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天成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畜牧技術(shù)推廣站,743000)
祖國醫(yī)學稱感冒為“傷風”,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引起主要有感冒病毒侵入,它是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fā)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這病多在每年春分秋分之際流行,特別是雨多濕潤氣候和天旱,特濕特燥下更屬于流行感冒的嚴重時期。雖然死亡率不高,但是往往傳染大批牛群,不能從事勞動或直接妨礙生產(chǎn),危害性是很大的。這種病,治法不同。本人在近兩三年中,治療36例,治愈34例,治愈率94。4%。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介紹如下,供參考。
按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寒濕感癥和燥熱感癥兩種。
風寒夾濕犯表,是風寒濕邪氣侵犯所導(dǎo)致的感冒。
1.1 臨床癥狀:開始可表現(xiàn)為畏寒、發(fā)熱,體溫可高達39~41.5℃,舌溫與體溫一致。舌津滑利,鼻津珠,忽有忽無,舌苔白、脈浮濡為特征,體溫乍寒乍熱,精神一時興奮,一時沉郁,行走軟弱無力,不吃不喝不倒嚼,渾身有疼痛或輪流疼痛之感,表現(xiàn)行走拘束,四肢無力拐疼,甚至蹄不著地,邁不開步,躺臥不易站起。
1.2 中藥治療:天麻散治牛風寒濕氣的流行性感冒。
方劑組成:明天麻、白芷、荊芥、防風、薄荷、陳皮、青皮、澤蘭葉、蒼術(shù)、柴胡、當歸、川芎、厚樸、檳榔。
1.3 典型病例:2011年秋下旬陰雨綿綿幾天,氣候特濕。安定區(qū)風翔鎮(zhèn)石坪村李某一秦川公牛來診,主述:此牛已有二日食欲漸退,反芻減少。 臨床檢查: 發(fā)熱, 體溫可高達39~41.5℃,舌溫與體溫一致。舌津滑利,鼻津珠,忽有忽無,體溫乍寒乍熱,精神一時興奮,一時沉郁,行走軟弱無力,不吃不喝不倒嚼,渾身有疼痛或輪流疼之感,表現(xiàn)行走拘束,四肢無力,甚至蹄不著地,邁不開步,躺臥不起。診斷為:風寒濕氣的流行性感冒。
治療:明天麻15g、白芷12g、荊芥12g、防風15g、薄荷15g、陳皮12g、青皮10g、澤蘭葉15g、蒼術(shù)15g、柴胡25g、當歸24g、川芎12g、厚樸12g、檳榔15g,一起研末,生姜30g 為引灌服。以上宜治除濕,藥宜溫燥。一副就輕,兩副就治療痊愈,追訪未復(fù)發(fā)。
是燥熱之邪侵入機體所導(dǎo)致的感冒
2.1 臨床癥狀:體溫39~41.5℃,舌溫與體溫一致。脈搏數(shù)。舌津很少,或干燥,或粘沫,鼻津無,咽干鼻燥、皮溫特熱,精神癡睡,不吃不喝不倒嚼,渾身疼痛,四肢軟弱,多臥少站,呼吸氣熱。
2.2 中藥治療:清解散:僵蠶15g、蟬蛻12g、金銀花30g、連翹25g、蒲公英25g、丹皮15g、神曲30g、生地25g、木通12g、黃柏15g、桔梗15g、滑石30g、香薷15g、甘草12g,共研末,麻油120g 為引灌服。
2.3 典型病例:2013年安定區(qū)西川農(nóng)業(yè)園養(yǎng)牛大戶朱某前來就診。主訴:一頭1歲半奶牛由于體弱,隔離牛群外一硬化場地,當天氣溫高又突降小雨,當時人忙疏忽晚收后,第二天牛精神癡睡,不吃不喝不倒嚼,多臥少站。臨床詳細檢查:體溫39~41.5℃,、舌溫與體溫一致。脈搏數(shù)。舌津很少,或干燥,或粘沫,鼻津無,咽干鼻燥、呼吸氣熱,皮溫特熱,四肢軟弱,不吃不喝不倒嚼。診斷為:燥熱感冒。
治療:僵蠶15g、蟬蛻12g、金銀花30g、連翹25g、蒲公英25g、丹皮15g、神曲30g、生地25g、木通12g、黃柏15g、桔梗15g、滑石30g、香薷15g、甘草12g,共研末,麻油120g 為引灌服兩副,治療即愈,后無復(fù)診,追訪痊愈。
3.1 天麻散以天麻為表陰風主藥;白芷入血除風;荊芥、防風、薄荷驅(qū)逐表邪;青皮、陳皮、澤蘭為和解要藥;當歸、川芎和血活血;蒼術(shù)、柴胡燥濕健胃;檳榔、厚樸健胃克食;生姜發(fā)汗開胃。
3.2 清解散:僵蠶、蟬蛻升清降濁;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香薷、滑石解暑利尿;丹皮、黃柏制止陰火;生地涼血;神曲化食;桔梗載藥清上焦火;木通引火從小便出;甘草既能瀉火,又能解毒;麻油潤腸下火。
4.1 由于寒濕、燥熱感癥發(fā)病率高,易引起各種疾病,如升降失常、運化失職、脾胃受損等,故臨床在治療時應(yīng)審證求因。
4.2 對病畜立即隔離,用具、飼料、圈舍干凈衛(wèi)生消毒。
4.3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喂用易消化的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