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到了夏季,很多人都喜歡喝著啤酒吃燒烤,感覺十分愜意。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廣受歡迎的燒烤是從何而來的。
在一些傳統(tǒng)菜肴的烹調(diào)方法上,南方與北方的稱謂有著明顯差別。如廣東的“燒乳豬”,到了北方卻叫“烤乳豬”。而北方的“燒”,到南方的廣東等地卻被稱為“炆”,如北方的“紅燒肉”,到了廣東就改名為“紅炆肉”了。這種截然不同的稱謂,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早在西周時期,烤肉在民間十分盛行,但由于古代沒有“烤”字,被稱為“炙”。《詩經(jīng)》中對此有多處記載。如《小雅·楚茨》中記載:“執(zhí)爨躇躇,為俎孔碩,或燔或炙?!边@就是說,當貴族們祭祀祖先時,都得恭恭敬敬地做些烤肉作為祭品。《小雅·瓠葉》也記載道:“有兔有斯,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币馑际钦f在宴席上,東道主請賓客們一邊飲酒,一邊品嘗烤兔肉。但如何烤,卻沒有說明?!洱R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炙”,則介紹了燒乳豬的具體方法:將剛斷奶的小豬宰殺洗凈,用“祚木穿,緩火遙炙,急轉(zhuǎn)勿住”。此法就是南方人所說的“明爐燒”,也就是將食物叉著舉在火上烘熟。
那么,古代的“炙”何時稱為“燒”的呢?至今仍未考究清楚,但在宋代已經(jīng)普遍稱為“燒”了。這一點從蘇東坡的詩中可以得到佐證:“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痹娭兴f的“燒豬”不是小豬而是大豬,要吊封在土爐內(nèi)燒,也就是南方人所說的“暗爐燒”。這種方法與“明爐燒”的原理相同,都是食物直接受熱至熟,只是爐具有所區(qū)別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推出了新的燒法。倪瓚在《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一書中記載,人們在燒肉時,“洗豬凈,以蔥、椒及蜜少許,鹽酒擦之,鍋內(nèi)竹棒擱起,用冰一盞,酒一盞,蓋鍋用濕紙封縫,干則以水潤之。用大草把一個,住火以等候鍋蓋冷,開蓋,翻肉再蓋,以濕紙仍似前封縫,再燒草把一個,候鍋蓋冷即熟?!睍羞€記載說,人們燒鵝時,“用燒肉法,亦以鹽、椒、蔥、酒多擦腹內(nèi),外用酒、蜜涂之,入鍋內(nèi),余如前法,但入鍋先腹向上,后翻以腹向下?!鼻宄欀僭凇娥B(yǎng)小錄》一書中對這種燒法做了進一步描述,名曰“燒鵝”。很顯然,這一澆法的原理是以水傳熱至熟,與“爐燒”截然不同,民間稱為“鍋燒”。后來,燒的方法又有所創(chuàng)新,宋詡在《宋氏養(yǎng)生部》中記載:“炕羊,二制。一用土塹甃高直灶,下留方門,將堅薪熾火燔使通紅,置鐵鍋一口于底,實以濕土,刮肥稚全體羊計二十斤者,去內(nèi)臟,遍涂以鹽……以鐵鉤貫其脊,倒懸灶中,乘鐵梁間,覆以大鍋,通調(diào)水泥,僅封一宿,候熟。另一以兩鍋相合,架羊于其中,蜜涂其口,炕熟,制尤簡而便也?!边@里的前一種方法無疑是“暗爐燒”,而后一種方法既不是“爐燒”,也不屬“鍋燒”,而是介于兩者之間。
“燒”的方法發(fā)展到這一步,使人們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乎,民間便有了對這種“燒”法重新命名的呼聲,以便于烹調(diào)技藝的交流。正是在這個重新命名的問題上,南北之間出現(xiàn)了分歧。北方各地把原來用明火直接烘熟食物的“爐燒”稱為“烤”,把“鍋燒”及其余統(tǒng)稱為“燒”;而南方則把原來的“爐燒”稱為“燒”,把后來的方法稱為“炆”。這也就是南燒北烤差異的由來。
不過,現(xiàn)如今,“燒烤”已成為一個詞組,彼此不分了。一些大中城市及一些旅游景區(qū)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燒烤店或燒烤區(qū),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興趣,人們都可以隨時享受到燒烤的口福。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