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劉 丹 柳中棟
積極心理學 (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這股思潮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謝爾頓(Kennon 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積極心理學提倡從積極的角度解讀心理現象,強調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和積極力量,主張要積極看待人,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積極的機會,肯定積極的價值,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和發(fā)展。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面:1.主觀積極的體驗: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足、對未來的希望以及對現在的快樂;2.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毅力、天賦和智慧等;3.研究積極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qū)、有效能的學校等。
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新的理念,即積極心理理念。這種積極理念體現出對人性的更科學的理解與認識,展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這種理念將心理學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積極品質和挖掘人的潛力上,這將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勢必會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構建出積極的、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tǒng)主流心理學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個體,將教育目標建立在“問題”之上,忽視學生自身的積極潛能。以至于人們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處理心理問題,這樣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過于片面,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廣大普通學生群體的目標。
而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心態(tài)有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作用,心理積極的學生,具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就自然能避免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即使這些學生遇到了心理困擾,由于內心積極的力量足夠強大,也能夠找到適當的方法積極的解決問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升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關注大學生的發(fā)展性目標。
目前,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內容比較貧乏,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內容一般是以問題為主題,一些研究成果也往往過分關注問題的成因、對策等方面。雖然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中容易發(fā)生的普遍性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負面的,以負面心理問題為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個體美好的一面。積極心理學認為,指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幫助人養(yǎng)成積極人格和品質更為重要。
積極心理學把激發(fā)培養(yǎng)人的積極情緒及建立積極人格品質當做自己的研究內容,涵蓋了認知、體驗、人格等方面,全方位關注人的發(fā)展。這種取向從新的視角豐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多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事件,培養(yǎng)其利用積極的思維去應對問題,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做好充足準備。
在消極心理學的背景下,教師將自己置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以心理問題為導向,以疏導教育、咨詢輔導為手段,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成長、發(fā)展中的個體,教師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理,也需要以積極的心理來看待成長發(fā)展中的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積極心理,影響學生發(fā)展積極的心理,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
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心理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方法是教師先提出心理問題,然后指出克服問題的有效方法,再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雖然也重視情感體驗,但重視程度明顯不夠。積極心理學注重采取體驗的教學方法,重視體驗課程。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體驗是形成積極人格的基本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通過“體驗“來實現。當個體有了更多的積極體驗之后,它就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由于是來自個體自身內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種積極的人格特征。而積極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正是積極心理學的追求目標。
營造積極、健康、愉快而有利于學生成功的校園心理氛圍,制作激勵學生成功和自信的心理健康宣傳欄;懸掛具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的話語;讓學生隨時隨地能感受到溫馨的鼓勵和美好的祝愿。增強積極體驗與積極情緒,產生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
教師應在課堂中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注重對學生快樂、尊重、贊賞等情感的培養(yǎng)。通過教學,使學生的安全、歸屬、尊重等需要獲得充分滿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舉一些積極的事例,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促使學生追求更高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和感受幸福生活。
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視社會背景下,個人體驗以及社會機構對于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建設積極健康的組織系統(tǒng)尤為必要。學校、家庭、社會要充分發(fā)揮合力的資源優(yōu)勢,形成一個運行有序的和諧系統(tǒng)。積極貫徹心理學理念,共同打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學校要積極搭建學習平臺,促進家長豐富和完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家長應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心理氣氛。研究表明: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孩子以安全感和幸福感,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表現為情緒穩(wěn)定、自信心強、尊重他人等特征。
積極心理教育注重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可以期待,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有更為光明的未來!
[1]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1-87.
[2]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3]拿破侖·希爾,等.積極心態(tài)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11.
[注]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課題“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HGJXHB11110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