣”、“擗踴號叫”、“擗踴號呼”、“擗踴拊心”,計4條。
2.同義同源異形成語,如語本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孝經?圣治》章)句而成“承歡膝下”、“膝下承歡”、“承膝下歡”,從辭典編纂的角度考慮,我們只統(tǒng)計“承歡膝下”,計1條。在行文過程中將“膝下承歡”等異形成語放在括號里,以免漏收。
3.因為異文而產生的成語異體,我們只統(tǒng)計其常見形式。如“擗踴哭泣”又作“擗踴哭泣”、“擗踴哭泣”等,這是由于異文造成的,我們將其視為一條成語,只統(tǒng)計常見形式“擗踴哭泣”1條。
我們以這三條原則系統(tǒng)而全面的對《孝經》中的成語進行了搜集和統(tǒng)計,共整理出成語61條。
(一)語本《孝經》的成語
[JP+2]
《孝經》作為經典文獻,古人行文經常引用,并化用其中的語句,從而形成大量內涵豐富的成語。源于《孝經》的成語是指首見于《孝經》的成語,在標明語源的成語詞典中一般做“語本《孝經》”。如:“承歡膝下”語本《孝經?圣治》章,原句作“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豹?/p>
經過對《中國成語大辭典(辭海版)》(新一版)(王濤等,2007)、《中國成語辭?!罚▌⒓邑S,2004)、《中華成語全典》(張林川,2003)、《漢語成語辭?!罚ㄖ熳嫜樱?999)等大型成語詞典的爬梳,我們整理出來的這一類成語有21條:
安上治民、承歡膝下(膝下承歡)、高而不危、毀不滅性、將順匡救、謹身節(jié)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口無擇言、立身行道、立身揚名、門到戶說、擗踴哭泣、擗踴號呼、擗踴號叫、喪言不文、顯親揚名(揚名顯親)、顯姓揚名、揚名后世、移孝作忠、移孝為忠、至德要道
這些成語基本可以在《孝經》中見到原形。我們從中輯出辭典作語本其他文獻,而實際源于《孝經》的成語有8條:
將順其美、順從其美、滿而不溢、身顯名揚(顯身揚名)、持祿保位、顯祖揚宗、顯祖榮宗、顯祖揚名
同時,我們通過《古今成語詞典》(鄭宣沐,1988)、《成語辭海》(胡汝章,1990)、《中國成語通檢》(劉占鋒,2002)、《漢語大詞典》(羅竹風等,2007)等成語詞典中搜集出出源于《孝經》的成語有10條:
哀戚之情、承膝下歡、名揚后世、身體發(fā)膚、身無擇行、順美匡惡、揚名顯祖、修身潔行、修身慎行、揚名顯姓
其中,“承膝下歡”、“名揚后世”、“揚名顯祖”、“揚名顯姓”等4條成語與“承歡下膝”、“揚名后世”、“顯祖揚名”、“顯姓揚名”等為同義同源異形成語,不計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此外,我們輯出辭典漏收源于《孝經》的成語“后世揚名”、“揚名立身”、“制節(jié)謹度”、“光于四海”等4條。
(二)源于《孝經》與其他先秦文獻共見語句的成語
《孝經》的成書一般定為于戰(zhàn)國末期,“至少不會晚于《呂氏春秋》(前241年修成)。因為《呂氏春秋?察微》篇和《孝行覽》篇中均引用了《孝經》。” [2]438,《孝經》成書年代下限基本確定,但是,其上限眾說紛紜。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孝經》是孔子向曾子講述孝道的言論,上古著書就是口耳相傳,孔子應該是《孝經》的當然作者。” [2]437-438春秋三傳中《左傳》成書的年代最早,楊伯峻先生認為在前403至386年之間;《公羊傳》則成書成書則在漢景帝時期,即前156至前143年。 [2]329—330《荀子》的成書在戰(zhàn)國末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髑浼禎崾乐鰢鴣y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 [3]卷七十四
源于《孝經》與《左傳》共見語句的成語及其變體,我們認為可將《孝經》作為其語源之一,而源于共見于《公羊傳》、《荀子》語句的成語及其變體,處理為源于《孝經》更為合理和科學。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退思補過
語見《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wèi)也,若之何殺之?” [4]卷二二又見《孝經?事君》:“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眱删渚硎驹诔⒆龉倬徒弑M中心以報效君主,退下來就省察自己以彌補過失。
進退可度
語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北宮文子對衛(wèi)襄公曰:“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4]卷四十又見《孝經?圣治》章:“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兩句討論君子應當具備的品行,內容基本一致?!斑M退中度”、“進退有度”為其變體。
天經地義
語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4]卷五一又見《孝經?三才》章:“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疤旖浀亓x”一詞當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的濃縮,但是其本于《左傳》還是《孝經》,我們認為應當慎重考慮,我們將《孝經》、《左傳》共同視為其語源。
無所不通
語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孝經?感應》章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焙涡荨豆騻鹘庠b》曰:“盡八極之內,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無所不至?!?[5]卷一二鄭玄注《孝經》曰:“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無所不通。” [6]卷八《孝經集解》曰:“通謂感格而無隔礙?!?[7]卷十六兩部文獻中的“通”的意義是的相同的,均表示澤恵無所不至,后引申為為沒有什么不知道的意思。其變體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等。
移風易俗
語見《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8]卷十四又見《孝經?廣要道》章:“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我們將《孝經》與《荀子》視為“移風易俗”一詞的共同語源?!耙骑L易俗”有12個成語變體:“移風易尚”、“移風革俗”、“移風改俗”、“移風平俗”、“移風振俗”、“遷風移俗”、“易俗移風”、“風移俗易”、“風移俗變”、“風移俗改”、“變風易俗”、“革風易俗”等。
(三)后人總結《孝經》體例、結構等而成的成語
《孝經》受到歷代君王的推崇,均倡導以孝治國,其官方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增強了其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后人從這些經典文獻中提煉出了一些經典語詞,并形成一些成語。我們輯出的直接標明源于《孝經》的有3個:
《孝經》起序
語見《孝經》玄宗《御制序》:“一章之中,凡有數(shù)句;一句之內,義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則義闕,今存于疏,用廣發(fā)揮?!薄熬摺迸c“略”的矛盾使疏解者左右為難,后產生“《孝經》起序”這一成語,用以比喻遇事左右兩難,無從下手。
發(fā)昏章第十一
《中國成語大辭典》等作:“發(fā)昏”的謔稱;章第十一,仿《孝經》分“某某章第幾”的形式,置于詞語后,以加強詞語風趣戲謔的情味。 [9]145
開宗明義
《孝經?開宗明義》:“開宗明義章第一。”宋?邢昺解題:“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薄伴_宗明義”多用為形容詞,放在名詞前,如開宗明義第一言、開宗明義門、開宗明義章等。這也成為一種寫作技巧,成為文學批評和寫作理論術語之一。
二、《孝經》成語的語源構成方式
所謂成語語源構成方式是指這些成語從經典文獻中獨立出來,并發(fā)展成為語源式成語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對狹義的《孝經》成語中的語源式成語與語源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一下幾種構成方式:
(一)摘取原形
所謂摘取原形,指直接摘取語源句中的詞匯,不做任何形式的改變而形成的成語。如:哀戚之情,語本《孝經?喪親》章:“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成語“哀戚之情”沒有對語源作任何變動。由于《孝經》等先秦文獻多為四字結構,在流傳和發(fā)展過程中極易形成結構穩(wěn)定、意義內涵豐富的成語。
(二)壓縮語句
所謂壓縮語句,是指對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句子進行壓縮而形成的成語,這些成語的特點是基本保留了語源句的內涵,運用語源中主要語素,結構多為并列式。如:《孝經?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焙笕藢ⅰ皩㈨樒涿溃锞绕鋹骸眽嚎s成“順美匡惡”、“將順匡救”兩個成語。壓縮語句而成的成語承載了語源句的精華內涵。
(三)增添語素
所謂增添語素,是指在原有詞素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語素,使之結構更加完整,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精煉典型。如:源于《孝經?圣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句的“膝下承歡”使用了“膝下”這一語素,同時加入實詞語素“承歡”。“承歡”原意指迎合他人的意思以博取歡心,如《楚辭?九章?哀郢》:“外承歡之灼灼兮,諶荏苒而難持。”王逸注曰:“言佞人承君歡顏,好其諂言,令之灼灼然。” [10]卷四后用來指侍奉父母?!俺袣g”與“膝下”結合而形成新的成語。又如“擗踴拊心”,“拊心”語見《莊子?讓王》:“子列子入,其妻見而拊心?!庇忠姟秲x禮?士喪禮》:“婦人拊心不哭?!薄稗孕摹币庵^撫摸拍打心口,表示悲痛、激動等?!稗孕摹迸c“擗踴”組合而成“擗踴拊心”。增添的語素一般多為實詞,這實詞語素與原有語素的意義大多相關聯(lián),從整個成語系統(tǒng)來看,他們更應該是一種同義語素的濃縮,如前面所示濃縮《儀禮?士喪禮》章等和《孝經?喪親》章關于喪禮儀式而成的“擗踴拊心”等。
(四)借用形式
所謂借用形式,即對《孝經》的體例總結而形成的成語。如開宗明義章第一:《孝經》自玄宗朝開始對每一章擬定章節(jié)名,由于《孝經》第一部分“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 [6]卷一后人總結了這種文章形式,而將文章一開始標明主旨大意的構文方式稱為“開宗明義”,又稱“開宗明義章”、“開宗明義第一言”等。
(五)總結主旨
儒家主張以孝治天下,《孝經》作為儒家孝道觀念的系統(tǒng)性文獻,其思想深深的影響了中華文化,后人用精煉的詞匯對其中的思想進行了概括。如將“將順其美”(《孝經?事君》章)概括為“順從其美”。其中部分成語中的主要語素基本并沒有在原文中出現(xiàn)?!缎⒔?廣至德》章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漢?鄭玄注曰:“言教非門到戶至而日見而語之也?!焙笕擞纱硕瓿觥伴T到戶說”的成語。
三、《孝經》成語的發(fā)展與演變方式
前面我們討論了《孝經》成語的語源構成方式,這些語源式成語在使用過程中從結構和意義上發(fā)生了變化,產生了一些新式成語,即其成語變體。我們通過對比研究,分析了這些成語的變體方式?!缎⒔洝烦烧Z變體的生成方式基本涵蓋了漢語成語變體產生的主要方式?!缎⒔洝烦烧Z的變體方式主要有一下幾種:
(一)結構變化
1語素替換
所謂的語素替換,是指替換語源式成語的部分語素而形成新的成語。這種變體方式又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度劃分:
(1)同義或近義語素替換。即被替換的語素與替換語素之間是同義或近義關系。如:進退可度的成語變體有:進退有度、進退中度、進退有節(jié)?!翱啥取迸c“有度”均表示合乎法度,“度”與“節(jié)”均意謂法度。其他同類成語有:
擗踴哭泣——擗踴哀號、擗踴號呼、擗踴號叫、擗踴拊心
修身慎行——修身潔行
顯祖揚宗——顯祖榮宗
同義或近義語素的替換基本上沒有改變成語的意義,因而在詞典編纂過程中一般為其常見形式立目,而將其異體附在后面。
(2)上位概念語素替換。即用表示語源式成語中的某一個或多個語素的上位概念的語素替換該語素,擴大其所表示的范圍?!帮@親揚名”之“親”為父母,后人將雙親的范圍擴大到家族,由此而產生“顯姓揚名”這一成語,其他的如:
揚名顯親——揚名顯姓(顯姓揚名)——顯祖揚名——顯祖揚宗②
語素的替換是新成語產生的主要方式,它基本保留了語源式成語基本結構和框架,而適當?shù)膶⑿略靥钊?,促成了大量簡潔精煉的成語。語素替換類似于史式先生總結的“格式派生法”,如大□大□、千□萬□等格式 [11]50、60,但又有所差異,史式先生“格式派生法”中互換語素之間不僅僅是同義或近義以及下位與上位概念的關系,其情況更為復雜和多樣。
2變換詞序
即將成語中的詞素的順序進行變換而形成新的成語。并列式成語變換詞序,其的意義基本沒有變化,僅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如:
膝下承歡——承歡膝下
立身揚名——揚名立身
揚名后世——后世揚名
揚名顯親——顯親揚名
揚名顯姓——顯姓揚名
這些成語在詞典中編輯時將常見形式立目,其他作異形處理,或作“某見某”。
而一些成語在變換詞序后,其語義側重點以及成語的語法結構會有所變化。如:“身顯名揚”為并列+主謂結構,強調的是一種狀態(tài);變換詞序而成的“顯身揚名”則為并列+動賓結構,其側重點轉向了過程,二者語法結構和意義都有所不同。又如“承歡膝下”為動補+動賓結構,“承膝下歡”則為動賓+定中結構,二者語法結構不同,意義變化不大。
3簡化
在成語定形過程中,有一種逐漸向四個音節(jié)靠攏的趨勢,這使得四字成語成為漢語成語的主體。即使不能形成四字成語,也盡量將其中與意義關系不大的成分省略掉,使其更加簡潔精煉?!缎⒔洝烦烧Z中的這類成語有:
發(fā)昏章第十一——發(fā)昏第十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開宗明義第一、開宗明義
(二)意義變化
成語具有形式上的固定的同時,在使用上也就有一定的靈活性,特別是在其脫離語源后,其使用義和語源義會在感情色彩和詞義等方面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孝經》成語在意義方面的表現(xiàn)主要有一下兩種:
1感情色彩的變化
持祿保位的語源為《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毙谧⒃唬骸澳鼙M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祿位,永守祭祀。”宋刑昺《正義》曰:“以順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祿秩官位,而長守先祖之祭祀?!薄俺值摫N弧笔滓娪凇稘h書?匡張孔馬傳》,班固贊:“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其后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傳先王語,其醖藉可也,然皆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12]卷八一這里的保持其俸祿職位有了譏諷的味道?!稘h語成語辭典》等解釋為:“大臣阿諛奉承,不敢直言進諫。” [13]154其感情色彩由中性轉為貶義。
2指稱事物的轉移
前面我們討論語素替換時,有一種情況為引申語素的替換,如從“顯親揚名”發(fā)展到“顯姓揚名”,指稱的事物從雙親轉移到了整個宗族。同樣,“門到戶說”原意是指每天到父母門前事奉雙親,后來指挨家挨戶的去解說。如《晉書?庾亮傳》:“雖陛下二相明其愚款,朝士百僚頗識其情,天下之人安可門到戶說,使皆坦然邪?” [14]卷七三這里“門到戶說”的對象已經不再是堂上雙親,而是天下百姓。同時“門到戶說”也形容每家每戶都知道。如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不言之仕,若門到戶說?!?[15]卷六十
成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整理,特別專書成語的整理與研究具有深遠意義,這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經典的傳播與演變形式,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與演變過程,同時,更有助于我們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使之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白玉林,黨懷興十三經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漢)鄭玄,(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漢)何休,(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唐)李隆基,(宋)刑昺孝經注疏[M]/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清)趙起蛟孝經集解[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8](漢)司馬遷史記[M]/(民國)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9]王濤,阮智富,常曉帆,鮑克怡中國成語大辭典[Z].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10](漢)王逸注楚辭章句[M].《四庫全書》本
[11]史式漢語成語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2](漢)班固漢書[M]/(民國)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13]余金淳,孫夢梅漢語成語辭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4
[14](唐)房玄齡晉書[M]/(民國)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15](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6]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7](明)郎瑛《七修類稿》《四庫全書》本
[18]朱祖延漢語成語辭海[Z].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19]劉學林,關會民主編十三經辭典?《孝經》卷[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20]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1](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M]/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Research of the Idioms in Xiao Jing
MA Qian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n 710062, Shaanxi, China )
Abstract:This test has sorted out 61 idioms from the XiaoJing(孝經) It has also studied the formation from their etymologi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ir variants comprehensively and intensively The test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ShiSanJing idioms and compiling a dictionary of idioms on end books
Keywords: Chinese language; idiom; XiaoJing
(責任編輯:余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