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樹影
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不如人意處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任務重而時間緊;二,腦力勞動強度高,但報酬略低;三,閱卷組成員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四,閱卷標準不統(tǒng)一。
尤其是最后一點,閱卷標準不統(tǒng)一,表現(xiàn)最為突出。以往的閱卷標準不僅地域差異大,同一地域的年度差異也大,有時前些年的佳作反成了近年打壓的對象,理由主要是“反對套作”,如浙江的從嚴打擊“套話作文”即是一例。甚至有些省份為了追求所謂“達標”即把平均分控制在某個范圍之內(nèi),同一年度的評判尺度也會隨著閱卷工作的進行而時緊時松。這不僅導致閱卷人追求“保險”,在打分時彼此求同“趨中”,也導致同一個閱卷人在閱卷的前幾天和后幾天的標準存在很大差異。而長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也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這又使得閱卷人在閱卷后期對本就不統(tǒng)一的“既定標準”也難以掌控。閱卷的標準如此不標準,首先有欠公正,其次也使得語文一科的考試——甚至整個高考無法真正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
閱卷標準不統(tǒng)一,后果非常嚴重。這不僅使得一線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心里都沒底,而且已經(jīng)導致了教學的畸形——師生都追求“安全、保險”,甚至研究近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揣測、迎合所謂的閱卷老師的心態(tài)與喜好,“許多有寫作才華的考生也不敢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作文,高考場上一類文罕見”。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不但沒能養(yǎng)成“學生-社會人”的寫作能力,反而扼殺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一方面,無論是名落孫山者,還是得躍龍門者,在進入大學之后,甚至進入社會以后,都難得繼續(xù)保有寫作的興趣。絕大多數(shù)考生對寫作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感情緒,甚至其實用寫作能力也相對較低,在需要寫文章的時候,多是想通過網(wǎng)絡下載或復制拼貼來應付。另一方面,這也不利于養(yǎng)成高質量的專業(yè)寫作隊伍,且很多優(yōu)秀作家其學生階段的作文分數(shù)并不高。
我們真的迫切需要既能體現(xiàn)公正公平、又切實可行的高考作文閱卷制度。
(一)給足時間 有了充足的時間,繁重的閱卷任務將被分割變輕,且基本不會有什么負面的社會影響,因為人們的期待心理主要是在“放榜”之前一天甚至幾小時之內(nèi)驟然升溫的,在此之前其實還是挺放松的。另外,由“黑色七月”到“黑色六月”的考試時間調整,也說明了充足的閱卷時間確實是“可以有”。
(二)建立長效的全國性的專業(yè)型作文評閱資格審查機制和高考作文閱卷人資源庫 一方面,可每年或每幾年進行一次嚴格而專業(yè)的資格考試——主要面向中學語文一線教師、大學寫作教師,有志于此的社會人士也均可報名參加——來審核并確立高考作文閱卷人資格,以保證高考作文閱卷人的專業(yè)能力始終保持在一定水準之上。該資格可以是終身制的,也可以每幾年需復核的。另一方面,所有獲得此資格的人員自動形成一個專業(yè)的作文閱卷人資源庫。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閱卷組成員均由此資源庫中隨機抽取產(chǎn)生,并于正式閱卷前通過專業(yè)的培訓來統(tǒng)一標準(有關寫作的一些核心標準應每年保持不變),以確保公正、公平、客觀、專業(yè),真正對得起考生,對得起人民。同時,也給一線的寫作教學以相對穩(wěn)定而專業(yè)的正常的生存空間,以減少乃至杜絕違反寫作規(guī)律的偽教學、偽評閱,真正切實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寫作水平。
(三)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增強合格閱卷人員尤其是作文閱卷人的榮譽感、責任感 早年參加高考閱卷的教師在其所在學校乃至縣市均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教師也都以能參加高考閱卷為榮。近些年,這種意識逐漸淡薄,不少一線教師是為了感受一下高考閱卷的氛圍而去,有些基層教師把閱卷當作業(yè)務學習機會;可是也有些教師責任心差。這些人來閱卷的目的很復雜,有的是想了解一下當年考試情況的,有的是單位里強令來的。而給予合格閱卷人應有的榮譽獎勵,讓能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有一種自豪感,甚至感到神圣,無疑會增強閱卷人員的榮譽感、責任感;也有利于激勵更多的一線教師及社會有識之士報考高考作文評閱資格,有利于穩(wěn)步提高高考作文閱卷人員整體的專業(yè)水準。國家可以給所有通過資格考試的人員統(tǒng)一頒發(fā)資格證書,各省每年再給參加當年閱卷的人員統(tǒng)一頒發(fā)當年閱卷榮譽證書,并將這兩項榮譽記入其個人檔案,納入其所在系統(tǒng)的考評之中。這樣不僅可以起到激勵作用,還能增強責任感,進而使得高考閱卷工作良性運轉。
(四)建立監(jiān)督機制,淘汰不認真、不細心者,以規(guī)范高考閱卷工作 既保證閱卷組成員積極高效作業(yè),也可杜絕管理層面可能存在的各種官僚作風!
(五)輪番作業(yè),以降低腦力勞動強度,合理規(guī)避“審美疲勞”,并盡量杜絕種種“求同、趨中”的可能性目前普遍存在作文分數(shù)“趨中率”畸高現(xiàn)象,正如溫儒敏老師所說,“評分等級的這種非正態(tài)分布,不能反映考試水平,對考生很不公平”,“相當程度上已失去選拔的功能”??梢钥紤]將閱卷組成員分成兩個批次,隔天作業(yè)。也可以分成若干批次,每批次只批閱兩三天。具體操作可另行考慮,但“輪番作業(yè)法”應該是有效而可行的。
(六)規(guī)范命題,以盡量減少套作的可能 高考作文所要考查的主要是學生基于其學養(yǎng)之上的才識與才情,是其真思考、真見識、真性情,而以往的題目或多注重感性,或多傾向于道德教誨,難以考查出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從近年公布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來看,“‘文藝腔’過濃,要么非常憂國憂民,要么就是‘曾經(jīng)滄?!愕臒o盡感慨。假,跟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年齡完全不相符”。我們在命制題目時,應該有意地多考慮一個題目的寫作可能性,從而多命制那些能夠有效地考出學生真見識與真性情的好題。像溫儒敏老師模擬性地命制的兩道題就很有啟發(fā)性,“第一個,讓考生看一個MP4的說明書,然后給奶奶寫一篇500—800字的信,教會她基本的使用方法,再勸她買這么一個東西。這樣考生就必須做到,作文能讓老太太讀懂,里面還要有真情實感。另一道作文題是:《假如科技無所不能》。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對這個現(xiàn)象可褒可貶,而且必須帶有一定的知識含量,這樣的高考作文題目對高中生來講是合適的,而且也不容易‘套題’?!钡谝粋€題目較注重實用性、條理性,第二個題目和1999年的高考作文話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異曲同工,注重想象力。
此外,史事評論以及時事評論類的題目和辯論類的題目,都較能考查出寫作者的識見能力,也應該是我們多考慮的對象。史事評論類的題目可大可小,大可關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各類有代表性的大事,考查學生對于歷史大勢的理解與把握,如“你怎么看歷史上兄弟爭奪繼位權的奪嫡事件”“你怎么看‘中國的崛起是近年來對世界的最大威脅’”,如“有人說魯迅晚年用很大的精神寫雜文,打無謂的筆墨官司,把一個稀有的作家的生命消耗了,還不如早期寫小說貢獻大,對于這種說法你怎么看”;小可貼近生活,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日常生活,如“你怎么看送子女入名?!薄澳阍趺纯创Z文給英語讓路的現(xiàn)實”“你怎么看電視征婚”等等。辯論類的題目可以借鑒各大中專院校的辯題,如“真理會不會越辯越明”“法律無情還是有情”“發(fā)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試”“公眾人物的隱私是否需要保護”“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而近年來很受關注的較注重思辯性的國外高考題,如“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于思想桎梏的解脫”“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等等,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再者,從公正公平地選拔人才的角度考慮,我們還可以適當放寬考試時間。給學生以充分的答題時間,才能真正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這是沈致遠先生在《數(shù)學入門不難》一文中提到的,確實是良策?,F(xiàn)在的高考考試時間應該說是有些短的,不少學生答題都來不及。而高考是要選拔人才的,思路敏捷、做題快當然好,但思路與做題相對慢些、答題正確率同樣高甚至更高也不錯。正如沈致遠先生所說:“我一貫主張考試要給足時間,否則,死背硬記者得高分,融會貫通者吃大虧。這樣下去,培養(yǎng)出一些只會背書不會思考的人,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
相信我們會改變虎頭蛇尾現(xiàn)狀,健全高考閱卷機制,而不會讓“制度與形式比科舉好”的高考,因為閱卷上的硬傷(比如“90秒鐘定生死”)而跌入比“八股考”更為不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