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政
(廣西全州縣石塘鎮(zhèn)水產(chǎn)畜牧獸醫(yī)站,廣西 全州 541504)
旋毛蟲病是旋毛蟲的成蟲和幼蟲寄生于人和動物的疾病,多種動物例如肉食獸、草食獸、雜食獸以及家禽等都能感染。因此,對屠宰場鮮豬肉進行正確規(guī)范的旋毛蟲病檢驗工作越來越顯重要,本文對鮮豬肉旋毛蟲病的顯微鏡檢驗方法及處理措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旋毛蟲的成蟲見于人類、豬、大鼠、熊和許多其他食肉動物的小腸內(nèi)。食入含有活蟲的不熟的肉類以后,肌肉中的旋毛蟲包囊被消化,幼蟲于十二指腸或空腸釋出,在感染后30~40 h就能發(fā)育性成熟進行交配,感染后4~7 d雌蟲開始排出幼蟲。有些幼蟲入侵腸黏膜的乳糜管、淋巴管、靜脈等移行到達全身橫紋肌,豬以膈肌和舌肌為主,馬以舌肌和咬肌為主。
1)蟲體寄生的肌纖維及其周圍的肌纖維發(fā)生變性。2)因旋毛蟲寄生發(fā)生死亡的動物和人的身體內(nèi)發(fā)生許多病理變化,實質(zhì)器官與脂肪發(fā)生變性、出血,出現(xiàn)大葉性肺炎、心包炎等。3)將嚴重感染旋毛蟲的肌肉經(jīng)高溫處理殺死蟲體后喂狗或貓,狗或貓仍然發(fā)病或死亡,體內(nèi)器官變性,病變嚴重,原因是雖然高溫能殺死蟲體,但不能降解其毒素。
每頭豬的左右膈肌腳各取一塊肉樣,每塊肉樣的重量在30~50 g之間,且與胴體標記同一號碼,依次排列在采樣盤中,固定肌樣位置,確保肌樣號碼不會弄錯。
膈肌樣品在進行顯微鏡檢查之前,由有經(jīng)驗的檢驗人員撕去肌膜作肉眼觀察,檢查有無可疑白色小點,可以提高檢出率。若發(fā)現(xiàn)肌肉表面有旋毛蟲或住肉孢子蟲白色橢圓形細小白點后,應有目的地剪取肌樣進行檢查。
肉眼檢查后,在肉樣上順著肌纖維方向用彎曲的外科剪刀剪取24顆米粒大小的肉粒(左右膈肌腳各12粒),在一塊5 mm厚的載玻片上排成2排,再覆蓋1塊蓋玻片,加壓制成壓片,壓片厚度應能透過玻璃看清報紙上的小字,每個玻片只允許檢查1頭豬的肌樣。
將標本壓片置于50~70倍的顯微鏡下,依次對24顆肉粒進行觀察,檢查旋毛蟲,同時檢查住肉孢子蟲。沿著肌纖維方向移動玻片,仔細檢查每塊肌樣的全部肌纖維。如果壓片厚度一致,肌纖維排列成單層,互相之間沒有空隙,就是良好的壓片。
有旋毛蟲感染的標本,鏡檢可見旋毛蟲包囊輪廓明顯,囊內(nèi)充滿透明有折光的無色液體,螺旋狀、結(jié)節(jié)狀或環(huán)狀的淡黃色蟲體漂浮在包囊中央液體中。整片肌纖維淡黃色,橢圓形包囊和其中的螺旋狀蟲體十分明顯。如果按壓或者輕輕移動上層玻片,可見包囊呈紡錘狀或球狀。如果壓破包囊,囊內(nèi)液體和蟲體流出到周圍肌肉汁內(nèi),可見包囊液體是無色的,肌肉肉汁是粉紅色的。將玻片加熱到40 ℃,可見蟲體運動。
如果新鮮肌肉存放時間較長,肌肉組織會發(fā)生自溶,這時旋毛蟲包囊不能看清,可用美蘭染色液將標本染色,包囊染成藍色或淡藍色,肌纖維呈淡藍色,但蟲體不著色。
旋毛蟲取樣肌肉檢出率依次為舌肌、咬肌、腹壁肌、頸肌與肋間肌。
住肉孢子蟲最常見,多為長圓形,壁薄,囊內(nèi)含有大量香蕉狀緩殖子。
1)漿膜絲蟲:僅在肌肉表面形成透明菜籽大小水泡。2)肺絲蟲幼蟲:在肌纖維外,可以取出在顯微鏡下觀察,該幼蟲不具有旋毛蟲幼蟲食道長、呈念珠狀的特征。3)剛棘顎口線蟲的幼蟲:膈肌表面大頭針大的透明囊泡或者包囊,呈脂肪小球狀。用針挑破白色包囊,可見蟲體,置于鏡下可見幼蟲體表密生小棘。
1)高溫處理:在肉的深層達到80 ℃沸煮溫度才能有效地殺滅旋毛蟲,因此必須將肉塊切小?!霸囆幸?guī)程”對輕癥旋毛蟲病條件性食用處理規(guī)定,在24粒檢查肌樣中的包囊不超過5個者,將肉尸切成2 kg以內(nèi)、厚度不超過8 cm的小塊,沸煮2.5 h后,方可出售,不得用其他方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2)工業(yè)用或銷毀:對重癥旋毛蟲病處理規(guī)定在24粒肌樣中的包囊超過5個者,工業(yè)用或銷毀。
對于輕癥或重癥旋毛蟲病胴體的皮下脂肪和肌間脂肪均煉制食用油,體腔內(nèi)脂肪不受限制出場,腸以外的其他內(nèi)臟不受限制出售,腸道可以制作腸衣。
包囊未形成的旋毛蟲肌肉的處理:試驗證明,包囊尚未形成的旋毛蟲也能引起感染,但是必須在感染宿主16 d以上的幼蟲才具有感染能力。凡是確定為幼蟲感染宿主16 d以上的肌肉,應當按感染具有包囊蟲體的肌肉同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