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峰 孫顥珊 趙珂 李肖肖
作者簡介:胡乃峰,男,漢族,遼寧,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2011級,本科。
孫顥珊,女,漢族,廣東,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1級,本科。
趙珂,女,蒙古族,新疆,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1級,本科。
李肖肖,女,漢族,河北,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2011級,本科。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僧尼名下財產如何繼承糾紛不斷,司法實踐陷入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現行法對僧尼財產問題缺乏相關規(guī)定,為此必須明確僧尼名下財產性質及其權利歸屬,只有如此才能夠助推僧尼財產糾紛的有效解決。
關鍵詞:僧尼;財產權定性;繼承;宗教
傳統(tǒng)寺廟通過捐贈、撥款等形式籌集的銀錢大多以修建廟宇、僧舍、佛像及佛塔等形式由寺廟占有并處分,此部分財產歸屬寺廟無可厚非。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存在僧尼個人占有財產情形,如何在僧尼圓寂后處理其私人占有的財產成為當前繼承制度所遇到的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云南玉溪市大悲普渡寺方丈被殺,后發(fā)現方丈有474萬元存款和20余萬元債權單據。其女要求繼承,但被寺院方拒絕,遂訴諸人民法院要求按照繼承法依法繼承其父名下財產。而被告方寺院則以宗教制度“僧人財產歸常駐”辯稱。類似案例在新中國成立后不勝枚舉。
如何化解僧尼財產權利益沖突雙方的矛盾,其根本性問題在于如何認識宗教制度與現行法律之間的關系。我國繼承法尚未對僧尼財產權歸屬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唯有《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guī)約通則》,第14條規(guī)定:僧人遺產,歸常住①所有,但是其對當事人卻無任何的法律約束力,更難以成為司法實踐中解決沖突的依據。僧尼財產權歸屬于誰、僧尼繼承人是否享有財產繼承權、如何對待相關宗教制度規(guī)定,要想兼顧法律與宗教的價值利益,就必須追本溯源,從僧尼財產權的本質問題上去探討。
一、基本概念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創(chuàng)立之初至今經歷了幾千年。隨著社會和思想的發(fā)展,佛教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分支。本文所研究的范圍僅限于中國漢傳佛教。
(一)僧尼
“僧為梵語僧伽之略,雖通于男女,然但以名男子之出家者,尼為比丘尼之略,女子之出家者也。侯鯖錄曰:漢明帝聽陽成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等出家,尼之始也?!鄙幔鸾趟略豪锬切┨甓瘸黾倚扌械纳?,信仰佛教,遵守佛家戒律之人。本文所研究的漢傳佛教之僧尼,指斷了塵心,定居于寺廟之中,在特定儀式下接受佛教戒條、戒律的佛教信徒。云游僧,居士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二)僧尼與寺廟間的傳統(tǒng)關系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一直遵循佛教規(guī)約。僧尼出家即脫離親屬關系,僧尼自此歸寺廟供養(yǎng)。僧人的一切歸寺廟所有。僧人死后,寺廟負責僧人的一切身后事。各類僧尼遺產糾紛案件中,被告寺院方大多以此為抗辯理由。但是一方面佛教規(guī)約內容尚未否定法律規(guī)定的效力,相關規(guī)約無法剝奪僧尼作為自然人應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而另一方面,從佛教傳統(tǒng)角度上講,相關佛教規(guī)約與傳統(tǒng)佛教精神有所出入,《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但是這里的“辭親”只是一時辭別親人,離開家庭,而非“斷親”,對于俗家的態(tài)度佛陀從未要求與之決絕,由此可見,佛教傳統(tǒng)從未視出家為“斷親”之舉。
(三)僧尼主要財產主要來源途徑
1.信眾布施。即佛教俗家信徒將金錢、實物捐贈于寺廟。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法施,財施和無畏施。信眾布施從古至今始終是支持寺院建設、僧尼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力量來源。在此需要說明是的,信眾的捐助有可能是因為該人的代表性身份,也有可能是因為其個人的德、行。第一是信眾通過僧尼對寺院贈與,第二種則是信眾對僧尼的個人贈與。
2.化緣所得。佛教認為,能布施齋僧的人,即與佛門有緣,僧人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故稱化緣?,F指為了佛事而進行的一切募化活動,不但指乞食。僧尼化緣只可由寺廟組織統(tǒng)一進行,私自化緣是禁止的。
3.寺院補貼。在我國,僧尼在寺院“共住”期間會得到寺院方面的多種形式的生活補貼,以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4.法事所得。法事所得是寺院僧尼財產的另外一種主要來源形式。信眾個人邀請某個或幾個僧尼誦經講經做法事,從而資源布施他們錢財作為報酬。以前做法事是隨施主的布施而念經祈?;蛘叱龋瑘蟪甓嗌匐S施主心愿。而現在做法事都是明碼標價,已不再是隨緣布施?,F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僧尼組團專門從事法事,收入不可估量。
5.技能所得收入。僧尼中有不少人對民族文化有著高超的理解和技藝,例如繪畫、雕刻、美工、醫(yī)術等,并以此來創(chuàng)造收入。
6.知識產權收入。僧尼中有相當一部分僧侶具有淵博的知識,對于佛家經典有較高的造詣,常常著書立說,出版佛教音樂作品,獲得相應的知識產權。
7.僧尼出家前個人積蓄。不少僧尼在出家前會將自己的財產進行處置,或捐贈或以遺囑方式進行繼承。也不乏有僧尼未對其出家前財產進行處置,仍舊留在自己名下的情況,而這下財產當然成為僧尼的個人財產來源。
8.其他所得。如因存款所得利息,因繼承取得財產等等。
(四)本文的研究對象
為清晰闡述本文觀點,本文以寺院常住僧尼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圍繞僧尼財產來源途徑、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如何分配其名下財產等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僧尼財產權處理經驗
(一)我國臺灣地區(qū)
臺灣地區(qū)宗教種類繁多,但佛教、道教的信仰人數占總信仰人數的半數以上,文化的同源性及地緣的相近性也使得兩岸民眾對宗教財產和僧尼財產有著理解上的相通之處。因此臺灣地區(qū)對僧尼財產權的處理經驗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臺灣實際上承認寺廟財產與僧尼個人財產相分離的做法,但由于臺灣寺廟沒有統(tǒng)一的財產管理方式,將寺廟財產登記在住持名下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也出現了許多關于寺廟財產繼承的糾紛。由于臺灣寺廟的經費大多來自信眾的捐獻,因此出現了將捐獻資金建立公益信托的嘗試:佛教“○○基金會”創(chuàng)辦人○○導師委托其創(chuàng)立的財團法人以新臺幣一億元成立了“佛教—○○導師法脈弘法布教尼僧公益信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法師在2014年1月3日到臺中佛光山惠中寺主持“佛法真義講座”時表示已經設立遺囑,將包括自身版稅收入與四方捐款在內2000多萬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信托教育基金。
從實踐上看出,臺灣對寺廟財產與僧尼的私人財產是區(qū)分對待的,寺廟財產歸財團法人,由財團法人進行管理,僧尼的個人合法財產則由僧尼自由處分。
(二)我國歷史各朝代處理經驗
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佛教經律和統(tǒng)治者對于僧尼能否蓄私財的態(tài)度一直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佛教與世俗的融合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起初佛教內律明確規(guī)定了“八不凈物”,絕對不允許僧尼蓄有私財,但講究出世的佛家也要在世俗之中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即使是嚴格的戒律也隨著現實情況的變化而出現了變通。南北朝時期,就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僧尼圓寂后,其遺產由生前親密弟子與政府各獲一半。唐初,釋道宣在其所撰的《行事鈔》中規(guī)定了不得蓄之物后,又為僧尼蓄私財開了一扇方便之門:“我說一切衣服、飲食、床榻、園林、人民,得蓄不得蓄者,皆不定。若蓄便增長善法,我說得蓄,反此不得蓄?!奔粗灰獙υ鲩L善法有利,不得蓄的皆得蓄了。
到了唐代后期,僧尼擁有私人財產的數量更多,范圍也更廣,并且僧尼的財產權得到了政府的承認?!渡持萆缍魈幏诌z物書》的文書記載了僧人崇恩將其擁有的地產、人口、牲畜等大量私產通過遺囑的形式留給他的親屬。僧人龍藏還向官府請求讓堂兄歸還分家析產時被侵占的財產??梢钥闯?,唐代僧尼的私人財產權得到了佛教經律和政府的雙重承認,僧尼可以通過囑、授的方式處分私有財產,并且可以繼承親屬遺產及在分家析產時獲得家庭共有財產。
民國時期,法律將僧尼的私人財產限定在出家前和還俗后的所得,出家期間的所獲財產一律歸寺廟所有。民國大理院七年上字第1112號判例:“承繼之開始本不限于死亡,如被繼承人之行跡長久不明或于法律上得認為脫離家族關系時,除有特別法令外,均應認為開始繼承之事由,所有被繼承人之權義關系,當然開始繼承,而出家為僧,即為法律上脫離家族關系之一原因,其俗家之得為繼,自系條理上當然之結果?!?/p>
從歷史的發(fā)展上看,僧尼財產權的有無、范圍大小,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三)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實踐
我國《憲法》、《民法通則》、《繼承法》和《物權法》都明確規(guī)定保護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繼承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由于僧尼身份存在特殊性,佛教教義與法律的規(guī)定存在沖突,現行法律對于僧尼財產的歸屬并無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也沒有相應的解決機制,但從相關案件我們仍可以總結出有參考價值的意義和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于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復中明確規(guī)定:第一,我國現行法律對和尚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并無例外的規(guī)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和尚,在其死后,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第二,鑒于本案的具體情況,同意對和尚錢定安個人遺款的繼承糾紛,由受理本案的法院在原、被告雙方之間作調解處理。由此可以看出:
1.佛教制度中僧尼出家脫離俗世親屬關系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剝奪僧尼作為合格自然人所應具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尤其是僧尼的權利能力理應始于出生終于死亡,法律無權剝奪,宗教制度亦是如此。
2.高院對具體處理方式尚未提出明確意見,但在法律上肯定了僧尼個人財產的法定繼承,認為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之所以最后建議做調整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宗教問題的特殊性,宗教社會不同于普通社會,其具有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調解也是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平衡雙方利益,及時解決矛盾沖突。
綜上所述,并結合《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guī)約通則》十四條“遵照佛制,僧眾住寺,常住供養(yǎng);僧人年衰,常住扶養(yǎng);僧人疾病,常住醫(yī)治;僧人圓寂,常住荼毗;僧人遺產,歸常住所有”對其“遺產”的肯定,可以認為僧尼作為適格公民生前當然享有財產權。
法律制度與宗教制度的沖突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法律精神與宗教教義之間在現代社會的再一次碰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法律與宗教教義之間作出有力平衡。
三、僧尼主要財產收入形式的性質辨析
私有財產神圣是現代民法的重要原則之一,要想實現寺院利益與僧尼個人利益、僧尼俗世親屬利益的兼顧和統(tǒng)一,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因此問題的根治在于對僧尼財產權的分析和確定性。以前文闡述已闡述的僧尼財產種類為例,具體描述這一解決糾紛的方式:
(一)信眾布施
信眾布施從古至今始終是支持寺院建設、僧尼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力量來源。信眾布施主要有兩種,第一是信眾通過僧尼對寺院贈與,這種情形下僧尼對財產只是短暫的占有,而實際所有權歸屬寺院,這部分財產依法不應納入僧尼個人財產范圍是符合法律精神和要求的。而第二種則是信眾對僧尼的個人贈與。《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guī)約通則》十一條規(guī)定:私自化緣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要錢物者,視情節(jié)輕重予以處理,不服者不共住。但是這僅是在協(xié)會制度層面對僧尼群體的作為行為、主動索取行為進行禁止,而尚未規(guī)定僧尼被動接受信徒捐贈的情形,作為自然人,受贈與所得財產依法應當劃入僧尼也是理所應當之舉。
(二)化緣所得
化緣是佛教獨特的行為,在現行的宗教政策下,法律不能夠過多的干涉宗教事務,化緣時僧尼是以抽象的僧尼名義而不是具體的個體名義,借助宗教傳統(tǒng)化緣行為收獲相應的財務,并且作為佛教自身體系制度,化緣行為在法律上立法價值不大,法律也無需予以規(guī)定,因此其應當尊崇佛教自身規(guī)制?!度珖鴿h傳佛教寺院共住規(guī)約通則》十一條規(guī)定禁止僧尼私自化緣,因此若僧尼財產中涵化緣所得,應歸屬寺院所有,這既是對佛教文化的尊重,同樣也是督促僧尼群體積極尊重宗教自身規(guī)定,以促進佛教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三)寺院補貼
在我國,僧尼在寺院“共住”期間會得到寺院方面的多種形式的生活補貼,以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關于這一部分的收入應當納入僧尼個人財產范圍。原因主要是在“共住”期間,僧尼群體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大多數僧尼會在寺院中承擔相應的雜物整理、事務管理等工作,付出自己的勞動,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交換行為,依據自身勞動所得財產歸屬自身所有是符合法律基本規(guī)定的。
(四)法事所得
法事所得是寺院僧尼財產的另外一種主要來源形式,法事是寺院道場重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有的是經大眾附議通過者,如布薩。法事活動中獲得的信眾財產應當歸屬寺院。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多法事參與主體為寺院僧尼且所用物資為寺院所有。
四、僧尼遺產處理方法建議
僧尼財產歸屬糾紛涉及宗教與現行法的矛盾與沖突,本著對宗教政策的尊重以及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精神,對財產來源方式進行定性,繼而對財產是個人私有還是寺院所有界定清晰的范圍,在定性的基礎上依法繼承,既能夠保障寺院所屬歸寺院,僧尼所屬歸僧尼,此外也有助于解決宗教政策與現行法律規(guī)范體系之間的不協(xié)調,平衡各方利益沖突,減少社會矛盾。
總結而言建議如下思路處理:首先,根據現行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實踐,僧尼并未脫離公民范疇,其作為公民應當享有的私有財產所有權依然受法律的保護,以個人名義又非因履行宗教義務所得財產應歸僧尼個人所有。其次,以寺院名義為之,這類財產來源于僧尼履行自身宗教義務所得,在僧尼不得從事營利性活動的宗教要求下,這種代理性質所得財產歸屬寺院所有無可厚非。
立法完善建議如下:
在《民法通則》中承認僧尼享有私人財產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在《物權法》中明確規(guī)定、劃分僧尼私有財產范圍(可出臺有關司法解釋對僧尼私有財產及寺廟財產明確劃分);
在《繼承法》中肯定僧尼享有繼承權和被繼承權。
規(guī)則完善建議如下:
我國現有的宗教制度尚未允許僧尼有遺囑或遺贈的權利,這種規(guī)定表面上是約束僧尼私自處理名下財產、保護了寺院的利益,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在無形中增添自身的維權障礙?!度珖鴿h傳佛教寺院共住規(guī)約通則》十四條規(guī)定:遵照佛制,僧眾住寺,常住供養(yǎng);僧人年衰,常住扶養(yǎng);僧人疾病,常住醫(yī)治;僧人圓寂,常住荼毗;僧人遺產,歸常住所有。這其實在事實上上已經滿足《繼承法》關于遺贈撫養(yǎng)協(xié)議的要求?!独^承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公民可以與扶養(yǎng)人簽訂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按照協(xié)議,扶養(yǎng)人承擔該公民生養(yǎng)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在主體方面,寺院為集體所有制形式(尚無明確法律規(guī)范認定,但為主流觀點),符合遺贈撫養(yǎng)協(xié)議“集體所有制組織”的要求,客觀方面,寺院對“共住”僧尼已然履行了生養(yǎng)死藏醫(yī)的義務,以遺贈撫養(yǎng)協(xié)議形式維護自身利益,調整相關制度中與現行法律脫節(jié)之處,既不違法佛法精神,又能夠很好的與法律社會相協(xié)調,一舉兩得。
五、結語
當前形勢下解決僧尼遺產糾紛重點在于明確僧尼個人財產歸屬及僧尼財產權問題,只有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準確解決不同收入形式下財產如何繼承的問題,因此要從俗世立法及宗教規(guī)則兩個方面分別予以相應的改進,以增進相互間在實踐中的協(xié)調性,繼而早日解決相關糾紛,維護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
“2013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chuàng)新活動資助項目”
注釋:
①佛教中“常住”是天下所有寺院及其住寺僧人的全體總稱?!俺W 辈皇菃沃缸∷聫R的僧人。既指寺院物產,也指長期居住寺院的僧人
②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于中國,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③丁福保先生轉譯日本真宗大谷派學僧織田得能《織田佛學大辭典》
④云游僧指四處漂泊傳播佛法之人
⑤居士指在家修行學佛之人
參考文獻:
[1]丁菁.佛教僧侶財產權探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4):45-49
[2]石小英.八至十世紀敦煌尼僧財產及處置[J].云南社會科學,2007(5):126-130
[3]龔澤軍.古代僧尼遺產處理的文獻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2):87-90
[4]王雁霖.施蓉.滑板、汽車、旅行—藏族僧侶的現代生活掠影[EB/OL].中國甘肅網(2009-04-08).
[5]洪源.關于寺院-僧人-活佛的法律地位與財產所有權芻議[J].西藏研究.1999(1).
[6]吳惠巧.臺灣寺廟財產管理問題與對策[J].福州大學學報,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