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花
教師素質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質量決定未來教育的成敗。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校充分發(fā)揮百年老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人為本,多管齊下,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保駕護航。
一、交流研討,讓教師站在教育改革的潮頭
交流研討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共鳴。在交流和研討中,教師能更及時了解當前教育改革的最新動態(tài),能更有效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長期以來,我校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針,加強教師學習與交流,開闊視野,博采眾長,豐實成長。
讓教師“走出去”。我校把實施名師工程、培養(yǎng)卓越型教師作為突破口,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學習、鍛煉、展示的舞臺,增強了教師“學習—實踐—反思—實踐—成長的意識。助推教師二次專業(yè)成長。近兩年,我校教師參加全國、省、市、區(qū)的教學觀摩、課題研討、業(yè)務研訓等達300人次。
把專家“請進來”。邀請知名課改專家來校講學或做校本培訓,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改的動態(tài)。我校曾邀請省普教室王永老師,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福建教育學院黃家燁教授、林文瑞教授,泉州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萬建民院長,泉州師范學院的鄧岳敏博士、蘇明強教授等專家多次來校做講座。此外,臺灣名師何鳳珠老師也應邀我校講授臺灣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最新進展。
二、人本管理,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
教師職業(yè)勞動具有連續(xù)性和廣延性的特點。教師的勞動沒有嚴格意義的交接班時間,工作場所也不局限于校園或課堂教學,因此,很難嚴格用上下班時間來衡量教師的工作量。教師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情。而教師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除了工作,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如何確保教育質量,又能給教師減負,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這是我校長期致力于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第一,減少教師辦公時間,上午、下午的第一節(jié)課沒功課的老師可以遲點到校,上、下午最后一節(jié)沒課的老師可以自由安排。第二,改革備課,以前是人人都自己備課寫教案,現(xiàn)在提倡老師寫簡案,騰出時間研究教材、教法與課堂教學,思考問題和讀書學習。采用同級組教師先教研后分工撰寫教案形成通案,使用者只要在通案上增刪、備注或寫反思即可。第三,靈活掌握出勤時間,根據(jù)教學、后勤、行政等不同工作性質和工作范圍的不同特點,制定了靈活的上下班時間,不搞一刀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提倡高效做“活”。第四,輪流上班,早讀、午休、課間操、陽光體育等輪流進行,以減少老師們的勞動時間。第五,公平對待每一位教師和公正處事可以讓教師心靈輕松、身心愉悅,心不累則身不乏,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一個互相尊重、理解信任、互幫互愛的氛圍,解除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建立愉快和諧的人際關系。
由于我校實行人本管理,教師的歸屬感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增加了,極大地激發(fā)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工作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專家引領,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
現(xiàn)代的優(yōu)秀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而且要具備較好的科研能力。小學一線教師往往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但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而專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指導能力。因此,專家引領是提高小學教師科研能力,加速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推手。
長期以來,我校非常重視專家在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作用,與福建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建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聘請多位高校教師作為我校教學和科研顧問。在專家們的指導下,我校校級課題“泉州十八景”獲福建省校級課題一等獎;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小學生責任心培養(yǎng)實踐研究”順利結項,并得到評審專家的好評。目前,已立項和正開展的課題有: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4個,區(qū)級課題4個。
四、同伴互助,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同伴之間共處的時間多了,彼此相互了解,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及更有建設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同伴互幫互助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發(fā)揮同伴互助方面我校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首先,“青藍”結對,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要求教師在同伴互助,師徒結對的聽課評課中進行課例研究,通過聽、看、評、輔等方式,對青年教師、新教師加以點撥指導。聽課者要做到“三個一點”:找出一個亮點,指出一個缺點,提出一個金點子。做到既尊重教師的勞動,又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校還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其次,連片教研,促進教師的整體成長。連片教研是“青藍”結對的拓展。2011年泉州市鯉城區(qū)實行小片區(qū)組團管理后,我校與東門實驗小學、新步小學、延陵小學、黃石小學、金浦小學等組成通政——新步組團。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發(fā)揮同伴互助,我們每學年組織連片教研,組團內開展共同備課,同課異構等活動。不同學校的教師結對,互幫互助,更好地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2011年秋季至今,我校已開展了24節(jié)同堂異構課。2012年春季,學校繼續(xù)把“同堂異構”校本研討作為教研的主渠道,促進了教師在課堂中優(yōu)勢互補,相互啟發(fā),智慧共享,切實提高了集體備課的效益及公開課研討活動的實效性,從而構成教師的群體合作學習。
實行同伴互助以后,在優(yōu)秀教師的幫助指導下,我校青年教師嶄露頭角,獲得了優(yōu)異的教學成績。林明君老師、辛姍姍老師、陳鯉華老師榮獲2011年“鯉城區(qū)教壇新秀”稱號;劉俊麗老師榮獲2012年的“泉州市教壇新秀”稱號;2013年剛剛入職的陳玲玲老師、吳巧萍老師在鯉城區(qū)新教師教學比賽中均榮獲一等獎。
五、自主研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提倡教師制定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jù)自己的基礎和能力確定研修內容和學習進度,以自我研修為主,學校考評為輔。例如,我校為了夯實教師教學基本功,邀請書法、普通話、課件制作方面的專家開講座,并進行輔導,同時要求教師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特點自主研修,學校定期進行檢查。要求每月上交一篇鋼筆楷書、一篇教學反思,每學期自學并撰寫自學筆記5000字,每個暑期舉行一次教學基本功培訓,每年舉行一次師德演講征文比賽。定期舉行兩周一次的青年教師師德演講、新聞大播報、他山之石集錦等活動,讓青年教師在收集資料、分析綜合、提煉撰寫、開口演講中提升自身素質。
通過近幾年的練兵,我校教師的業(yè)務技能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2011年,付宜清老師參加第五屆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榮獲二等獎;2012年,李瑞芳老師通過區(qū)、市層層選拔參加福建省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榮獲一等獎。2013年李瑞芳老師參加全國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榮獲一等獎。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搖?搖?搖?搖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