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燕 劉小溪
問:作為一名奧運會冠軍的教練,您在選拔和訓練運動員時最關注哪些素質?
答:我覺得第一重要的還是心理素質,因為身體條件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作為游泳教練很難找到一個具有特別完美的身體條件的運動員,只要基本的條件滿足了,他的意志品質好,比賽的心理素質好,就比較好帶。一些身體條件的缺陷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加以改變的,但是心理,特別是比賽心理素質不好的話,是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的,將來也很難承受大型比賽的壓力。
問:就蝶泳項目而言,除了心理素質之外,您還看重哪些身體方面的素質?
答:蝶泳項目從身體上說當然身高高一點的比較好,但不能絕對,運動員的素質都是綜合的,比如腰長、臂長、水感特別好,手腳也大,但身高不是特別高,也沒關系。就像我原來帶的石峰,破過亞洲紀錄,他在身體條件上除了身高矮一點,其他條件上,臂展,腰腹背肌的力量,包括腿都比較好,所以選材要綜合來看,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改變的。
問:關于一些社會方面的,比如父母、教練員等對運動員的影響重要嗎?
答:如果是早期進入運動隊,我可以影響他,要是太晚了, 15、16歲就很難改變了。情商因素往往會被教練員忽視,但其實它很重要,尤其是后期,接近成功或已經(jīng)成功,進入比較高的水平以后,這個因素就越發(fā)重要了。
問:您覺得什么樣的運動員更適合練蝶泳?哪些是必須具備的條件?
答:軀干力量好一點比較好練蝶泳。從形態(tài)上來看,腰長、胳膊長好,腿不需要太長,我只是經(jīng)驗感覺馬刀腿對蝶泳有利,劉子歌、石峰都是典型的馬刀腿。這主要還是天生的,與長期練蝶泳也有關系,比方說陳靜怡,她來的時候大家都說她是鹿腿,跟我練3年了,原來她腿站不直,現(xiàn)在變直了。這跟訓練有關系,但我不是搞科研的,只是通過實踐觀察到的。
問:其實馬刀腿是大腿前后肌群不均衡導致的,這會不會影響下肢整體力量的發(fā)揮?
答:我認為這不影響大腿后側肌肉的力量,那些肌肉可以單獨練,而后背、臀部和腰部的力量才是關鍵。腿部力量對于蝶泳來說不是特別重要。
每個教練根據(jù)經(jīng)驗都應該對自己手里的隊員,在包括游距、身材特點等基本框架內(nèi)設計出個性的技術,然后再不斷地完善。
問:您覺得近幾年世界紀錄和運動成績的提高,主要和哪些因素有關?
答:我覺得這是一個綜合的因素,訓練手段等都在不斷進步,另外,我們回頭看幾十年來世界游泳的發(fā)展歷程,總體都是在向前發(fā)展的。
問:但是這幾年發(fā)展的很快,破紀錄好像更頻繁了。
答:對,我認為訓練方法有了突破,而訓練方法的突破是在包括運動營養(yǎng),科學的進步,社會的進步等因素的綜合的作用的結果。包括一些普通的東西,像訓練器械器材、科研手段,各種科技保障都能推動你整個訓練方式方法的向前發(fā)展。
問:您是最早去澳大利亞訓練的教練,您覺得澳大利亞訓練與我們最大的不同在哪兒?
答:我們與澳大利亞已經(jīng)交流這么多年了,吸取了澳大利亞很多很多的訓練理念,對我國國家隊的影響很大。我早期在國家隊的時候,感覺我們的訓練還是很傳統(tǒng),中國式的訓練,但現(xiàn)在更國際化了。以前的模式是練一練、沖沖強度,現(xiàn)在更看重綜合能力的提高,總是在不同的角度和環(huán)節(jié)上進行訓練。我覺得現(xiàn)在澳大利亞的訓練是注重把運動員訓練狀態(tài)的整體平臺拉起來,與過去我們訓練僅拉幾個高強度的練法完全不同。比如摸高,我們是讓運動員盡力跳幾下,以達到一個最高點,訓練的出發(fā)點是看誰的彈跳力好,而澳大利亞的做法是先在運動員的腳底下墊上東西,站在高處再向上跳,這就不需要跳得太高,也能達到目的了。
問:更接近專項的需求是吧?
答:對,澳大利亞更注重平臺的提高。過去我們只看誰練得好,跳得高,但彈跳力是有極限的,而平臺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多墊幾層,不說是無極限,但可以變高。那其實就是說更注重各方面的補充,有了這個基礎,然后再往上走,就像搭金字塔一樣,一點點往上上。
問:國內(nèi)有一些地方教練,水平相對薄弱,但也想嘗試去澳大利亞訓練,您給他們提點什么建議?
答:關鍵在于教練自己是不是很用心。你不要指望澳大利亞的教練會手把手地教運動員。另外,你提的問題是不是已經(jīng)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見解以后才與他們討論的,要不然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關鍵還在于你教練員自己的悟性,慢慢地深入。語言能力倒是其次。我覺得游泳是世界性語言,是可以連手勢帶感覺,有可能你蹦兩個單詞他都會明白。
問:技術訓練在哪個階段對運動員來說是最重要的?
答:越早越好。
問:像北島康介,他拿了一屆奧運會冠軍以后,還在改技術,經(jīng)歷了4年準備,最后又獲得了冠軍,這種堅持是不容易做到的,對嗎?
答:教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技術的理解,雖然可以按教科書照本宣科,但每個教練根據(jù)經(jīng)驗都應該對自己手里的隊員,在包括游距、身材特點等基本框架內(nèi)設計出個性的技術,然后再不斷地完善。比如劉子歌,根據(jù)每天的能力、身體狀況,技術每天有變化,教練要看著她,有一點變化但不大影響成績的時候沒問題,一旦出現(xiàn)重要變化就要及時提醒了。比如真要是一個月以上不訓練,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丟技術。因為隊員自己不知道,他一天丟一點是感覺不到的,而教練才是他的鏡子,技術是一個從頭到尾不斷控制的過程。
問:那在技術方面您最關注哪些內(nèi)容?
答:身體位置、節(jié)奏比較重要。因為運動員動作定型以后主要看他的身體位置。有些訓練是為了保護運動員的技術。
問:您對打腿能力有什么要求?
答:打腿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我?guī)У氖?00米以下的運動員,200米以下對腿的要求非常高,因為腿好,把能力練好用到配合里對運動員的重心控制有幫助。我跟很多教練溝通過,這是一個共識,腿好確實好。因為過去水平低,沒腿也還行。但現(xiàn)在不行。現(xiàn)在游泳水平越來越高,你想達到一個高水平,你不能有明顯的短板。
問:那腿的訓練的比重是多少?
答:1/5~1/6吧。
問:是有強度的腿嗎?
答:都有計時,基本除了調(diào)整以外,包干、強度游都有,原則上10~20%。
問:運動員不同發(fā)展時期,腿的訓練比重是多少?
答:小的時候腿多一點。13歲之前占到30-40%都沒關系,總量的1/3。
問:劃水頻率和劃水效果之間的矛盾,您是怎么解決的?
答:這是教練員要掌握的一個比較高難度的問題,不是頻率越快越好,也不是時效越高越好,那樣我可以讓劉子歌10個動作游完50米蝶泳,那時效是好,但是35秒,這就是教練員對技術的一個認識。是要根據(jù)隊員的身高、劃水質量、腿的水平、技術均衡性等綜合設計出的頻率。這是個很難量化的東西,但這就是教練員要做的工作,恰到好處,要不斷地模索,而且還得根據(jù)他游的姿勢和距離。比如劉子歌的100米、50米、25米就是隨著距離越短頻率要求越高。
頻率應該在12歲以前就解決掉,后天很難讓頻率增加,年齡越大可以讓劃水時效提高,很難讓頻率提高,這個本身跟心肺功能有關系,小的時候就是練快頻率,他習慣了,讓他慢容易,但你讓他心臟帶不動,很難練上去,我是這么看的。
問:高水平運動員的體能訓練目前有了哪些變化?
答:核心力量的增加。過去的訓練好像很注重專項,現(xiàn)在你看丹尼斯專項拉力基本上沒了,他主要就是核心訓練。過去我們總是想把胳膊腿練粗,但是很多運動員軀干沒有力量,帶不動身體。現(xiàn)在看重核心,基本沒有拉力,拉等動,而是更看重運動員對專項信號的感覺。我經(jīng)常做一下橡皮拉力,節(jié)奏比較好控制。
核心力量練習手段很多,有器械就用器械,沒器械就用小器械,比如幾個啞鈴、杠鈴片,杠鈴桿這樣的負重基本上都可以做。包括瑞士球、實心球,這些都可以做核心力量。甚至跑跳都可以。
問:像力量敏感期,女孩14-15歲,男孩16-18歲,您主要抓哪些細節(jié)?
答:劉子歌小時候練得力量比較多,陳欣怡現(xiàn)在練得不多,她比劉子歌同期的水平低。因為我感覺每個運動員是不一樣的,劉子歌從小是“豆芽菜”,身高沒問題,長得高特別瘦但沒力氣,所以早期多給她加力量,而陳欣怡從骨骼上看將來不會在力量上出現(xiàn)太大問題,爆發(fā)力也沒問題,現(xiàn)在就是希望她能長得更高一點,所以沒必要練太多力量。因此,力量訓練要靈活掌握。
問:如何提高專項的速度能力?
答:要說蝶泳的話,我認為小池訓練比較有效。因為蝶泳長時間游自己就會放慢節(jié)奏,而小池游整個節(jié)奏就快,對神經(jīng)的調(diào)動有幫助,對運動員的心理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陰影。再一個我還是覺得要配合在陸上的訓練,做一些對神經(jīng)快速應激有作用的訓練。
問:那水中的專項速度能力怎么進行?
答:主要是牽引,包括反牽、正牽。比如正牽,我要求最后10米、5米的加速,開始15米沒有勁兒,但要慢慢加速,快頻率頂5米,頂不動了拽回來。我經(jīng)常用這種手段,每周都有。此外,阻力游像拉泡沫的訓練,只是增加負重,跟穿阻力褲是一個道理。練速度的話,在增加阻力的同時強調(diào)最短距離高速的堅持,抗阻對專項速度能起點作用。牽引和拖泡沫、拖大桶這些都是根據(jù)訓練的要求來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