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達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納蘭性德是清中期最著名的詞人之一,其詞自然天成,哀感頑艷。目前學術界對其愛情詞的研究多從風格、藝術成就等角度,而對其用典的探究則相對缺乏。據此,本文擬從“用典”這個角度來具體闡述納蘭愛情詞的獨特之處。
用典,顧名思義,即在文學作品中引入典故。用典不僅增加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內涵,更彰顯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用典力求“征辭引類,推古夸今”,“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①納蘭性德在詞作中用典大膽進行主觀裁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得到了時人的好評。
(一)引用精當,明白如話
納蘭性德在詞中雖然用典頻繁,但處處精恰,毫無生澀之感。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畫堂春》)
“畫堂春”本是秦觀在一首詞中詠畫堂春色所用,到了納蘭性德手中,化用成愛情詞。詞中雖然用典繁多,但毫不生疏,耐人回味。
“一生一代一雙人”化用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中“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雹谝痪洌盃幗虄商庝N魂”化用杜安世《訴衷情》詞“夢蘭憔悴,擲果凄涼,兩處銷魂?!币痪洹<{蘭性德原本是化用他人語句,卻沒想到被人千古傳誦,又有誰還記得當年的駱賓王和杜安世呢?
“藥成碧海”其實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李商隱《嫦娥》詩云“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后來,納蘭性德反用其典,暗喻他與宮中表妹天人相隔,永不能相見,詞中用情之深,令人動容。
“飲牛津”則與牛郎和織女有關,傳說大海的盡處即是天河,海邊曾經有人年年八月乘槎往返于天河與人間,從不失期,所謂“牛津”,指的就是天河。
(二)熟典生用,別具一格
所謂“熟典生用”,是指所引之事絕似尋常,人盡能知,而以雅語出之,委曲道來,別生佳趣,其關鍵在于化俗為雅,使人不易覺察。納蘭性德自幼熟讀詩書,深諳用典之法,他不但能將熟典運用自如,還能奪胎換骨,將個人情感與所用典故緊密結合,別具特色。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間窗伴懊儂。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采桑子》)
“東陽瘦”說的是南朝沈約的故事。沈約于南齊永明末曾任東陽太守,后人即以“沈東陽”稱之?!读簳ど蚣s傳》記載了他與別人的一封書信:“解衣一臥,支體不復相關。上熱下冷,月增日篤,取暖則煩,加寒必利,后差不及前差,后劇必甚前劇。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此典最常見的用法是“沈腰”或者“沈郎腰”,如“沈腰潘鬢消磨”、“東君特地、付與沈郎腰”等等。詞人有意避開了常見的形式,而是選擇了相對陌生的“東陽瘦”,令人耳目一新。沈約和納蘭性德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極高的才情和俊朗的容貌外,他們都有一副孱弱易病的身體,也都在各自的時代里被人們欣賞和仰慕。因此,納蘭性德用此典故交待自己正在患病和愁悶之中,是最合適不過了。
“芙蓉”之典,在通常情況下都與芙蓉花有關,但在這里,卻指形似芙蓉的鏡子。傳說唐代李固在考試落第之后游覽蜀地,遇到一位老婦,預言他第二年會在芙蓉鏡下科舉及第,再過二十年還有拜相之命。李固第二年再次參加考試,果然如言及第,而榜上恰有“人鏡芙蓉”一語,正應了那老婦的“芙蓉鏡下及第”的預言。二十年過去后,李固也果然如言拜相。
同樣的形式,卻有不同的含義,納蘭性德的高明之處,就是不著痕跡地將此熟典生用,同時把自己因病無法參加殿試的懊惱之情寓于其中。
(三)復合用典,避熟就新
復合用典是南北宋之交出現的一種用典形式,它將不同的典故疊加在同一首詞中,既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境,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與他人的雷同。納蘭性德詞中復合用典的例子很多,下面以其中一首為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秋風畫扇”出自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與合德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言道:“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雹?/p>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一句,化用謝脁《同王主簿怨情》中的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雹?/p>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說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睂Υ俗髁松鷦拥拿鑼憽W鳛橛玫涞男屑?,納蘭性德并不拘泥于典故的原始結構與形態(tài),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主觀裁奪,任意分解,再重新組合,進而生成新的意境。“秋扇”一典被分解為“秋風”與“畫扇”兩部分,中間用一“悲”字承接,既增添了詩意,又暗含對亡妻的思念。緊接著,詞人又將相關典故巧妙組合,共同渲染出凄涼、哀婉的氛圍。雖然復合用典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晦澀之感,但這首詞卻清新淺近,堪稱佳品。
本文從納蘭性德用典的視角,論述了其愛情詞的獨特性。納蘭雖英年早逝,卻給后人留下了傳世好詞,他的如椽之筆,在中國詞史的長卷上,留下濃重的墨痕。
注釋
①周邦彥撰,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01 頁。
②駱賓王:《駱賓王集·第二卷》,中國書店,1988年版,第2 頁。
③曹明剛導讀,尚成整理集評:《玉臺新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 頁。
④曹明剛導讀,尚成整理集評:《玉臺新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 頁。
[1]曹明剛導讀,尚成整理集評:《玉臺新詠》,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張草紉:《納蘭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