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霞
(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 教育系,安徽 馬鞍山243041)
1918 年,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fā)表,震驚文壇。震驚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五四”新文學的開山之作,更重要的在于其“憂憤的深廣和格式的特別”。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實力干將,魯迅在《狂人日記》里對幾千年中國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露。魯迅精神不僅影響了同時代的許多作家,也同樣影響了當代作家,這種影響或隱或顯地在當代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中得以呈現。1992年,莫言完成了其長篇小說《酒國》,作品的中心事件是“食嬰”,這種對“吃人”意象的再現與《狂人日記》形成了某種精神對應。
《狂人日記》對狂人的心理描寫細膩。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圍的生存環(huán)境:晚上全沒月光,周圍的人們對狂人的注視和議論,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趙貴翁異樣的眼神,以及趙家的狗叫聲,這一切均構成了一個殺氣騰騰的生存空間。作家一開始便將狂人置入異常恐怖的幽暗與絕望等敘述環(huán)境中,于是狂人的緊張和疑慮從這里開始?!拔遗碌糜欣怼?、“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我知道不妙”等,這些都是狂人感覺到的肉體即將被吃時的恐懼和悲慟。表面上看,狂人的種種懷疑和恐懼皆是因為他患病發(fā)狂進而胡思亂想產生的,是病理性的,當地會有人認為他是瘋子,但真正的吃人事件在現實中是存在的。易子而食、吃徐錫林、癆病患者吃人血饅頭等,這些都是真正肉體上的吃人,而不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家族制度吃人。魯迅說過:“中國的所謂的文明者,其實是安排給有錢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保?]216在《狂人日記》中,魯迅通過狂人之口對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質進行了有力的控訴,而且這種控訴貫穿在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這一點從《狂人日記》到其晚年的雜文創(chuàng)作都可見一斑。魯迅也曾坦言:“中國人往往不敢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很多面,在解決問題時可能用瞞和騙來造出奇妙的逃路,而且還想當然的認為這種逃路是正路?!保?]240正因為如此,魯迅畢生所做的工作除了無情地解剖他人與自己,更重要的還在于要喚醒沉睡在封建傳統文化這間“鐵屋子”里的國民,要掃蕩這場“吃人的筵宴”。
莫言自稱七八歲便開始讀魯迅的作品,雖然“里面有一些字不認識,但基本能理解故事的大概,真正不理解的是那些故事所包含的內涵。讀的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記》,給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2]。在《酒國》中,莫言十分細膩地寫了一道被稱之為“紅燒嬰兒”的聞名遐邇的菜,也對吃人肉的譬如油炸、清蒸、紅燒、醋熘等具體方法進行了詳盡的描寫。盡管我們在具體細節(jié)上很難找到兩部作品的內在聯系,但在對吃人意象的主題表達、心理描寫等方面,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莫言的《酒國》可以看作是魯迅精神在當代的復活。
無論是愚昧的華老拴、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阿Q等 “被吃”的農民形象,先前意氣風發(fā),最終卻消沉頹唐的呂緯甫、涓生等 “被吃”的知識分子形象,還是 “狂人”、瘋子等“被吃”的啟蒙者形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其多部小說中,都反復表達了“吃人”這一主題??袢艘婚_始并未想過吃人這一話題,只因為他的發(fā)狂,他發(fā)現了人吃人的秘密,而后就總感覺有人要吃他,于是把他的對吃人的研究寫在日記里,后來他在自省中明白了“被吃”的必然和“吃人”的無奈,因為他未必沒有吃他妹子的幾片肉,狂人也被毒害成了一個吃人者。魯迅巧妙地在狂人的瘋話里,借助象征等手法,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歷史上真正的肉體被吃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那樣的案例畢竟是少數,真正可怕的是我們習焉不察的封建禮教對國人的戕害。錢理群認為:“魯迅的‘食人’也有象征意義上的,‘食人’是國民性中嗜血和殘酷的弱點的表現,也是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3]
莫言對人性、對中國文化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果說《豐乳肥臀》中的乳房似乎是大地的象征,是女性的隱忍力和生命力的象征,那么《酒國》象征著什么呢?酒文化在中國是個豐富的存在,酒可以使人亢奮亦可以使人萎靡。莫言借一個虛構的城市所發(fā)生的子虛烏有的吃肉事件來表達他對當下社會深切的思考。高級偵察員丁鉤兒奉命前往酒國市調查官員有無吃嬰兒事件。丁鉤兒的沉著干練、聰明過人最終還是輸給了老辣且工于心計的市委宣傳部長金剛鉆,從他喝酒并誤食紅燒嬰兒那刻起,就已經陷入了“吃人”的尷尬中,已經辜負了上級的重托,最后因爛醉如泥而誤入糞池,則更是令人不恥。酒是可怕的,莫言曾說過:“中國的酒場,已經成為罪惡的淵藪?!保?]酒固然是可怕的,但一個抵擋不住形形色色的誘惑的人則更可怕。作者正是用虛構的吃“紅燒嬰兒”這個故事,來象征貪婪奢侈的酒國正在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進行全面的顛覆,象征著部分腐敗者吃掉的不是酒和肉,而是社會風氣和我們的下一代?!毒茋匪鶎懙某詪雰菏羌?,但發(fā)出的“救救孩子”的呼聲卻是真的,這與魯迅形成了精神上的呼應。
現代性主要是指民族和社會的現代化,也包括思想意識的現代化。《狂人日記》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文學的扛鼎之作,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巨大的思想革命的現代性內容,形式上也頗具現代性。總體來說,《狂人日記》對現代性的思考是以反思和改造的方式進行的。由于所處的時代的關系,魯迅更鐘情于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小說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并借狂人之口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偉大質疑,作家用現代思想意識對封建禮教進行了解構和顛覆,表現了大膽懷疑的五四時代精神。就“改造”而言,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把關注點放在改造國民性上。人的被吃其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伙已深陷“吃”和“被吃”的囹圄,自身卻渾然不覺。小說中的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補,于是與吃人社會又重新融合在一起,他亦可能參與到“吃人”的隊伍中??袢说膽?zhàn)斗精神被消解了,讀者既看到了改造國民性的艱難,也看到了中國社會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艱難。
莫言對現代性的思考也基本是以反思和改造的方式進行的,但二者同中有異。就反思而言,魯迅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文化批判意義明顯;莫言則側重于對當下現實的反思,現實批判意義明顯。小說對部分官員的腐敗行為以及病態(tài)的酒文化等給予了深刻的諷刺。文本看似荒誕卻不失真實,因為這種真實性來源于發(fā)生在現實生活里的事件。《酒國》是莫言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發(fā)出的對現實憂慮的最強音。就改造而言,《酒國》與《狂人日記》也有所不同。幾千年的封建禮教不是莫言所著力批判的,當下社會中的一些陰暗面才是他要著力批判的。作品對酒國市的一些腐敗分子如礦山黨委書記、省級勞模余一尺和宣傳部長金剛鉆等進行了犀利的批判。礦山黨委書記表面溫和慈祥實則心狠手辣;省級勞模余一尺表面老實熱情實則道貌岸然,是一個流氓式的人物;宣傳部長金剛鉆表面溫文儒雅,實則是“紅燒嬰兒”的炮制者。小說中對“吃”采取了夸張的描寫方法,其“吃”的鋪張與奢侈令人驚訝,作品對“吃”有大段的控訴,如感覺聽到了孩子在砧板上哭、在料酒里哭、在吃的人的腸胃里啼哭、在下水道里哭,酒國市仿佛到處都有孩子的哭聲。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部分人的享樂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犧牲之上的,《酒國》與《狂人日記》一樣,都揭露了問題的實質。也許世上并不存在“紅燒嬰兒”這道菜,但莫言由此完成了對現實的批判。莫言除了批判一部分人的腐敗外,還對人性中的冷酷進行了拷問。《狂人日記》中充滿殺氣的氣氛在《酒國》中也普遍存在?!俺詪雰骸币皇?,酒國市人都知道,但無人敢說出來,更無人敢站出來救救我們的孩子。小說中提到了一個專門生產“肉孩”的村莊,這個村莊里的小孩就是父母的搖錢樹,父母和別人交換的商品就是自己的孩子,而且交換成功后他們異常開心。作品對人性的冷酷進行了深入的批判。盡管在批判國民性的問題上,莫言沒有魯迅走得遠,但莫言是特立獨行的,又是最民間的。他用改造的神話給現實編織了一個又一個五彩斑斕的夢。作家在《酒國》中更關心的是社會現實。如果說人是魯迅所關注的,那么社會則是莫言所關注的;人的現代化是魯迅所追求的,社會的現代化則是莫言所追求的。盡管兩者追尋的道路不同,但終極目標卻是一致的,都力圖通過小說警醒世人,引發(fā)民眾思考,從而完成思想意識的現代化。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以日記體的形式很好地將文言文和白話文融合在了一起。小說開頭的背景交代是用文言文寫的,代表的是現實世界的聲音;狂人的日記則是用白話文寫的,代表的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聲音。兩條線索使得小說出現了兩種聲音,在作者為讀者講述瘋子實實在在的病態(tài)思維和胡言亂語的聲音之中,又隱含著另外一個聲音——狂人清醒后產生的一系列的想象性事實。小說的開篇就引用了“余”這一敘述主體,狂人則是一個被敘述的對象,但同時,他又在作品中以日記的形式向別人述說著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害怕以及自己的憂慮,此時的狂人又充當了另外一個敘述者。于是作品的兩種聲音、作品的復調藝術效果在這樣的敘述策略下形成了。讀者在讀《狂人日記》時,一定要具備改變舊俗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狂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才能體會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蘊。任何個人偏見或者黨派偏見都有可能會對其進行誤讀,可以想象在五四時期,一部分守舊派會覺得魯迅本身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狂人”,覺得魯迅應該受到批評,而這也恰巧體現了作品的反叛性和超前性。要知道在任何社會做一個先知先覺者都是不易的,但魯迅沖破了阻力。他巧妙地將敘述者、被敘述者、隱含作者和讀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現出極具動態(tài)的復雜心理、美感反應和復調特色。
在《酒國》中,莫言采用了三線并進的復調敘述策略:第一條線是資深偵察員丁鉤兒到酒國市調查吃孩子案件;第二條線是酒博士李一斗與“莫言”的通信,這里又包含李一斗的來信和“莫言”的回信兩個部分;第三條線是酒博士李一斗以酒國市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九篇小說。三條線索的排列靈活且多變,再加上作者將小說、書信和寓言等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從而使得完整的小說段落被成功割裂,使得讀者在三種環(huán)境以及四種語言場中穿梭?!毒茋返娜龡l敘事線構成了一種眾聲喧嘩的多聲部合奏,顯示出明顯的復調特征。
魯迅提出的 “吃人”主題是對當時沉默的大多數發(fā)出的第一聲振聾發(fā)聵的吶喊!時隔百年之后,莫言與魯迅相逢,繼續(xù)探索著“吃人”的主題,盡管探索路程有點曲折,但莫言絕不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他的身邊會有伴侶與他一起回望歷史,反思現實。期待莫言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也期待當代文學能越走越遠!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莫言.散文[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121-125.
[3]錢理群.話說周氏兄弟·北大演講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
[4]莫言.我與酒·會唱歌的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