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虎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南華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 755299)
沙棘,別稱醋柳,黃酸刺,酸刺柳,黑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胡頹子科,沙棘屬。
顯微鑒別。果實橫切面時外果皮細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鱗狀毛。中果皮較寬闊,細胞壁薄,內(nèi)含眾多橙黃色或鮮黃色顆粒狀物及油滴。維管束外韌型,位于中果皮內(nèi)側(cè),排列成環(huán)。內(nèi)果皮為1列無色的鑲嵌細胞,種皮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
化學鑒別。取該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①取濾液滴于濾紙卜,噴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365納米紫外光燈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②取濾液1毫升,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顯紅色。以上2種試驗結(jié)果證明有黃酮存在。
江孜沙棘。落葉灌木或喬木,高5~8米,小枝纖細,灰色或褐色,節(jié)間較短。葉互生,紙質(zhì),狹披針形,長30~55毫米,寬3~5毫米,基部最寬,頂端鈍形,邊緣全緣,微反卷,上面綠色或稍帶白色,具散生星狀白色短柔毛或絨毛,尤以中脈為多,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有時散生白色絨毛,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顯著凸起,葉柄極短或幾無。果實橢圓形,長5~7毫米,直徑3~4毫米,黃色。果梗長約1毫米,種子橢圓形,甚扁,具六縱棱,長4.5~5.0毫米,直徑約3毫米,帶黑色,無光澤,種皮微皺,羊皮紙質(zhì)。產(chǎn)于中國西藏拉薩、江孜、亞東一帶。拉薩有栽培,生于海拔3 500~3 800米的河床石礫地或河漫灘。錫金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江孜。
蒙古沙棘。落葉灌木,高2~6米,幼枝灰色或褐色,老枝粗壯,側(cè)生棘刺較長而纖細,常不分枝。葉互生,長40~60毫米,寬5~8毫米,中部以上最寬,頂端鈍形,上面綠色或稍帶銀白色。果實圓形或近圓形,長6~9毫米,直徑5~8毫米,果梗長1.0~3.5毫米,種子橢圓形,長3.8~5.0毫米。
產(chǎn)新疆(伊犁、策勒、尼勒克等地)。生于海拔1 800~2 100米的河漫灘。分布于蒙古西部和蘇聯(lián)貝爾加湖地區(qū)。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中國沙棘。落葉灌木或喬木,高l~5米,高山溝谷可達18米,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cè)生。嫩枝褐綠色,密被銀白色而帶褐色鱗片或有時具白色星狀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黃色或銹色。單葉通常近對生,與枝條著生相似,紙質(zhì),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30~80毫米,寬4~10毫米,兩端鈍形或基部近圓形,基部最寬,上面綠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狀柔毛,下面銀白色或淡白色,被鱗片,無星狀毛。葉柄極短,幾無或長1.0~1.5毫米。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橙黃色或桔紅色,果梗長1.0~2.5毫米,種子小,闊橢圓形至卵形,有時稍扁,長3.0~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ㄆ?~5月,果期9~10月。產(chǎn)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部。常生于海拔800~3 600米溫帶地區(qū)向陽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礫石或沙質(zhì)土壤或黃土上。中國黃土高原極為普遍。后選模式標本采自山西交城。
中亞沙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稀至15米,嫩枝密被銀白色鱗片,一年以上生枝鱗片脫落,表皮呈白色,光亮,老枝樹皮部分剝裂。刺較多而較短,有時分枝,節(jié)間稍長,芽小。單葉互生,線形,長15~45毫米,寬2~4毫米,頂端鈍形或近圓形,基部楔形,兩面銀白色,密被鱗片,無銹色鱗片,葉柄短,長約1毫米。果實闊橢圓形或倒卵形至近圓形,長5~7毫米,直徑3~4毫米,栽培的長可達6~9毫米,直徑6~8毫米,干時果肉較脆。果梗長3~4毫米,種子形狀不一,常稍扁,長2.8~4.2毫米?;ㄆ?月,果期8~9月。產(chǎn)中國新疆,生于海拔800~3 000米的河谷臺階地、開曠山坡,常見于河漫灘。有的作綠籬。蘇聯(lián)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哈薩克以及阿富汗西部、蒙古西部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lián)哈薩克。
云南沙棘。本亞種與中國沙棘亞種極為相近,但葉互生,基部最寬,常為圓形或有時楔形,上面綠色,下面灰褐色,具較多而較大的銹色鱗片。果實圓球形,直徑5~7毫米,果梗長1~2毫米,種子闊橢圓形至卵形,稍扁,通常長3~4毫米?;ㄆ?月,果期8~9月。產(chǎn)四川寶興、康定以南和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薩以東地區(qū)。常見于海拔2 200~3 700米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礫地或山坡密林中至高山草地。模式標本采于云南中甸。