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數(shù)據(jù)時代個體數(shù)字化表演的倫理隱憂

      2014-08-15 00:43:21劉運來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表演者社交個體

      劉運來

      (周口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媒學院,河南 周口466001)

      有網(wǎng)友在知乎社區(qū)提出這樣的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谖⒉acebook等上發(fā)布自己的狀態(tài)信息或人生感悟?在201個回復帖子中,網(wǎng)友@負二認為“這不是分享,這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1]。不僅如此,@負二這篇名為《社交網(wǎng)絡,電子時代的人生綁架者》的回復帖在知乎上獲得了4353人的贊同。

      盡管把網(wǎng)民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轉發(fā)、分享、發(fā)狀態(tài)信息等行為都看作是一種自我表現(xiàn)式的表演有些偏頗,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現(xiàn)代人進行的數(shù)字化生活中,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的“數(shù)據(jù)化表演”①彭蘭教授于2013年12月7-8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第十次中國網(wǎng)絡傳播學年會上作的主題為“數(shù)字化生存如何改變我們?”的演講中提出了“數(shù)字化表演”的概念。正在改變著我們。而且個體在數(shù)字世界中,自我表達無處不在,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但是這種自我表演所引發(fā)的倫理問題也讓人擔憂。

      一、虛擬后臺的侵擾與隱私觀的轉變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提出了關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擬劇理論,該理論認為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交流與互動,人們必須按照某種定義情境進行角色扮演,并對表演的區(qū)域進行了定義。戈夫曼把包括舞臺設計和個人的職業(yè)、服飾、外表舉止等這些用來傳遞符號的媒介看作個體舞臺表演的前臺區(qū)域。一旦個體的某個角色被設定,那么他的前臺通常已經(jīng)設置好了。當某一個體以某一角色呈現(xiàn)在他人面前時,他所要強調的事實和他的角色符號都能夠被別人(觀眾)所看見和了解。當個體表演謝幕或休息時,由于“卸妝”或者可能會出現(xiàn)有損于個人印象的方面,人們會把這些轉入到另外一個有別于前臺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被定義為后臺。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下,后臺是表演者確信觀眾不會打擾不會突然闖入的地方,帶有很強的私密性。

      (一)社交媒體的應用使后臺的侵擾無處不在

      如果我們把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表演的后臺看作是個人隱私,那么在數(shù)字化生活中,網(wǎng)民的這些后臺被他人侵入的機會正在不斷增加。社交媒體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它模糊不清的邊界,從而使其兼具私密性和公共性。事實上,我們并非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信息究竟會被誰看到。所以,在社交媒體上表演的時候,很少注意到后臺常常處于不設防或是無法設防的情況。這正如歐文·戈夫曼提出的后臺困境,即“當時沒有被攝像機鏡頭對準的區(qū)域,或是‘實況錄音’的話筒感應范圍之外的區(qū)域,我們自以為是可以盡情放松的后臺”[2]。

      以微信、微博、人人網(wǎng)、QQ空間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用戶活躍程度非常高。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上的社交功能,來實現(xiàn)個人主頁的裝扮、信息分享、交友溝通、照片美化等。這些功能拓展了用戶在數(shù)字世界中的生活樂趣及其社交圈子,但正是這些功能的應用使得用戶的隱私圈正在一步步縮小,因為這些功能本身不是為了遮蔽。“杰弗里·羅森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多數(shù)觀看多數(shù)的全視監(jiān)獄,我們從來不知道在任意時間內(nèi)我們看到誰,以及誰在觀看我們,個人不得不擔心自己在公開和私下場合表現(xiàn)的一致性?!盵3]

      不僅如此,我們在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表演并且這些表演的數(shù)據(jù)與痕跡被納入數(shù)據(jù)庫的背景下,個人信息無時無刻不被搜集、整理、查詢和獲取,而且大多時候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人人網(wǎng)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通過對用戶不同上網(wǎng)地點、上網(wǎng)習慣、社交場景等興趣圖譜和關系圖譜的數(shù)據(jù)挖掘和分析,可以很好地判斷出用戶屬性、經(jīng)常上網(wǎng)地點和終端、在網(wǎng)絡中的人際關系偏好、習慣、需求等個人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表演都是一種“裸奔”。

      (二)隱私觀念的轉變

      盡管用戶知道使用社交媒體存在隱私安全問題,但是在利用措施采取隱私保護方面卻行動遲緩。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的一項名為《社交網(wǎng)絡個人用戶的隱私認識與保護》的調查中,46.72%的被調查者認可“在社交網(wǎng)絡中留下個人真實信息”。雖然各社交媒體都有隱私政策,但是實際使用中,很少有用戶注意和使用這些隱私設置。用戶在上傳、分享照片的時候,很少設置相冊密碼,或者只允許社交網(wǎng)站上值得信任的特定人群分享。相反的是,我們在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更愿意我們的照片、信息被擴散到更大的朋友圈里,希望得到更多的瀏覽、贊同或者評價。正如微軟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達納博伊德說,隱私權是對于大數(shù)據(jù)存在巨大的緊張和焦慮的源泉。對于數(shù)字生活中的個體來說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焦慮,即無法確定自己的隱私信息會何時在無意中被泄露。但是面對社交媒體隱私安全的困擾,人們更傾向于認為:既然在社交媒體上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都會被記錄和披露,而且我們明知道這些信息要被披露,還要去生產(chǎn)、發(fā)布、分享,那么這些還算是隱私嗎?

      在此情況下,數(shù)字化生活中個體對隱私的期待程度逐漸降低。盡管用戶普遍存在隱私憂慮,但是隱私憂慮并不會直接影響隱私保護行為。如果他們感知到對隱私的威脅不太可能發(fā)生或缺乏嚴重性,就不會觸發(fā)隱私保護行為。在對待社交網(wǎng)站隱私問題的認知與行為方面,分析顯示,對社交性網(wǎng)站的隱私憂慮,“與面對好友申請時的標準、個人檔案中填寫內(nèi)容的多寡、個人主頁的隱私設置,均未呈現(xiàn)顯著關聯(lián)。在態(tài)度與行為方面,分析發(fā)現(xiàn),對社交性網(wǎng)站的隱私憂慮,與面對好友申請時的標準無顯著關聯(lián)”[4]。

      諸多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的自我表演者雖然認識到隱私問題的存在,但是卻沒有采取和現(xiàn)實社會相似的措施,這種情況被稱作“隱私悖論”。相對數(shù)字世界的用戶而言,隱私不僅需要重新定義,隱私觀念也在發(fā)生著轉變。

      二、加重社會的集體焦慮和孤獨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一起孤獨》一書中指出,“我們因為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數(shù)字世界里不斷分享和交流。但事實上,這種對聯(lián)系的渴望,與其說是一種治療方法,還不如說是一種病癥,它表達著我們害怕孤獨的焦慮”①該觀點轉引自人民網(wǎng)研究院.雪莉·特克:社交媒體帶來孤獨癥候群[EB/OL].http://yjy.people.com.cn/n/2013/0903/c245081-22793103.html.。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在內(nèi)的社交媒體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wǎng)絡空前密集,看起來我們在這些社交媒體上因進行有效的印象管理而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能夠較長期有效地控制扮演的每一種角色。雖然人們之間的鏈接增加了、角色更加多樣自由了,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焦慮和孤獨。

      (一)依賴移動終端加重了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癥,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F(xiàn)代社會,社交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復雜的人際關系,使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有分享心情、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從表面上看,伴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使用及其功能社會化,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交焦慮得到了有效治療。因為,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結交更多的朋友,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為社交所需的表演手段。但事實并非如此?!?011年2月份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社交網(wǎng)絡中擁有好友人數(shù)越多的用戶越有可能變的焦慮和緊張,聯(lián)系人最多的那些用戶就最容易感到有壓力?!盵5]

      數(shù)字化時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尤其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使得我們24小時都生活在移動網(wǎng)絡的包圍中。哪怕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賬號都在不停地更新。締元信網(wǎng)絡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用戶數(shù)量為5.3億。其中移動終端的用戶數(shù)量比例為78.9%,每天使用超過3小時的占16.2%”[6]。基于移動終端進行的社交表演,看起來隨時隨地豐富多彩,這種對于手機等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的依賴,加劇了人們與現(xiàn)實社會的隔離。移動社交表演雖然可以有效掩飾自己在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人際溝通能力方面的欠缺,但是卻占了用戶大量的碎片時間,從而忽略了實際身邊的熟人社交。這正如網(wǎng)友的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二)社交表演造就了“孤獨大眾”

      使用過社交媒體的都知道,我們要么在發(fā)照片、要么在炫美食、要么在曬幸福、要么在普及某種知識。隱藏在電腦或移動設備屏幕前的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贊同甚至是羨慕。這些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炫耀表現(xiàn)自己的表演——可深究起來,其背后卻是出自渴望確證和認同的深層愿望。雪莉·特克將這種社交現(xiàn)象稱之為表演性文化。在這種表演中,表演者所有的時刻都是身在前臺,甚至于你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一種表演。社交媒體似乎營造了人際更好的溝通,其實這只是錯覺,實際上卻讓人們更加孤立。所以,在一個新的層面上,雪莉·特克給現(xiàn)代人貼上了“孤獨大眾”的標簽。在數(shù)字化表演中,我們看起來朋友圈子很大,人際交流很頻繁,被認可的機會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這種深層愿望的背后展現(xiàn)的是每個表演者面對屏幕的寂寞、空虛、孤獨。正是這種孤獨感使得我們對于屏幕里的世界著魔,因為我們每一刻都不愿自己是被剩下的那個人。

      現(xiàn)代化過程中,依賴親情宗親、鄰里等近鄰關系維系的傳統(tǒng)社區(qū)正在加速瓦解,人們生活在一個個脫離本土、松散鏈接的社會網(wǎng)絡中?!耙詡€人中心的社會網(wǎng)絡,雖能提供必要的情感或物質支持,但與以前街坊四鄰式的照應及群體的保護已截然不同,這使得我們的心理處于非常脆弱的狀態(tài)中。因此,離散型社會讓人的內(nèi)心更加孤獨?!盵7]

      “英國穆迪社會學者認為應該將孤獨分為情感性孤獨和社會性孤獨。情感性孤獨起因于親密關系的缺乏,社會性孤獨則是起因于被邊緣化,沒有歸屬感的感覺。”[8]社交媒體上的交往,看起來很親切,朋友圈子也很大互動也很頻繁。但是社交媒體上“只允許虛假的親密”,其社交關系大多都是量大于質。澳大利亞一項名為《誰在用Facebook?》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和社交網(wǎng)絡之間存在復雜的、令人疑惑的關系。Facebook的用戶社交孤獨感較低,家庭孤獨感較高。這里的社交孤獨感和家庭孤獨感分別對應的是穆迪的社會性孤獨和情感性孤獨。

      依賴于社交媒體的社交表演不僅增加人們現(xiàn)實中的社交焦慮,也切割了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的共享空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一個村莊的人夏天晚上在打谷場侃大山,發(fā)小、同學等經(jīng)常聚會,這些空間都被逐漸割裂。人們原本依賴面對面交流而培養(yǎng)的強關系,現(xiàn)在卻不及社交媒體中的弱關系交流頻繁。美國《Business Insider》2013年11月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30~50歲的女人最容易出軌,因為他們的丈夫顯然更熱愛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導致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孤立——在滿是人的屋子里,倍感孤獨,這導致了人們無法在這種家庭生活中得到滿足,便會轉向尋找與他人的聯(lián)系”[9]。社交媒體原本應該增加人們社交能力與范圍,但實際上卻使用戶去社會化、更加不開心、更加孤立,形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容器人”。

      三、內(nèi)省式思考能力降低

      內(nèi)省式思考是人對自己的一種反思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形式?!皟?nèi)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活動,它以完善個人的品德和行為為目的,具有明顯的長期目標性和連貫性;另一種是短期的、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動?!盵10]內(nèi)省式思考的過程并不是封閉的,它是一個社會過程。個體在內(nèi)省式思考的過程中,總是要考慮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印象,從而重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內(nèi)省式思考并不是絕對的主觀精神的活動,而是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的反映。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表演,是一種主動的自我展示過程。在這種表演下,個體內(nèi)在的自我在喪失獨處能力以后傾向于徹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的外在的自我彼此來來去去反彈后虛無縹緲的回聲。

      (一)使用戶變得膚淺

      社交媒體的功能設置總是試圖提高其易操作性、智能化、便捷性、可視化,它給用戶帶來的是一種感官上的愉快和大腦的解放。自從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普及以來,140字的碎片內(nèi)容出現(xiàn)的頻率逐漸替代了之前長篇的博客文章和日志。

      一位人人網(wǎng)網(wǎng)友曾經(jīng)這樣寫道:在人人上寫日志來記錄自己觀點的同學已經(jīng)很少了,大部分的人只是在瘋狂地瀏覽、評論、轉載。瀏覽過后往往留下的只是一時的心情。評論中“頂”“支持”之類的字眼充斥著整個網(wǎng)頁,卻很少見到能夠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擲地有聲的言論出現(xiàn)。曾經(jīng)的人人網(wǎng)上,經(jīng)??梢钥吹胶芏嗲迦A大學、浙江大學的學子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jīng)歷,覺得那種學術的氛圍和對人生的思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正面作用。雖然這位網(wǎng)友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是它反映了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基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數(shù)字化表演,使得屏幕前的用戶樂于轉發(fā)、評論、發(fā)照片等。其中活躍于社交媒體中的“點贊黨”,正是詮釋用戶膚淺的極端例證。

      社交媒體的個體表演不同于日常社會中面對面的表演。日常社會的表演中,表演者和觀眾是一種共謀,觀眾不會不合時宜地闖入,表演者會按照角色預先設置的情景遵守表演紀律。表演者在通過與觀眾的互動中獲得觀眾的評價,進而來反思自我是否符合這一角色。正如戈夫曼所言,“我們向他們呈現(xiàn)我們自己”。這就是表演者的角色期待,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達成與情境相一致。表演者的日常反思是其進行印象管理時采取的一項保護性措施。社交媒體的表演則不同,表演者的表演可以說是沒有觀眾的,它不像特定的劇場,它的受眾大多數(shù)時候是缺席的。社交媒體表演中表演者與觀眾的分離,導致表演者不用在表演中隨時調整自己遵守紀律而謹慎表演。由于觀眾的反饋總是延時的,所以當表演者脫離那種表演情境后,因調整自我而展開的自我反思也就削弱了。

      (二)使用戶更加注重外在感覺

      社交媒體的內(nèi)容主要以簡短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為主,重在與用戶間建立一種感覺。個體在社交媒體這個舞臺上的表演,也同樣關注自己的個人形象,并通過一些印象管理策略來提升這種公共形象。

      社交媒體的表演性文化,催生了個體在表演中的公眾性自我意識(包括那些身體外貌可以開放的供他人評價的部分)的增強。相反,由于個體內(nèi)省式反思的減弱,個體的自我意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等)也會相對降低。在社交媒體上,用戶更愿意被更多的人關注到,得到更多的反饋。發(fā)文字內(nèi)容的時候由于字數(shù)限制,用戶總會想辦法讓文字更有吸引力,會仔細精心潤飾好好斟酌,有時候還會精心尋找圖片來配合;發(fā)圖或照片的時候,會用工具進行修改;此外,微博主頁、QQ空間等這些個體在社交媒體中的延伸部分,也會得到精心裝飾和美化,不少用戶還會去買會員來增加美化功能。這一系列的社交表演行為,讓人們感覺到與經(jīng)濟學中的炫耀性消費很相似。炫耀性消費理論下,個體動機就是在他人面前感覺良好、能夠出風頭、炫耀領先、得到他人的附和。在一般社會消費行為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炫耀傾向,而且這種傾向和行為多半與其向外界展示自我、追求社會形象和人際關系有關。個體在社交媒體上的表演文化,也有這樣的傾向,尤其是女性。這種表演文化,導致用戶在這種快餐化、信息視覺化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注重外在的感覺。

      四、個體自戀傾向加劇

      常使用QQ空間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習慣:每當打開QQ空間的時候,首先總是去看自己的動態(tài),有多少人瀏覽、點贊、評論、轉發(fā)。然后會去看好友動態(tài),去看誰曬新照片了、誰又發(fā)了心情短語、誰又在炫美食、誰又迫不及待地上傳了寶寶的照片。在這些使用習慣中,我們最高興的是自己被別人“關注”。尤其當獲得更多“評論”“瀏覽”“贊”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心情更加愉悅感覺更加良好。這些行為被美國一些研究學者稱為自戀。當然,對于使用社交媒體導致的自戀現(xiàn)象,美國一些學者也認為這還可能與青年人的家庭教育有關。

      依據(jù)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中提出的理論,人們在舞臺上進行表演的時候,總是在有意或無意地追求自我認同,從而希望贏得觀眾對其身份的認同和喝彩。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相比面對面表演的謹慎和服從紀律,用戶可以用夸張的、炫麗的、吸引人的手段來呈現(xiàn)他們理想的虛擬人格。并且用戶隨著社交媒體提供的更加便利的社交功能,更容易陷入樂此不疲的制造理想的自我,且陶醉在這種自我營造的被精心粉飾的鏡像下。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以及表演行為的拓展,日常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種社交表演當中,越來越迷戀自我。

      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交媒體用戶的這種自戀傾向在加劇。以經(jīng)常使用的微博和QQ空間來說,這兩種社交平臺都開發(fā)了評論、轉發(fā)、贊、瀏覽功能。為了加強用戶體驗和直觀感受,個體發(fā)布的某一內(nèi)容被他人評論、轉發(fā)、贊、瀏覽的次數(shù)是可見的,而且還能看見是哪位網(wǎng)友。當用戶發(fā)布的某一內(nèi)容被更多的網(wǎng)友評論、轉發(fā)、點贊、瀏覽的時候,會得到更加強烈的被認可的感覺,進一步滿足了渴望被確證的愿望。在這種表演文化的刺激下,長期使用社交媒體的用戶容易形成自我欣賞、虛榮、傲慢和表現(xiàn)自我的傾向,甚至還可能會形成一種渴望被關注、被認可的強迫癥。

      五、結語

      不同于現(xiàn)實社會的表演,基于社交媒體的數(shù)字化表演,讓人們模糊了現(xiàn)實表演的所需情境和特定的表演區(qū)域,使得帶有隱蔽性的后臺不斷被他人侵擾。但是實際上很多證據(jù)卻表明,社交媒體用戶對于這個現(xiàn)象并不是太在意,采取保護措施的也不多。人們在交往中,更愿意快速地刷屏、分享、轉發(fā)、點贊,而不愿意停下來“每日三省吾身”。但是實際上,這種頻繁的秘密的社交關系卻是一種松散的弱關系。當我們在餐桌上和全家人聚會的時候,看起來沉默的大家,私底下每個人都在刷手機。我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對朋友說“親”“思密達”“么么噠”,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好久沒有給同學、父母打電話一起聊天。有了美圖秀秀等簡易的制圖軟件,每個人都盡量去美化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有時候甚至是精心挑選,他們把自己裝扮成供人消費的媒介風景。并且人們越來越陶醉于這種被觀眾觀看和欣賞的感覺當中,形成一種虛榮的、傲慢的沾沾自喜的自戀。

      [1]@負二.社交網(wǎng)絡,電子時代的人生綁架者[N].周末畫報,2012,702(C70).

      [2]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1-103.

      [3]胡泳.眾聲喧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62-163.

      [4]柳成蔭.社交性網(wǎng)站的隱私問題:認知、態(tài)度與行為[EB/OL].[2013-11-15].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20/17213258.html.

      [5]研究稱Facebook好友人數(shù)與用戶焦慮情緒成正比[EB/OL].[2013-11-15].http://tech.sina.com.cn/i/2011-02-25/09165218486.shtml.

      [6]社會化媒體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EB/OL].[2013-11-15].http://www.dratio.com/2013/0626/191634.html.

      [7]楊伯溆.社會網(wǎng)絡化與地域場所化:當代本土傳播的內(nèi)涵及特征[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3):20-29.

      [8]亞當·喬納森.網(wǎng)絡行為心理學[M].任衍具,魏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92.

      [9]Julie Bort.Your iPhone could be causing your spouse to cheat[EB/OL].[2013-11-15].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iphone-causes-cheating-2013-11.

      [10]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0-82.

      猜你喜歡
      表演者社交個體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離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nèi)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妙猜兩數(shù)
      雜技與魔術(2017年2期)2017-02-14 20:17:00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2012年龍年網(wǎng)絡春晚節(jié)目單
      小品文選刊(2012年6期)2012-05-08 04:43:11
      論表演者權體系*
      南召县| 绿春县| 天津市| 通化市| 湘西| 西乌珠穆沁旗| 灵丘县| 镇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台南市| 邛崃市| 准格尔旗| 综艺| 伊通| 通化县| 兴仁县| 迭部县| 铜梁县| 诸暨市| 合江县| 峨眉山市| 诸暨市| 德格县| 北辰区| 玉环县| 赤壁市| 琼结县| 都安| 修文县| 光山县| 高平市| 阿坝县| 凤凰县| 饶阳县| 台东县| 嘉荫县| 屯留县| 芜湖市| 崇州市| 绥棱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