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伯子有一個偌大的風雷世界,盡管上天給他人生設置的是一個靜音模式。
在無聲墜地的那一瞬,他便有與生俱來的“異秉”特質(zhì);在天生聾啞殘障的天地里,他奏響了美妙的天籟;在聾啞人特殊教育界里,他是江蘇常州特殊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著名聾人特殊教育家;在生長的藝術(shù)氛圍里,他得到錢名山、謝玉岑、張大千、鄭午昌等一代高人親炙;在張善子、張大千開派的大風堂中,他是翹楚于斯的門人;在人生的文化苦旅中,聾啞殘障注定了他的藝術(shù)行為是戴著腳鐐手銬跳舞;在向天厄挑戰(zhàn)、追求心手雙暢的天地里,注定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在藝術(shù)天地中,他擅長詩文書畫“四藝”。謝伯子的世界構(gòu)成了一個不可以復制的精彩世界。
關(guān)于謝伯子的討論可以在諸多領(lǐng)域中進行,而且當頗多亮點。謝伯子的詩文書畫“四藝”是其生命構(gòu)筑的文化結(jié)構(gòu),互為支撐,形成其藝術(shù)人生的矩形而具有不可動搖的穩(wěn)定性。這個文化結(jié)構(gòu)融會貫通,渾然一體,是謝伯子對人生理想孜孜追求,努力踐行的碩果。
但是,迄今為止,我們對謝柏子的研究還很不得力,尤其對謝伯子詩詞藝術(shù)的研究相當薄弱。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在于我們的評論家缺乏究其底里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存在謝伯子曾寫信告訴筆者的原因:“繪畫水平仍能與日俱進,不知老之所至。主因在于自幼愛書畫成性,以此為生命,自強不息一直至今,故先以畫為主,不得不將文詩置于其次?!?/p>
一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jīng)》,到屈子《離騷》;從漢《樂府》,到唐“李杜”;從清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到“五四”康白情的《草兒》,真是詩人一路走來,宛如過江鯉鯽而數(shù)不勝數(shù)。至于舊體詩與新體詩的你吟我和的陣勢 ,更可謂“天上的星星數(shù)不清”。
然而,在從古至今的詩人群體中,要找到“聾啞詩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特別是像謝伯子這種先天聾啞而諳熟詩詞格律和音韻四聲的。
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詩在種類上便有了舊體詩與新體詩的分野。對于舊體詩,毛澤東亦曾感慨:束縛人,不易掌握。生理正常者如此,對聾啞人謝伯子而言,則當更難了??墒?,謝伯子對舊體詩詞的駕馭卻是游刃有余,堪稱奇跡。這當屬于詩壇非常典型的個案。對其討論,不僅對中國詩(詞)史具有特殊意義,而且不乏探討人體生命科學的價值。謝伯子不僅諳熟音韻四聲,而且具有在詩中押詞韻的本領(lǐng),如1996年他的《答晏偉聰贈詩》其二:“遠隔千里,如在天際。相交恨晚,老來情味?!逼渲小袄铩薄半H”“味”便押的是詞韻。
二
對于自身“異秉”的體驗,謝伯子在《永恒的記憶》文中直言不諱:
當我登上黃山蓮花峰以及峨眉山金頂時,默默閉眼,想念父母親和大千師,開眼忽見千朵萬朵潔白如玉的芙蓉時隱時現(xiàn)于茫茫云海中。它們仿佛是我父母名字和精魂的化身。一瞬間,它們又忽變色,一紅一青一黃一黑,又忽呈五色,令人眼花,它們又仿佛是大千師筆墨的化身。
謝伯子寫詩潛質(zhì)乃與生俱來,因為他有太豐富的形象思維、太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太豐裕的感悟、太充沛的創(chuàng)造沖動。謝伯子記憶超強。他自幼性格倔強、好勝、專注、執(zhí)拗,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他希望他那個寂靜的世界變成有聲世界,渴望自身那個無聲的世界驟響詩詞的春雷。他期盼萬馬奔騰的“先驥”能“四蹄蹴就起風煙”。故他以崇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堅持“生理殘疾,心理健全”的信念。他有一段源自心靈的潺潺敘述:
我生之初,即患聾??;繼而雙親早逝,自恨受此天厄,恒思奮發(fā)圖強,與命運抗爭,期有以自立。
謝伯子義無反顧、堅持不懈而前行的“文化苦旅”(包括他的詩文書畫),在于他不乏超越常人的精神和意志力及思想境界??追蜃釉u論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其實,這亦是謝伯子的寫照,因為他“不改其樂”,即別人看來是很苦的事,他卻以為是快樂的事。他的《繪事簡言》中有《辨寂寞》一章,辯證地表述了他的寂寞觀:“寂寞乃人生之樂也,亦乃人生之苦也。寂寞之樂,在于寂寞中之熱鬧,或者熱鬧中之寂寞或以詩書畫自娛,或以音樂、舞蹈、游泳……自適,然此實非甘心趨向寂寞,而是用心專一,用志不分,樂亦在其中矣?!倍非蟮木辰鐓s是:“窮則獨善其身,乃寂寞者也;達則兼濟天下,乃熱鬧者也。既善寂寞,亦善熱鬧,有用于己,有濟于世,能保始終窮達不變者,雖由人在,亦寥若晨星矣。”
謝伯子幼失怙恃(9歲喪母,12歲喪父),隨外祖父錢名山(1875—1944)生活至21歲。謝伯子的父親謝玉岑(1899—1935)在駕鶴西去之前,囿于奔波生計,“長期任職在外,稍有余暇即遨游于詩詞之海、書畫之林”,且“自幼羸弱多病”,故對謝伯子的指導是有限的,誠如謝伯子所說“父母生前的事情,所知較少”。
謝玉岑是江南著名詞人,名響藝壇,與張大千系莫逆之交。20世紀30年代前后,張大千作畫,謝玉岑題詩,珠聯(lián)璧合,享譽藝壇,人們甚至將“(謝)玉岑詩,(張)大千畫”相提并論。
謝伯子風雅世家,一門詩書相傳。其高祖、曾祖(母)、祖父(母)橫溢詩才,有《寄云閣詩集》《青山詩集》等傳世;其外公錢名山的詩更是名滿天下,亦是謝玉岑之師。因此,從遺傳基因考察,謝伯子血液里不僅流淌著謝氏一門詩風文脈的因子,而且隔代遺傳著錢名山詩書畫及“異秉”的基因。
謝伯子創(chuàng)作詩詞的欲望源自父親,誠如其筆述:
記得幼時的我,常常窺望父親危坐沉思,伏桌寫作。有時則與詩友畫家談笑交流,這在無形無聲中深刻感動了我。我一心想學做詩,于是胡亂地做了好幾首悄悄地先找姑母、叔父要求修改。但他們一見就放一邊,我的渴望落空了,免不了就哭鼻子,甚至發(fā)出難聽的呼聲,我自己還不知道。這一來,震驚身旁的老人和孩子,幾乎要把家庭鬧翻了……,這下子也造成我“孤苦無援”。
詩(詞)無達詁。詩(詞)言志,更言情。詩詞是謝伯子努力追求的最適宜表達自己心理活動和情感的載體。他需要詩詞來排解風雷激蕩的內(nèi)心所不能容忍的“孤寂”(詞的用典更能傳達心跡),需要詩詞來砥礪自己的奮進行為并向多舛的命運甚至天厄挑戰(zhàn),需要詩詞來抒發(fā)與常人相同甚至超過常人的情緒,需要在詩詞中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超越以達到自我實現(xiàn)。他的這種心靈的吁求,得到外祖父錢名山的及時回應,故他有如下娓娓筆述:
后來外公得知,便毅然伸手挽救我。他不厭其煩地耐心教我——先教看圖識字——從文字學起(“用字解字、句釋句的方法”),進而教些詩文知識,包括押韻、平仄、填詞、造句以至做詩,從古詩講到律絕……我做了詩便都呈給外公看,經(jīng)過修改、刪節(jié),讓我喜出望外。
錢名山曾為晚清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后因厭倦官場宦海而隱逸常州辦學,造福桑梓。他的仁者愛心和詩人情懷的傳遞,誠如其詩所言“詩人仁智心,舉世誰能如”。他以詩書畫為樂,以讀書、教書、著書為務,兼以鬻字賣畫為生。他詩詞書畫文皆精通,畢生著述等身,有《名山詩集》(9卷)《海上羞客詩》(4卷)《謫星詩草》(4卷),有《謫星詞》《名山詞》《海上詞》詞集,有《名山集》(9集)《名山文約》文集,有《名山聯(lián)語》及賦等,故時有“江南大儒,常州圣人”之譽。可以說,錢名山的道德文章全方位地影響了謝伯子,并讓他“永懷錢老”。2004年,即錢名山作古60周年的元宵節(jié),謝伯子特作《寄園圖》,圖中高古之士便是他充滿依戀和懷念的錢名山。圖款識:“幼隨名山外公在寄園讀書,至今歷歷在目。依戀之余興而作?!敝x伯子對寄園那方荷塘亦浮想聯(lián)翩,并寫詩心解:“丹煙白雪伴青霞,玉立清池勝百花。縱出污泥還不染,香風送來未須夸?!?/p>
三
錢名山才情橫溢,對其詩自負滿滿,認為“傳我者必在詩矣”。他在臨終詩中吟道:“我以詩事天,不得無詩死。氣急言語盡,尚有心在此。”他病危之際,還在他鐘愛的外孫謝伯子手心上寫下如此“臨終囑咐”:“讀書固可樂,作詩亦可樂?!?/p>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對謝伯子早年的詩詞雖無緣研讀,但可以肯定不乏錢名山的詩痕詞意。令人欣喜的是,當時光列車馳入20世紀90年代,已是古稀晉耄耋之年的謝伯子詩心不老,童心不已,竟然出現(xiàn)詩(詞)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期,達數(shù)10首之多。
比起無生理障礙詩人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謝伯子創(chuàng)作的詩詞自然算不上高產(chǎn)。他在《繪事簡言》中感嘆:“筆墨之揮灑易工,而音韻之掌握不易,因此反復推敲,以期合于格律,雖已屢易其稿,而可存者不多,如雪泥之鴻爪耳。”盡管如此,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詩詞的討論和價值判斷。
從謝伯子自述他在抗戰(zhàn)前的幾年中曾“做了好些詩”的信息分析,那時是他寫詩填詞的第一個井噴期,而且作品多由錢名山修潤(還有其舅錢小山、錢仲易、錢叔平的幫助)??上н@些詩詞稿散失于兵燹之禍,使我們無法對其早期的詩(詞)進行研究和解讀。
2013年8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九秩初度——謝伯子先生談藝錄》。其中,收錄謝伯子后期創(chuàng)作詩詞約60首(包括曾抄寄給我的一部分詩)。就詩而言,有古風、絕句和律詩(包括五言、七言及排律);就詞而言,有十六字令、浪淘沙、漁歌子、憶江南、菩薩蠻等。詩詞內(nèi)容多為其心儀,有題畫、讀畫、頌親人(錢名山、謝玉岑)、詠名人(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徐悲鴻、石濤、八大、徐渭、陳老蓮等)、賀大風堂同門(王康樂、晏偉聰、胡爽盦、慕凌飛等)、吟友人(汪毅、馮益漢、陳政等)及勵志(自勉、自修、自題)、寄情山水的紀游(三上黃山、游桂林泛漓江)等。這些詩詞直抒胸臆,沒有矯情,一如其人。它們格律嚴謹,工夫純熟,無論是起承轉(zhuǎn)合,還是遣詞造句;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意;無論是技巧,還是構(gòu)思,大多雅達自然,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長久浸淫于《詩經(jīng)》《離騷》《樂府》和唐詩宋詞及錢名山的詩意、理想后的蕭散與豪邁,亦能看到他“專畫專詩心不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更能體驗到他心存高遠的求索精神。我們讀他的《自勉》詩:“博采諸優(yōu),力爭一流。心雄萬夫,手寫春秋”,其言志高亢,頗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和蘇東坡的“大江東去”的氣勢。他的詞亦是言志抒情并舉,諸如“白頭尚自強”“逆流強自進”“春草池塘頻入夢”等,皆為人稱頌。
四
謝伯子詩詞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詩詞觀照繪事,而且具有相當數(shù)量。從所觀照的古今畫家而言,歷歷可數(shù)的有徐渭、八大、石濤、陳老蓮、梅瞿山、惲南田、錢名山、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黃賓虹、徐悲鴻、謝稚柳等。這些人物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畫史畫論,是他所心儀者、頂禮膜拜者。謝伯子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特點包括畫技畫法的歸納概括及美學意義的觀照,實際上是對中國美術(shù)史論的解讀,傳遞出他的智慧、膽識和美學情趣。除對美術(shù)史人物的審視外,謝伯子還一詠三嘆其繪事表現(xiàn)的客體,如紅梅、墨竹、楊柳等,足顯其思路開闊。須要指出的是,謝伯子詩中的美學內(nèi)涵同樣在其繪畫創(chuàng)作中主事,使之作品具有很高的畫格。
從風格而言,謝伯子詩詞不屬于“(孟)郊寒(賈)島瘦”那種苦吟,而有謝靈運的那種靈氣和李白以及“蘇(軾)辛(棄疾)”一路的豪氣與浩氣。這當然也包括錢名山的豪氣與浩氣,其詩《憶名山外公授課》“壯論雄談勝孟軻,胸襟坦蕩放高歌”便是佐證。
縱觀謝伯子詩詞創(chuàng)作,其數(shù)量雖然有限,但他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所具有的自我批評精神卻無限,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意義的詩人的可貴品質(zhì)。謝伯子與筆者曾有詩唱和,其中《答汪毅贈詩》的修改過程便是佐證。那是1996年12月30日,因賀新年,謝伯子寄來《答汪毅贈詩》兩首。其二為:“遠隔山川云水邊,互通手札各心寬。健殘相化在詩畫,君是健全我不殘?!碑斘医ㄗh第三四句改為“兩情相化在詩畫,共為大風壯藝帆”時,謝伯子當即復信首肯并坦然相告(1997年1月10日):“我從不認老,不認殘,竟在做詩中太露骨。幸蒙點鐵成金成為妙詩,又顯其為大風堂藝術(shù)共同勉勵之情??旎钊缰?!”
經(jīng)謝伯子應允,我將《答汪毅贈詩》和他同時抄寄的《答晏偉聰贈詩》一并編為《大風堂詩抄》送《成都美術(shù)報》發(fā)表(1997年1月25日)。
讓我感動的是,10年后的2006年,謝伯子將《答汪毅贈詩》書法出來相贈(一共3幅,其中兩首詩合寫1幅,兩首詩分寫兩幅),即成為詩書兩贈,讓我再次收藏了一份珍貴的友誼。迄今,我的遐想仍在其間遨游,而且心緒有魅,心旌飄揚。盡管謝伯子先生先天失聰啞語,但我們就是這樣可以視為心靈知己的!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編委(成都)副巡視員、
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
三
錢名山才情橫溢,對其詩自負滿滿,認為“傳我者必在詩矣”。他在臨終詩中吟道:“我以詩事天,不得無詩死。氣急言語盡,尚有心在此?!彼∥VH,還在他鐘愛的外孫謝伯子手心上寫下如此“臨終囑咐”:“讀書固可樂,作詩亦可樂?!?/p>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對謝伯子早年的詩詞雖無緣研讀,但可以肯定不乏錢名山的詩痕詞意。令人欣喜的是,當時光列車馳入20世紀90年代,已是古稀晉耄耋之年的謝伯子詩心不老,童心不已,竟然出現(xiàn)詩(詞)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期,達數(shù)10首之多。
比起無生理障礙詩人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謝伯子創(chuàng)作的詩詞自然算不上高產(chǎn)。他在《繪事簡言》中感嘆:“筆墨之揮灑易工,而音韻之掌握不易,因此反復推敲,以期合于格律,雖已屢易其稿,而可存者不多,如雪泥之鴻爪耳。”盡管如此,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詩詞的討論和價值判斷。
從謝伯子自述他在抗戰(zhàn)前的幾年中曾“做了好些詩”的信息分析,那時是他寫詩填詞的第一個井噴期,而且作品多由錢名山修潤(還有其舅錢小山、錢仲易、錢叔平的幫助)??上н@些詩詞稿散失于兵燹之禍,使我們無法對其早期的詩(詞)進行研究和解讀。
2013年8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九秩初度——謝伯子先生談藝錄》。其中,收錄謝伯子后期創(chuàng)作詩詞約60首(包括曾抄寄給我的一部分詩)。就詩而言,有古風、絕句和律詩(包括五言、七言及排律);就詞而言,有十六字令、浪淘沙、漁歌子、憶江南、菩薩蠻等。詩詞內(nèi)容多為其心儀,有題畫、讀畫、頌親人(錢名山、謝玉岑)、詠名人(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徐悲鴻、石濤、八大、徐渭、陳老蓮等)、賀大風堂同門(王康樂、晏偉聰、胡爽盦、慕凌飛等)、吟友人(汪毅、馮益漢、陳政等)及勵志(自勉、自修、自題)、寄情山水的紀游(三上黃山、游桂林泛漓江)等。這些詩詞直抒胸臆,沒有矯情,一如其人。它們格律嚴謹,工夫純熟,無論是起承轉(zhuǎn)合,還是遣詞造句;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意;無論是技巧,還是構(gòu)思,大多雅達自然,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長久浸淫于《詩經(jīng)》《離騷》《樂府》和唐詩宋詞及錢名山的詩意、理想后的蕭散與豪邁,亦能看到他“專畫專詩心不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更能體驗到他心存高遠的求索精神。我們讀他的《自勉》詩:“博采諸優(yōu),力爭一流。心雄萬夫,手寫春秋”,其言志高亢,頗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和蘇東坡的“大江東去”的氣勢。他的詞亦是言志抒情并舉,諸如“白頭尚自強”“逆流強自進”“春草池塘頻入夢”等,皆為人稱頌。
四
謝伯子詩詞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詩詞觀照繪事,而且具有相當數(shù)量。從所觀照的古今畫家而言,歷歷可數(shù)的有徐渭、八大、石濤、陳老蓮、梅瞿山、惲南田、錢名山、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黃賓虹、徐悲鴻、謝稚柳等。這些人物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畫史畫論,是他所心儀者、頂禮膜拜者。謝伯子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特點包括畫技畫法的歸納概括及美學意義的觀照,實際上是對中國美術(shù)史論的解讀,傳遞出他的智慧、膽識和美學情趣。除對美術(shù)史人物的審視外,謝伯子還一詠三嘆其繪事表現(xiàn)的客體,如紅梅、墨竹、楊柳等,足顯其思路開闊。須要指出的是,謝伯子詩中的美學內(nèi)涵同樣在其繪畫創(chuàng)作中主事,使之作品具有很高的畫格。
從風格而言,謝伯子詩詞不屬于“(孟)郊寒(賈)島瘦”那種苦吟,而有謝靈運的那種靈氣和李白以及“蘇(軾)辛(棄疾)”一路的豪氣與浩氣。這當然也包括錢名山的豪氣與浩氣,其詩《憶名山外公授課》“壯論雄談勝孟軻,胸襟坦蕩放高歌”便是佐證。
縱觀謝伯子詩詞創(chuàng)作,其數(shù)量雖然有限,但他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所具有的自我批評精神卻無限,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意義的詩人的可貴品質(zhì)。謝伯子與筆者曾有詩唱和,其中《答汪毅贈詩》的修改過程便是佐證。那是1996年12月30日,因賀新年,謝伯子寄來《答汪毅贈詩》兩首。其二為:“遠隔山川云水邊,互通手札各心寬。健殘相化在詩畫,君是健全我不殘?!碑斘医ㄗh第三四句改為“兩情相化在詩畫,共為大風壯藝帆”時,謝伯子當即復信首肯并坦然相告(1997年1月10日):“我從不認老,不認殘,竟在做詩中太露骨。幸蒙點鐵成金成為妙詩,又顯其為大風堂藝術(shù)共同勉勵之情??旎钊缰 ?/p>
經(jīng)謝伯子應允,我將《答汪毅贈詩》和他同時抄寄的《答晏偉聰贈詩》一并編為《大風堂詩抄》送《成都美術(shù)報》發(fā)表(1997年1月25日)。
讓我感動的是,10年后的2006年,謝伯子將《答汪毅贈詩》書法出來相贈(一共3幅,其中兩首詩合寫1幅,兩首詩分寫兩幅),即成為詩書兩贈,讓我再次收藏了一份珍貴的友誼。迄今,我的遐想仍在其間遨游,而且心緒有魅,心旌飄揚。盡管謝伯子先生先天失聰啞語,但我們就是這樣可以視為心靈知己的!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編委(成都)副巡視員、
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
三
錢名山才情橫溢,對其詩自負滿滿,認為“傳我者必在詩矣”。他在臨終詩中吟道:“我以詩事天,不得無詩死。氣急言語盡,尚有心在此?!彼∥VH,還在他鐘愛的外孫謝伯子手心上寫下如此“臨終囑咐”:“讀書固可樂,作詩亦可樂。”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對謝伯子早年的詩詞雖無緣研讀,但可以肯定不乏錢名山的詩痕詞意。令人欣喜的是,當時光列車馳入20世紀90年代,已是古稀晉耄耋之年的謝伯子詩心不老,童心不已,竟然出現(xiàn)詩(詞)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期,達數(shù)10首之多。
比起無生理障礙詩人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謝伯子創(chuàng)作的詩詞自然算不上高產(chǎn)。他在《繪事簡言》中感嘆:“筆墨之揮灑易工,而音韻之掌握不易,因此反復推敲,以期合于格律,雖已屢易其稿,而可存者不多,如雪泥之鴻爪耳?!北M管如此,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詩詞的討論和價值判斷。
從謝伯子自述他在抗戰(zhàn)前的幾年中曾“做了好些詩”的信息分析,那時是他寫詩填詞的第一個井噴期,而且作品多由錢名山修潤(還有其舅錢小山、錢仲易、錢叔平的幫助)。可惜這些詩詞稿散失于兵燹之禍,使我們無法對其早期的詩(詞)進行研究和解讀。
2013年8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九秩初度——謝伯子先生談藝錄》。其中,收錄謝伯子后期創(chuàng)作詩詞約60首(包括曾抄寄給我的一部分詩)。就詩而言,有古風、絕句和律詩(包括五言、七言及排律);就詞而言,有十六字令、浪淘沙、漁歌子、憶江南、菩薩蠻等。詩詞內(nèi)容多為其心儀,有題畫、讀畫、頌親人(錢名山、謝玉岑)、詠名人(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徐悲鴻、石濤、八大、徐渭、陳老蓮等)、賀大風堂同門(王康樂、晏偉聰、胡爽盦、慕凌飛等)、吟友人(汪毅、馮益漢、陳政等)及勵志(自勉、自修、自題)、寄情山水的紀游(三上黃山、游桂林泛漓江)等。這些詩詞直抒胸臆,沒有矯情,一如其人。它們格律嚴謹,工夫純熟,無論是起承轉(zhuǎn)合,還是遣詞造句;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意;無論是技巧,還是構(gòu)思,大多雅達自然,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長久浸淫于《詩經(jīng)》《離騷》《樂府》和唐詩宋詞及錢名山的詩意、理想后的蕭散與豪邁,亦能看到他“專畫專詩心不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更能體驗到他心存高遠的求索精神。我們讀他的《自勉》詩:“博采諸優(yōu),力爭一流。心雄萬夫,手寫春秋”,其言志高亢,頗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和蘇東坡的“大江東去”的氣勢。他的詞亦是言志抒情并舉,諸如“白頭尚自強”“逆流強自進”“春草池塘頻入夢”等,皆為人稱頌。
四
謝伯子詩詞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詩詞觀照繪事,而且具有相當數(shù)量。從所觀照的古今畫家而言,歷歷可數(shù)的有徐渭、八大、石濤、陳老蓮、梅瞿山、惲南田、錢名山、張善子、張大千、鄭午昌、黃賓虹、徐悲鴻、謝稚柳等。這些人物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畫史畫論,是他所心儀者、頂禮膜拜者。謝伯子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特點包括畫技畫法的歸納概括及美學意義的觀照,實際上是對中國美術(shù)史論的解讀,傳遞出他的智慧、膽識和美學情趣。除對美術(shù)史人物的審視外,謝伯子還一詠三嘆其繪事表現(xiàn)的客體,如紅梅、墨竹、楊柳等,足顯其思路開闊。須要指出的是,謝伯子詩中的美學內(nèi)涵同樣在其繪畫創(chuàng)作中主事,使之作品具有很高的畫格。
從風格而言,謝伯子詩詞不屬于“(孟)郊寒(賈)島瘦”那種苦吟,而有謝靈運的那種靈氣和李白以及“蘇(軾)辛(棄疾)”一路的豪氣與浩氣。這當然也包括錢名山的豪氣與浩氣,其詩《憶名山外公授課》“壯論雄談勝孟軻,胸襟坦蕩放高歌”便是佐證。
縱觀謝伯子詩詞創(chuàng)作,其數(shù)量雖然有限,但他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所具有的自我批評精神卻無限,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意義的詩人的可貴品質(zhì)。謝伯子與筆者曾有詩唱和,其中《答汪毅贈詩》的修改過程便是佐證。那是1996年12月30日,因賀新年,謝伯子寄來《答汪毅贈詩》兩首。其二為:“遠隔山川云水邊,互通手札各心寬。健殘相化在詩畫,君是健全我不殘?!碑斘医ㄗh第三四句改為“兩情相化在詩畫,共為大風壯藝帆”時,謝伯子當即復信首肯并坦然相告(1997年1月10日):“我從不認老,不認殘,竟在做詩中太露骨。幸蒙點鐵成金成為妙詩,又顯其為大風堂藝術(shù)共同勉勵之情??旎钊缰?!”
經(jīng)謝伯子應允,我將《答汪毅贈詩》和他同時抄寄的《答晏偉聰贈詩》一并編為《大風堂詩抄》送《成都美術(shù)報》發(fā)表(1997年1月25日)。
讓我感動的是,10年后的2006年,謝伯子將《答汪毅贈詩》書法出來相贈(一共3幅,其中兩首詩合寫1幅,兩首詩分寫兩幅),即成為詩書兩贈,讓我再次收藏了一份珍貴的友誼。迄今,我的遐想仍在其間遨游,而且心緒有魅,心旌飄揚。盡管謝伯子先生先天失聰啞語,但我們就是這樣可以視為心靈知己的!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編委(成都)副巡視員、
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